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综述

2014-04-17 08:14杨向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研究

杨向明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综述

杨向明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近10年来有关女性体育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分别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三个领域对女性竞技体育里现象分析、 女性体育与奥林匹克、大众女性体育锻炼与健身、女性体育与社会以及女生体育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与研究分析。指出我国女性体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建议。

女性体育;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甚至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还出现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女性以其独特的性别差异性诠释体育精神,体育中女性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女性、社会性别与体育的学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笔者就2002至2012年近十二年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以竞技体育中的女性研究、社会体育中女性研究以及学校体育中女性研究为主线,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基本状况和进展作出全面的展示。据此为我国女性体育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女性体育研究内容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女性体育为主题词搜索的2002-2012年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多达1500多篇,通过对其中有关文献的分析,纵观这十年的我国女性体育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涉及面较广。从研究领域上可以概括为三大类: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研究。研究对象涉及到师生、运动员、职业女性、不同年龄的女性等多个群体,研究对象的群体分布广泛,层次明显。但对农村妇女的体育研究几乎为零。

二、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发展动向

1.竞技体育中的女性研究

(1)竞技体育中“阴盛阳衰”现象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女子竞技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女性在国际体育竞争中屡获优异成绩,为中国在世界体育撑起了“大半边天”。这一现象引起了我国体育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学者们称为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的现象。学者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进行学术研究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实质。曾小松认为,这一现象是全社会多方位、多层面因素综合交织影响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优越社会制度的保证、刻苦精神与科学训练的结晶以及受益于男运动员的陪练[1]。孙玉军认为:我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是在社会环境因素和体育事业内部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2]。董进霞在她的《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在最高水平的国际大赛上,女性为中国赢得了比男性更多的荣誉,近20年我国女性参赛人数上超过了中国男性,取得的成绩也好于男性[3]。

(2)女性与奥运会研究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争和不懈的努力,女性已全面地进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并影响着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走向。女性进入奥运会被看作是女性解放的又一标志,也折射了女性解放和争取自由平等的历程。

董进霞的研究表明我国女性在体育竞技上与男性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成就已然超越男性,但在决策和管理上还有不小的差距。2006年女性在 IOC 的执委、委员和各委员会的比例分别只有6.6%、15%和15.3%。2003 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及直属单位中,司级女干部只有20人,占总人数的12%。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还有很大的差距[4]。王广虎在《从女性主义运动视角析现代奥运会结构性嬗变》一文中指出现代奥运会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而发生了由传统宗教的、同质性的男子单一结构,向现代文明的、异质性的男女双重结构转化的结构性嬗变[5]。董进霞在《影响我国女性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一文中,从社会和文化学角度出发,指出小康社会建设、体育全球化和商业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北京奥运、女性社会地位、世界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等众多可能影响我国女运动员在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绩的因素[6]。

2.大众体育中的女性研究

(1)不同地区,不同女性群体的健身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时间的增多和对健康的日益关注,大众健身呈现蓬勃发展的生机。孟文娣等在现阶段中国妇女大众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调查与研究中指出目前我国16岁以上女性大众体育的参与率为30.8%,不足其女性总人口的1/3。青年女性的体育参与率最高,老年女性次之,中年女性最低,总体上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7]。杜熙茹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呈上升发展态势;反映了广州市女性越来越重视社会交往活动;广州市女性体育消费支出较高[8]。朱淦芳,陈坚坚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女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她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呈多层次、多元化;选择的项目、形式、场所都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家务重、工作忙、无时间或本身不喜欢是影响她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9]。屈东华等对河南省城市女性体育健身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城市女性年龄分布较为平均和分散;“工作太忙”和“家务太重”是干扰河南省城市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两大主要因素;长走、跑步、羽毛球、跳绳、健身操等运动项目是河南省城市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首选项目。社会给予女性的角色定位、我国传统的文化习惯、社会延续的必然要求、女性生理、心理特点在体育中的反映、当代媒体的宣传话语等是造成女性体育参与现状的社会原因[10]。

(2)女性体育与社会

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现实更多地引发了从社会文化视角研究女性在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如徐奕宏的《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文化学分析》中指出女性的性别角色与性别意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社会文化也应对女性参与体育产生了强大影响作用,成为制约或推动女性参与体育的动因。通过对儿童游戏的分析发现,男女儿童游戏的差别已经奠定了男性和女性成年之后参与体育运动差异的基础[11]。

刘伯红研究员认为传统文化的角色期待,形成了男女两性不同的对大众体育精神的理解和对自己身体的不同看法;传统的角色分工和角色冲突使得女性的闲暇时间所剩无己,没有时间的可能参加大众体育活动;男女经济地位存在的差异,限制了女性参与大众体育活动的资源,特别是商业性体育健身活动;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女性在大众体育活动中缺席;现代商业文化把女性的身体当卖点,也在一定意义上异化了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性质和意义。[12]

传媒视野中的女性体育的研究也颇多,大多认为传媒使女性体育得不到公正的宣传,甚至异化女性体育形象。唐东辉、张文羽的研究指出当代传媒的发展却给女性体育文化的健康、深度发展造成危机,女性原本薄弱的体育意识得不到强化。媒体中有关女性体育的形象多以足球宝贝、球星女友、赛车美女等相对男性处于辅助地位的角色频繁、醒目出场,性感、漂亮、美丽的身体文化俨然成为女性体育文化的象征,女性体育文化正被传媒扭曲、利用和淡化[13]。马希敏在对大众传媒中女性体育形象刻板印象的解读中指出尽管现代社会中女性已经成为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关于性别的旧思维方式仍阻碍了清晰的运动女性形象的形成[14]。

3.学校体育中女性研究

学校体育中的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女生这个群体,其次就是女性教师。尤其是高校女性师生的体育问题是近年女性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女大学生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如孙晋兰、王佳的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研究中指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的、社会的、生理的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其内涵是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价值体现、一种健美追求。女大学生在这种体育锻炼思想的影响下,表现在体育的择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爱,以致于常常出现单一的项目追求[15]。杨向明在《女大学生体育心理行为分析》一文中指出女大学生在体育行为上表现出与态度的不一致性,不良的外部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其行为弱化的关键所在[16]。学校体育中另外一个女性群体就是女体育教师,但是,各级学校中男女体育教师的比例不够合理,集中表现在女性体育教师偏少。而且教授的项目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杨向明在高校体育场域中性别透视现象分析中指出教师在教授的运动项目上性别分化现象也十分明显,男性体育教师多集中在篮球、足球、田径、武术等项目的教学工作,而女性体育教师多集中于健美操、瑜伽、体育舞蹈等项目。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女大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师资结构深深地影响着男女大学生对两性的传统角色分工和期望[17]。

三、结语

从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女性体育研究已经全面起步,研究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研究成果。然而仍然有很多研究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性阶段,缺乏对相关理论的深入探讨。忽视了其他与女性体育有关的社会问题,这正是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薄弱环节。

在大众体育领域中围绕不同地区女性参与体育的行为方式、态度、消费等层面展开调查的调研报告类文章比例较大, 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中描述类的较多,深层次的研究成果仍然匮乏,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宏观的战略对策较多,微观层面的成果较少,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只有一小部分研究从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来探究女性体育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女性学理论下的深入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暴露出了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之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该领域值得广大学者进一步关注。

在学校体育方面,以研究高校的女大学生群体较多,而对于中小学女生的研究较少。中小学女生体育参与意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女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是未来应探究的课题。另外学校体育中存在着或者说是折射着社会性别差异的现实,运用女性主义和社会学理论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中性别差异化问题。因此对于这一论题的后继研究值得期待。

[1]曾小松.中国妇女社会体育地位的变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2,2.

[2]孙玉军,孟凡强.我国竞技体育"阴盛阳衰"现象的成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董进霞.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9,12.

[4]董进霞.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9,12.

[5]王广虎,李小兰.从女性主义运动视角析现代奥运会结构性嬗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

[6]董进霞.影响我国女性2008年奥运会成绩的社会学因素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4,4.

[7]孟文娣.现阶段中国妇女大众体育参与总体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3.

[8]杜熙茹,等.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特征[J].体育学刊,2007,1.

[9]朱淦芳,陈坚坚.杭州市女性体育健身活动情况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5.

[10]屈东华,等.河南省城市女性体育健身现状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8(03):71-76.

[11]徐奕宏.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社会文化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8,4.

[12]董进霞,张锐,2005首届中国女性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06(01):74-75.

[13]唐东辉,张文羽,当代传媒话语权下对女性体育文化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6,2.

[14]马希敏.对大众传媒中女性体育形象形象刻板印象的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

[15]孙晋兰,王佳.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

[16]杨向明.女大学生体育心理行为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1.

[17]杨向明.高校体育场域中性别透视现象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9.

The research review of female sports of our country

Yang Xiang-ming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China)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ast 10 year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women's sport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respectively, from sports, mass sports and athletics school sports three areas where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sports analysis, sports and Olympic women, exercise and female aspects of public health, women and girls sports and social studies and other sport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Research on women in sports noted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women sports; research review

G80

A

1000-9795(2014)03-0421-02

[责任编辑:陈怀民]

2014-01-16

杨向明(1978-),女,讲师,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校体育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竞技精神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