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伟 王晓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 黑龙江大庆 163319)
突出农业特色,构建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核心
邹晓伟 王晓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正面临着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转变。农业院校作为专业类院校,在我国新农村和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的背景下,其英语专业应该突出农业院校特色,培养以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多元化英语人才,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就业能力。
农业特色;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现代化农业将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根本方向。传统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与需求,农业现代化受人才瓶颈制约明显,现代农业技术人才不单单要懂农,更重要的是需要懂得更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与需求,适应农业的现代化趋势,与国际接轨。因此既精通农业科学技术又具备高水平英语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对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加大农业英语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始终是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相反,对于一些农业院校来说,虽然开设了英语专业,但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课程配置合理性等方面上还未形成能较好体现农业院校特色的模式和质量评价标准,存在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在英语专业增加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教学是体现“专业特色,强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大多开设于上个世纪末,但其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农业院校以农为主的学科专业受到过多关注,英语专业特有的人文性质使其在专业类学校处于弱势的边缘化专业,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其英语专业创立于2003年,由于大学建校以来一直边疆办学,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有限,自从英语专业创办以来,与其他同类院校的交流途径不是很畅通,导致对他们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了解较少。英语专业创办之初隶属于基础部,英语专业的教师由大学公共英语教学部的骨干教师担任,其学历,职称都相当薄弱,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也只是以基础技能课程为主,教材也主要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研社等为主,虽然近几年的发展,英语专业教师学历有所提升,英语专业也紧跟教学改革形势开设商务英语方向和英语语言文学方向,但因为师资力量薄弱,人文底蕴不足,学校重视少,合理定位不准,专业特色不明,就业困难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英语专业可持续发展潜力不大。由于没有结合农业院校其他优势学科,没有体现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要与其他综合类院校甚至是外语类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其残酷性可想而知。
1.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一直以来,无论是综合类院校,还是理工类和农业类院校都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方向。此《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研究能力等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但是作为专业类院校例如农业类、理工类院校如果和综合类、甚至是外语类院校同样按部就班采用此《大纲》,其最终的输出成品质量和竞争力将会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认为培养目标应该符合学校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要体现学生自身长远发展的关注和指导。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我们应该依托学校的农科优势,以农业方向英语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核心目标,夯实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强化英语专业技能训练,构建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将英语专业建设成具有鲜明农科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
2.优化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农业院校特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始终是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而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基本教学要素。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应按照“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就业”的原则,以当地的经济需求为导向,开设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文化和跨文化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等,其中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应该根据农业院校资源优势,设置农业科技英语课程、农业外贸英语课程、农产品加工出口英语课程等,使人才培养呈现多元化趋势。另外增加选修课,如园林园艺专业英语、食品专业英语等,以此来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实行双学位制,努力提高学生的复合型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3.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改变目前灌输式的教学状态,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教师当研究型教师,做研究性教学,教研究性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研究型学生,使得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研究与课程相结合,课程与教材相结合,教材与成果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学术研究落实到本科教学中(朱刚南京大学),其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拓展学生思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一种就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新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要求,同时较好的解决了宽口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4.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社会实践对于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李磊2009)。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植根于农垦发展,作为农业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更多的基于农垦地区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通过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深入农业一线,了解农业科技英语翻译,农产品进出口方面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检验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外事接待,导游服务等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最终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地方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突出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服务的实际应用,培养现代化大农业背景下的“通才”,即:培养实用性、具有研究能力的有真才实学的英语创新型人才。学生通过学科间交叉渗透的专业英语模块学习和培训,不仅能掌握现代化工业、农业、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旅游产业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更能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工作方式,提高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以此来促进新农村的对外交流、推销和引进新产品、学习和掌握国内外的现今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服务。
[1]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04).
[2]陈民,代晓丽.科学精神——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备要素[J].职业时空,2008.
[3]吴尚义.英语专业国际传播方向人才培养定位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4]高治东.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实现[J].延安大学学报,2008(6).
[5]邹星.新形势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设置[J].考试周刊,2009(10).
[6]李磊.突出农业院校特色,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Highlighting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construct training creative talents of English major --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ability as the core
Zou Xiao-wei, Wang Xiao-li
(The English Department, College of Humanities,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9, China)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transition to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professional class, in the background of ou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English majors should highlight 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ability as the core of innovative diversified English talents, serve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 employment capacity.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English major;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H31
A
1000-9795(2014)03-0350-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1-06
邹晓伟,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及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研究。
王晓丽,女,副教授,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学方向的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黑教高函[2013]351号第371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