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磊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高职“企业学院”育人机制
周 磊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伴随我国的高职教育迅速的发展,高职“企业学院”在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方式上也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高职“企业学院”的育人机制是保障高职学院培养人才重要的方式方法。而校企紧密结合对企业和学院、学院和政府、企业和政府间的关系,进行了巧妙的调动和结合。所以,在围绕学院、企业以及政府为中心,通过利益、政策、人才、保障等驱动机制来对高职“企业学院”的育人机制进行研讨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高职;企业学院;育人机制
伴随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有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一定的特殊意义,这些情况都促使“企业学院”这种发展模式,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推广开来。当前我国“企业学院”的发展实践中,还存在缺少科学合理的理论做指导,需要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和资金保障。[1]最大程度的调动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当地政府的积极性,进而形成完善的、科学的、高效的“企业学院”运行方法。
1.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出现的背景和意义。“企业学院”是近些年为了迎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尤其是校企方面进行合作而出现的产物。高职院校大都依托企业进行产学研的结合,在这个主线下进行高职教育的特色发展。一方面学校结合企业以及一定的科研机构,进行专业的联合或者是合作形式办学。这种形式的办学机制和方法可以同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岗位需要、职业变化等实际情况都紧密的结合起来,对地方经济的促进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通过走出院校、引进企业等的方式,寻求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合作伙伴,吸收和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从而起到增强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办学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将高职教育的发展优势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产学研结合发展方式,既能很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于特殊技能、技术、服务等人才的要求,又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的自身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提高办学的效率。[2]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将科研、技术、产品、服务、开发、培训等活动密切的联系起来,将高职院校办学的优势显现出来。对产学研结合基础之上,深化各项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搭建更好的教育平台。
2.高职教育“企业学院”育人机制的动力设计与分析。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有着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一定的特殊意义,这些情况都促使“企业学院”这种发展模式,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推广在校企一体化机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加强高职教育“企业学院”育人机制的动力设计与分析。在实践教育教学工作中,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是互相影响、密切联系的两个主体。所以,积极构建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校企一体化机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办学的条件和过程,要紧密的联系起来,坚持和发展校企合作发展方式,走校企共建的发展道路。校企共建主要内容有利益、政策、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动力建设,可以最大程度上分担合作企业的风险和研发项目所需要的成本,大大的节省项目研发的时间,紧紧抓住社会和市场的有力机遇,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取得经济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校企共建可以给高职院校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投入,取得更多的科研发展和教育经费。[3]而政府也要相应的制定和推行各种有力于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发展的政策,积极的刺激和促成校企共建,形成合作共同体。人才方面的驱动,对于企业而言就是要努力提高和增强人才专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把人才做为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发展的动力。同时努力的提高合作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积极打造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优质育人平台。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将行业、产业、职业、企业、实践、服务等要素,有机的融合到校企合作中来。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要积极的参与专业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来,广泛的吸收和接纳社会对人才标准、师资力量、设备水平和培训要求等的条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企业学校的对接。[4]让高职教
育“企业学院”的学生能够得到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的呢过各方面的综合培养,能够做到熟练的了解和运用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设备、各项专业、各种技能,努力实现在学历和知识上的教育同上岗前的专业培训相结合,成为社会上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和标准,努力解决在专业型人才教育和培养上脱节的矛盾和问题,开发专业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标准方案。实现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学生于将来进入社会的工作岗位衔接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切实的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学院应着力邀请相关机构和企业的业务专家骨干、教师对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人才培养进行专业的分析,制订和完成课程教学的标准。[5]要注意重点突出岗位要求和能力素养的培养。大力推广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同部分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签订了人才培养的协议。
4.要加强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加强对高职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要着重对企业学院的师资队伍进行培养。着力形成一种互渗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重点解决和改善高职教育“企业学院”的专业老师缺乏现象。学院中专业教师往往只是重视在理论知识上的研究和探讨,而脱离专业教学的实践。高职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要与实践相结合,摆脱教学脱节的现象。首先要积累教师的专业工作和岗位培训经验,教师首先要做到熟悉所教学生在高职教育完成后所,进入社会、进入企业所要面临的工作和岗位。[6]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够成熟,专业教
师多是刚刚毕业聘请而来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的优势在于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素养,相对于的缺点也在于不能对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这就出现了教师队伍在教和学两个环节上的脱节。
面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在人才发展和培养中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各种问题存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校企共建的合作过程里,企业没有得到一定的效益,确实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高职教育“企业学院”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从企业发展的立场去看待校企合作的问题。[7]当前我国“企业学院”的发展实践中,还存在缺少科学合理的理论做指导,需要国家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和资金保障。最大程度的调动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当地政府的积极性,努力解决企业在高职教育“企业学院”中的角色问题,积极的让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活动,参与教育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发展。 努力提高企业在高职教育“企业学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校企共建的长期性、互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
[l](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М].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276.
[2]顾伟忠,等.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研究[М].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1).
[3]肖久灵.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2(12):126-127.
[4]刘须群,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59-161.
[5]牛晓霞.基于博弈的校企合作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2005:33-34.
[6]徐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产业的关系[М].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7]冯学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面面观[J].科技导报,1997(2):27.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Business schoo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Zhou Lei
(Jiangsu Building of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igher vocational "business school" increasingly attracts attention in the talent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methods.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Business schoo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the guarantee of important method of training talen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prise and scho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and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is skillfully mobilize and binding. So, around the school,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as the center, education mechanism through interest, policy, talent, drive mechanism to guarantee vocational "business school" to se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work.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education mechanism
G710
A
1000-9795(2014)03-0223-01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1-12
周 磊(1981-),男,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教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