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慧艳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
框架理论阐释下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
余慧艳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
相对于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倾向于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异化主张保留原文中“异”的部分,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异国文化和语言的魅力。归化主张以更为贴近译语文化的、地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从框架理论来看,一个好的译本应该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
归化;异化;认知;框架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翻译界关于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的讨论一直很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归化和异化可以看作是意译和直译的延伸;是从文化、诗学、甚至政治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的翻译策略。笔者试图从框架理论的角度解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1.归化。归化,顾名思义即以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为归宿,以更加地道的译语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因子来帮助翻译。耐达,西方归化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即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他的归化翻译理想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使译文的语言表达流畅自然。所以“to grow like mushrooms”在译成汉语时可以用成语“雨后春笋”来达到功能对等的效果(耐达1993:121)。中国翻译历史上,在21世纪以前除了五四时期,基本上以归化翻译为主流。尤其林纾等人的归化翻译作品广受一致好评,风靡全国。
2.异化。异化,顾名思义即翻译时要着重体现源语言与目的语、源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异”处,主张尽量直译原文的内容,保留源语言的语言形式,让读者通过译文仍然能够体验到异国情调。异化翻译的概念最早主要是源于施莱尔马赫于1983年的一次演讲,“依我之见,有两种可能。译者要么尽可能让作者不动,把读者推到作者那里去;要么尽可能让读者不懂,把作者推到作者那里去。”(施莱尔马赫, 2004:49)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家赛特认为,读者如果要看到完全符合本国语言习惯和文化风俗的作品完全可以看自己本土作家写的作品,当读者选择了一部异国作品,那么他一定是希望看到一些和本土文化不一样的东西。译者应该尽可能展示源语作品的异域风情。
西方异化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他认为英美的霸权主义就是通过归化这种翻译手段达到巩固和强化的。为了抵抗英美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对其他文化的压制韦努蒂极力推崇异化翻译。在中国,鲁迅是异化翻译的最早提出者。他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认为在汉语的地位和使用已经受到很大的威胁,我国文化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的时候我们应当在翻译作品中吸收更多不同的文化营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经验主义哲学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过程中,语言的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个体由于自己的经历而获得的一些偶然性的经验,而是整个人类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所获得的共同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思维中意义产生的理据,语言的意义是基于经验感知的。
伴随着框架语义学的产生,“场景”概念也演变成了框架语义学中重要的术语“概念结构”即人们只有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才能在大脑中形成。为了理解语言中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须先具备概念结构,即语义框架的知识,来为我们提供词语的意义以及在话语中涉及的背景和动因。例如,当我们说到“husband”这个单词,脑海里就会出现构成框架内网络关系的成分:包括妻子、孩子、父母、家庭等共性的框架成分和爱、责任、暴力、伤害等个性的框架成分。
由于中西方文化、生活习惯的差异,同样的框架可能包含不同的框架成分。例如“吃饭”这个框架在汉语中激活的框架成分有:筷子、大米、馒头、面条等等,而英语中则是:knife、fork、bread、steak等等。
文化差异使我们发现汉英语中同样的框架在不同文化中所激活的框架成分不一定相同。笔者认为好的译文在目的语读者脑海中激活的框架应该是最贴近原语言读者脑海中产生的框架。好的译文不仅仅是让读者能够读懂,应该同时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长远来看,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源语言的语言文化特色,对世界文化的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而过度的归化使读者能够更轻易看懂文章,却失掉了原语文化中的意蕴。例如,将“老天保佑”可归化翻译成“Mercy on me”或“blessing from Heaven”。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当西方人听到 “Heaven”时脑海里出现的是造物主、灵魂、原罪等概念。这样的翻译对于英美读者来说当然更容易接受,但却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导致了文化转移。赵景深将契诃夫小说《万卡》中的“Milky Way”译成“牛奶路”引起了了翻译界的数次大争议。当时包括鲁迅在内的大部分译者认为赵是乱译。到今天“Milky Way”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将其归化译为“银河”。但是这样的归化译法真的合理吗?虽然这两者的确表示同一意义,但文化框架完全不同。“Milky Way”出自古希腊神话故事,仙后赫拉在给赫拉克勒斯喂奶的时候得知其是宙斯与凡间女子的私生子之后大怒,乳汁洒向天空,成了一条“Milky Way”。而“银河”则源自中国民间牛郎与织女的爱情神话故事。王母娘娘用簪子划了一条河将牛郎与织女分开,他们只有每年的七月初七才能相聚。由此可见,“Milky Way”与“银河”所引起的框架意象并不相同,将两者互译,无疑是抹杀了原文的文化意蕴。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笔者认为将“Milky Way”译为“牛奶路”比“银河”更恰当。
中国有一句谚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看以下两种翻译:① Three cobblers make one Solomon.②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①用“所罗门”替代了“诸葛亮”。“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这个名字在中国读者脑海中激活的框架成分包括丞相、足智多谋、饱读诗书等。而“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王国的国王,在西方读者脑海中激活的框架成分是以色列国王、圣经、有勇有谋等。两者的身份、历史文化背景相差迥异,读者对所罗门的认知并不符合原文诸葛亮的文化内涵,因此②同样属于过度归化。②用异化的方式把诸葛亮呈现出来了,但是由于不属于英语文化的认知框架,需要一个同位语the master mind来辅助理解。这种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又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使读者在读懂句子意思的同时学习了解到异国文化。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原语和目的语读者们的认知逐渐趋同,即框架的一致性提高,异化翻译方法运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例如dink family直接异化为“丁克家庭”,crocodile tears以前常常是归化译为“假慈悲”,现在更为大众所接受的是异化翻译“鳄鱼的眼泪”,这同时还是一种隐喻,比“假慈悲”显得更为委婉。英语中同样也有像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house slave(房奴)等由汉语异化而成的翻译。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框架理论来看,笔者认为异化翻译法将会是翻译的大趋势。当然,我们在翻译作品的时候不可能单一使用异化或者归化翻译。这两种翻译方法不仅不矛盾,还互为补充。我们在翻译时应该采取异化为主,归化辅助的翻译策略以保证译文在可读的基础上起到文化传播作用。
[1] C J Fi11more. Frame Semantics [J]. Вerke1ey: 2006 E1sevier Ltd.
[2] 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1ator’s Invisibi1ity[M]. London&New York: Rout1edge, 1995.
[3]王立荣.从框架理论看翻译.[J].中国翻译,2005.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А].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申连云.尊重差异——当代翻译研究的伦理观[J].中国翻译,2008.
[6]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theory
Yu Hui-ya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With respect to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tends to approach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Alienation claim to retain the "alien" part, makes the reader feel full of exotic culture and the charm of the language. Domestication advocates closer to the target culture, idiomatic, understandable language translation. From the frame theory point of view, 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able to activate the same or similar cognitive framework.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translator can adopt foreignization as the major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h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cognition; framework
H315.9
A
1000-9795(2014)01-0335-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1-20
余慧艳(1988-),女,湖南岳阳人,从事认知语言学、英语教育、翻译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