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模式差异及翻译策略

2014-04-17 08:14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汉语

赵 颖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跨文化交际中的思维模式差异及翻译策略

赵 颖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中英文化之间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差异性。翻译传递不同的文化,要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信息,有意识地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英文思维模式差异性的分析,初步探讨译者应对的策略。

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思维模式;翻译策略

一、引语

翻译能够进行是由于各民族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有相通之处,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促使译者关注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出发,对比中英文化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探讨译者应对的策略。

二、汉英思维模式差异

对于汉英文化间的思维习惯差异,不同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季羡林指出“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Satoshi Ishii分析了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指出后者的思维模式是“桥式”,直截了当,清楚明白,而前者的思维模式是“垫脚石式”,迂回曲折,读者需要依靠“垫脚石”才能悟出作者的意思。(胡文仲,1999: 81)贾玉新认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因此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长于整体式,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因此可以讲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高一虹,1999:146)包惠南认为东西方民族思维的差异表现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2001:25-32)归纳起来,中英文化思维模式差异表现在以下方式上:

1.圆式思维与线式思维

Robert Kaplan认为,汉语属于典型的圆形思维,而英语则属于线性思维。在中文中,作者往往是围着主题绕圈子,从不同的不切主题的点来说明主题,结尾才给出结论,而不像英语一样直截了当谈及主题。(关世杰,1995:97)

2.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

中国人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偏好综合思维,从大处着眼综合把握事物,从整体到部分,由大及小。英美人则注重分析思维,观察事物的角度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从两种语言的地址和时间的表达顺序上就可见一斑。

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中国文学作品中形象类比运用很广,使用意象正是汉语富含形象思维的影响所致。英美人惯用逻辑思维,从词汇角度看,英语的抽象逻辑表达法主要体现在大量抽象名词的使用上。(连淑能,1999:128)而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以具体的名词或生动的意象表达抽象的内容。

4.语境依赖型思维与语境独立型思维

汉语属于高语境文化,话语的意义隐含在语境中,而英语属于低语境文化,意义在话语本身当中。用Witkin的术语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可称作语境依赖型,英美人则为语境独立型思维。

三、翻译策略

了解了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为更好地解码文化信息,对应不同的思维模式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有:

1.调整重心

英文线式思维一般把观点先亮出来,而汉语圆形思维则在末尾才表明观点,翻译时需要调整句子重心。

例1:

Rocket research has confirmed a strange fact which had already been suspected: there is a “high-temperature belt” in the atmosphere, with its center roughly thirty miles above the ground.

人们早就怀疑大气中有一个高温带,其中心在距地面约30英里高的地方。利用火箭加以研究后,这一奇异的事实已得到了证实。

为符合中国人圆式思维的模式,翻译时需将重心调整到句末。

例2: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已能用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使十一亿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Now it has solved the problem of food and clothing to a point where it has managed to feed its 1.1 billion people, 22 percent of the world’s total population, with only 7 percent of the world’s cultivated land.

汉译英时要将“解决温饱问题”这一核心调整到句首。

2.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

综合型思维使汉语没有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组词成句过程中需根据逻辑和动作发生时间决定语序;分析型思维使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组词成句时语序比较灵活。(包惠南, 2001:30)翻译时可采取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的手法。

例3:

If the man who was seen to take an umbrella from the City Church last Sunday evening does not wish to get into trouble, he will return the umbrella to No. 10 Broad Street.

上周日傍晚,有人看见某君在市教堂取走雨伞一把。取伞者如不愿卷入纠纷,还是将伞送至布劳德街十号为妙。

为符合汉语思维习惯,需要化整为零,按照时间先后的逻辑顺序将时间、地点、警告等信息采用若干短句翻译。

例4:

紫鹃答应着,忙出来换了一个痰盆儿,将手里的这个盆儿放在桌子上,开了套间门出来,仍旧带上门,放下散花软帘,出来叫醒雪雁。

Zijuan, answering, hurried out to fetch a clean spittoon, placing the used one on the table in the outer room. Having closed the door behind her, she let down the soft flowered portiere before going to wake Xueyan.

译文中把汉语中连用的动词调整为英语分词短语或从句等,更加符合英语的习惯。

3.化虚为实和化实为虚

英语抽象名词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翻译时可以化英语中抽象的词义为具体的形象或意象。

例5: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英文运用了四个抽象名词,汉语则将其调整为形容词或动词,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例6:

他这一阵心头如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老是宁静不下来。

His mind was in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

译文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适应英文抽象思维的模式。

4.化繁为简和化简为繁

根据语境依赖的不同,将英语语篇中的信息在汉语中适当地省略,将汉语中依赖语境推导出的意思在英语里完整地补出来。例7:

我银行里为你挂个名,你白天去走走,晚上教教我儿子,一面找机会。

I’ll put you on the payroll at the bank. You can drop in during the day and tutor my son in the evening while looking for a job.

在这里只有把“挂名”“走走”“找机会”在语境中的意义搞清楚,才能准确译成英文。

例8:

不知苦中苦,哪知甜中甜?

If you have never tasted the bitterness of gall, how can you know the sweetness of honey?

汉语句子既无人称主语,又无关系连接词,而英语则需补译成:(如果)(你)不知苦中苦,(那么)(你)哪知甜中甜?

四、结语

不同思维模式具有差异性,在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差异隐藏于语言表层结构中不易被察觉,因此,译者需要有意识地去了解这一隐性文化因素在语言中的隐蔽性,同时根据不同思维模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如调整重心、化整为零、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等。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М].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М].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М].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蔡基刚.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М].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С].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2]薄振杰.翻译研究新探[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 English Modes of Thinking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ng Strategy

Zhao Y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Jinan Shandong,250014, China)

The cul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hereas they do vary at some aspects. As a bridge between various cultures, translators need to be conscious of the tas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which source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retained. Based on an approa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ng strategy following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odes of think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des of thinking; translating strategy

H315.9

A

1000-9795(2014)03-0346-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1-13

赵 颖(197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外语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语境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