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丽华 施乐军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4670)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1”模式的创建与实施
代丽华 施乐军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烟台 264670)
通过对高职教育“2+1”模式内涵、总体设计思路、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的论述及分析,解决了“2+1”模式以往的只注重“1”和“2”“1”脱节等问题,使高职教育“2+1”模式成为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工学结合的可操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
工学结合;“2+1”模式;创建与实施
1991年10 月17 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采取“2+1”模式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融合的方法,把以课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能力,达到 “学、做合一”、“学生、员工身份合一”、“岗位、课堂合一”。工学结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2+1”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了“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企业冠名班”、“双证并举”等多种形式,在教学安排上,将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纳入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严密的教学组织系统。具体讲,就是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程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兼学部分专业课程,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环节。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依据是职业能力分析,主要包括职业要求与培养目标、职业综合能力分析。
1.职业要求与培养目标。随着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船舶制造企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围绕船体建造生产过程,毕业生必须具备现代造船模式要求的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船体生产设计、船舶修造施工、船舶检验、船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并可向船舶舾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船舶涂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轮机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2.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综合职业能力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按照高职教育要求,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和应变岗位能力要求来分析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专业能力。① 熟悉船体结构,能够进行船体设计中基础图纸的识读和绘制;②熟悉船舶建造工艺流程,能够进行船体型线、结构线的手工放样及钢材号料;③掌握船体钢料的边缘加工和成型加工、构件装焊、分段装焊的要领,能够根据船厂的设备条件进行相关的船体修造作业;④熟练掌握一种常用的船舶CAD/CAM软件的使用,能进行船体三维结构建模和船体数字放样;⑤熟悉船体生产设计的流程和内容,并能进行船体分段的生产设计;⑥熟悉船舶材料、船体建造检验技术,能够对船舶建造的工艺、质量等内容进行检验;⑦掌握生产管理和组织的方法,能够与生产和设计人员沟通协调,灵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⑧掌握一定量的船舶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看懂英文图纸和技术文件,能处理技术信函,并有一定的船舶修造现场英语交流能力;⑨了解船舶的使用性能和经济性能,能对阻力、推力等参数进行简单计算和分析。
(2)方法能力。①具有自主学习和知识拓展的能力;②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社会能力。①具有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基本的人文与科学素质;②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严格履行岗位职责;③具有作风严谨、团队协作和坚持不懈的良好职业素质;④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和环保意识;⑤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⑥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具备技术知识更新的初步能力和适应岗位需求变化的一般能力。
1.“2+1”模式培养方案设计遵循的原则
(1)明确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发展综合职业能力,要重点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升素质。
(2)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构建以学习领域为典型代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综合课程尤为重要。
(3)参照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在方案实施中渗透资格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设计理念。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项目驱动、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校企合作、校企双赢的长效机制,促使工学结合不断完善和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我们主要采用目标定位的四阶段课程体系:将“2+1”中的“2”分解为“1+1”,将“2+1”中的“1”分解为“0.5+0.5”。在“1+1”阶段,主要进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教育,完成职业资格取证;进行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与能力教育,满足学生职业发展与迁移的需要;进行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第一个0.5:围绕毕业实践设计任务,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并进一步熟悉某一职业方向的工作任务,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最后一个0.5: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拓展职业能力,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达到顶岗要求,完成准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
1.第一学年(第Ⅰ、Ⅱ学期),依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标准,在校内对学生进行船体识图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培养,在合作企业安排0.5周的专业认识实训,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中级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初步的谋生本领。
2.第二学年(第Ⅲ、Ⅳ学期),先期在校内对学生进行船体放样、船体装焊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后在合作企业安排3-5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完成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进行订单培养,并开展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工作。
3.第三学年(第Ⅴ、Ⅵ学期),第Ⅴ学期,先期在校内对学生进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CAD/CAM、船舶检验等职业技能的培养,后在合作企业安排8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完成结合职业岗位的毕业设计工作;第Ⅵ学期,安排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准企业员工向职工的转变和按专业方向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工作。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国教育报,2005-11-10.
[2]张书礼.谈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规范和有效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8).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2+1" mode of work study combination of mari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Dai Li-hua, Shi Le-jun
(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 Yantai Shandong, 264670, China)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2+1"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general design idea,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solve the problem of "2+1" pattern only pay attention to "1" out of touch with "2" and "1", mak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of "2+1" follow the law of education, implement operation mode of work study combination, fully embodies the idea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riented and ability oriented.
work study combination;"2+1"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G710
A
1000-9795(2014)01-0226-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1-29
代丽华(1969-),女,山东烟台人,讲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施乐军(1965-),男,山东烟台人,副教授,从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学结合有效模式及政策制度研究》(课题编号:YBKT2011113) 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