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

2014-04-17 09:07周春喜
金融理论探索 2014年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学位硕士

周春喜

(浙江工商大学 金融研究所,杭州 310018)

为适应我国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2010年1月,教育部决定设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全国已有85所高校获得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近几年,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如何发展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卓越的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培养单位面临的重要任务[1]。各培养单位都在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研究生的生源情况、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等来开展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本文将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制定有特色的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规定了专业硕士培养的过程以及各环节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是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依据,而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围绕培养目标。全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地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作为地方院校,浙江工商大学按照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遵循“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原则,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注重实际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制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特征:

(一)优化课程体系,增加专业技术课程的比重

在课程结构上,设置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课等三类课程。公共课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涉及人文、法律、管理等学科交叉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基础理论课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金融理论水平,侧重于金融领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更新,为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专业技术课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实际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该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课的比例为4∶7∶14。其中,大量专业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更多的选择自由,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选择课程,体现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以职业为导向的多样化培养模式,培养个性鲜明的应用型人才。

(二)突出专业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当具备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而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缺乏金融领域的专业实践知识。因此,培养方案应将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等方面体现“专业性”。该校在对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力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切实满足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强调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通过凝练学科共性,设置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行业特点,设置专业技术课程,如“商业银行业务与创新”、“私募股权投资”、“投资技术分析”、“财富管理”、“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与应用”、“金融数据挖掘与处理”、“Matlab”、“金融统计与软件应用”等。总之,培养方案力求体现该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根本目的,立足地方,面向全国,面向基层,培养基础扎实、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

(三)参加学术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促使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动关心、了解金融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拓宽知识视野,该校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包括经典著作导读、热点问题辩论、主题报告会、专家讲座、学术会议以及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等,规定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不少于6次,参加学校“希望杯”或浙江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或其他校级及以上科技竞赛活动不少于1次。另外,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金融学科的研究方向以及导师的具体要求,阅读金融、经济中外经典文献不少于15篇(部),在中期考核前完成8千字以上的读书报告,要求导师对读书报告进行考核,未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开题报告答辩。

二、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既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导师进行学术指导,也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职业背景的导师进行实践指导,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该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实行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实务导师各一名,校内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实务导师侧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每年9月份,学生入学后按照“双向选择”形式确定两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一)充实校内导师队伍,锻炼实践能力

为保证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该校十分重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要求导师不仅具有较高的金融理论水平,而且还具有金融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或者承担金融机构的横向科研项目。针对目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实践能力普遍较弱的现状,一方面,与金融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选派校内导师到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挂职锻炼、兼职或者担当顾问,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参与金融领域的项目研究,不断积累教学案例。如该校自2009年与杭州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至今已有5年的合作,每年承担4项银行经营管理的科研项目,锻炼了该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请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员来校与校内导师座谈,提出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与校内导师一起研讨,提高了校内导师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实务导师队伍,发挥专业优势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需吸收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担任实务导师,他们在金融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可以将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地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导师和实务导师合作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能够把金融机构的实践优势和学校的学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才空间。目前,该校从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省银监局、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聘请了38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担任实务导师,参与学生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自2011年9月第一届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以来,该校已经建立了稳定的实务导师队伍,为每一名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配备了一位实务导师,校内外导师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合作活动,形成了一套合理的导师双向流动机制。

(三)强化导师团队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该校不断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形成了职称、年龄、学历、职业背景相匹配的导师梯队,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以导师个人指导和导师组集体培养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导师组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该校按照银行管理、公司金融、财富管理三个研究方向组成了8支导师团队,研究生跟着导师参与团队科研活动,避免了单一导师指导的局限性,为提高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推进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

课堂教学既要遵循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同时也要考虑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2],以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作为切入点,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创新。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讨论、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化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着重突出专业技术类课程,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金融领域实际工作情况,使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紧跟社会现实的需求。该校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一)完善课程教师团队,实现优势互补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任课教师应具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提高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校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针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8门核心课程,分别成立课程组,经常性地开展教研活动,讨论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内容、案例资料、课程考核等相关事宜。同时,聘请金融领域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承担专业技术课程的部分内容,与校内任课教师共同编写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共同开发金融实践教学案例。目前,该校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任课教师中,教授占54.68%,拥有博士学位的占81.25%,已基本建成一支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业务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该校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大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且跨专业报考的比例较高①浙江工商大学2011级、2012级和2013级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跨专业的比例分别为45%、33%和27%。,缺乏金融领域的相关实践经验。针对这种情况,该校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金融实验室模拟系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1.案例分析。在核心课程、专业技术课程讲授过程中,将系统的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案例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国内外典型金融案例及视频资料,教学时将案例资料按照案情——设问——解决的形式穿插于课堂讲授内容中。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研究生对金融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方法的推广运用,该校十分重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的建设。通过两年多的努力,多门核心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已初步建立了案例库。这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课堂讨论。任课教师结合金融学科特点和课程进度安排预设问题,提出课程学习任务,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在课前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撰写文献综述,指出国内外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上,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答辩和讨论,最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分析并讲授其中蕴含的基本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分析能力、团队合作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3.专题讲座。高水平的专题讲座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宏观思维,增强学习的信心,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丰富、更前沿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对金融前沿以及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该校每2周开设1次专题讲座,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者校内外导师做学术研究报告。

4.模拟训练。通过创设与金融实际工作部门以及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进行模拟训练,把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技能的提高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化金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该校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并引进了世华资讯、现代商业银行模拟系统、股票模拟交易系统、外汇模拟交易系统、期货模拟交易系统、投资项目评估软件系统等多个模拟训练软件。通过现代商业银行模拟系统进行银行内部控制、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中间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风险管理等模块训练,熟悉并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在线的模拟股票、外汇和期货的交易操作,训练学生的实盘操作能力,并对行情进行技术分析,加深对证券、外汇和期货投资理论的理解,为成为高素质、应用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夯实基础。

(三)改革考试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性质,该校尝试进行考试方式改革,推行“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口试”、“课堂作业+笔试”、“平时作业+笔试”、“小作业+大作业”、“模拟训练+模拟考试”、“实践考核+课题设计”、“课程论文+小组答辩”等多种考试方式。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促进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强化专业实践教学

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核心的能力[1]。因此,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该突出金融实践导向,加强专业实践教学。该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专业实践教学做了努力:

1.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锻炼数据处理能力。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3],而价值交换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作为高层次、应用型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应该能够熟练使用多种统计软件,具备较强的金融数据挖掘、金融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该校现代金融实验中心属教育部文科实验示范中心,拥有SPSS、SAS、Eviews、Splus、CSMAR全系列数据库、RESSERT锐思数据、世华资讯、Wind数据库等17个专业教学和研究软件包。在实践教学环节,该校开设“金融时间序列分析与应用”、“金融数据挖掘与处理”、“Matlab”、“金融统计与软件应用”等一系列实验课程,训练学生熟练使用统计软件,掌握金融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运用金融、经济数据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推行产学研联动。为了使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该校除了在校内建立现代金融实践与创新基地之外,还积极与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省银监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部门加强联系,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基地,创建了“产学互动、校研联动”的运行机制,形成了多层次、有序化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教育实践平台。

3.落实专业实践研究,培养实践能力。为了加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该校制定了《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即从每年7月开始,至次年3月结束。实践研究的考核时间安排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学生需填写《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研究考核表》,由5名导师组成实践研究考核小组,根据学生实践研究阶段的表现和递交的成果报告做出评判。实践研究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考核通过者可获得4学分,实践研究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五、严格把关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既能反映学生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又能反映独立从事金融实践工作的能力。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应用性,所以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金融领域的实际,研究内容突出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研究成果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应用价值,达到研究创新与实践应用的双重目的。为突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特色,避免学位论文过于学术化,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评阅以及答辩等环节的要求应与学术型学位论文区别对待。按照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金融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指引》,该校规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产品设计、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并对每一种形式的学位论文制定了评价标准。该校从以下四个环节严把学位论文质量:

1.论文开题论证,明确研究方向。学位论文选题应强调与金融实践相结合,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实践价值,能解决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该校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尤其是参与实务导师的应用型课题,积累研究经验,锻炼研究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做好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阅读以及数据调研和整理等工作,以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主要研究内容、论文框架、参考文献等内容。开题报告完成后,由学院组织校内外相关专家(每一小组不少于3名)进行开题报告答辩论证,及时发现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论文的研究思路。开题报告答辩通过后,才能正式开题。

2.论文中期检查,避免或少走弯路。学位论文在确定好研究提纲的基础上形成初稿后,进行中期检查。一方面,可以让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进展有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避免学位论文因前期不抓紧后期匆忙赶的情况发生。论文中期检查由学院组织开展,先由导师自查,然后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参加,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报告会的形式进行。论文中期检查结果作为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的条件之一。

3.论文匿名送审,强调学术规范。该校对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实行双盲审制度。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先由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考核评价,考核通过后参加由学院组织的校内外专家(每一小组不少于3名)对学位论文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的论文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预答辩意见进行论文修改,修改完成后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规定小于20%相似度的论文才能送审。将检测通过的论文送到外校,邀请2位外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若有1人提出异议,则论文被认定为盲审不合格,取消本次申请答辩的资格,让学生继续修改学位论文。

4.论文答辩质询,严格把关质量。为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该校规定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开题报告结束后至少要满6个月才能申请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位专家组成,而且其中至少有1~2位金融实践领域的专家。在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陈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并回答专家的提问。答辩结束后,学生要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论文修改,然后将学位论文终稿和答辩相关材料提交学校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经过评议并表决通过后,方可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六、结束语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正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而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要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进行专业学位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实验内容的增加等小修小补上,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对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模式、方法从顶层设计开始进行系统性的变革,这样才能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型”特征[4]。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紧紧抓住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加快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步伐,从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案例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等环节不断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案例讨论相结合、学院派师资与实践型师资相结合、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相结合、一般标准与培养单位特色相结合,不断提高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吴晓求.关于发展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48-51.

[2]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4-8.

[3]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

[4]潘剑波,李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性的缺失及其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17):14-18.

[5]张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思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1(1):53-54.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