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书画同源”

2014-04-17 09:12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徐复观同源书画

殷 雪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浅论“书画同源”

殷 雪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书画同源”一语最早来自于元代画家兼书法家赵孟的诗句:“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学术界对此命题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但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艺术性格,还是从形而下的历史发生上去追溯二者间的关联,认为书出于画,或画出于书;认为欲画精诣必先工于书,或善书者必善画;甚至认为书优于画,或画优于书都是草率的。书画虽然在创作的媒介材料上趋同,在艺术精神的给养上相通,但其二者之间也有相异之处。

“书画同源”;“心”;“神”;异体

一、前言

笔墨的水乳交融在纸上诞生了一对姐妹花:书法、绘画。因此谈绘画不能置书法于不顾,工笔绘画,“严妆也”;写意画,尤其以文人画为最,“淡妆也”;书法则“粗服乱头亦”。虽然是不着雕饰,“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相较于绘画,书法仍是“素面翻兼粉腕,洗妆不退唇红”的美人。“书画同源”说由来已久,对此学术界的争执也未曾停息。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及,不应将两者艺术性格上的关联转而误解成历史发生上的关联。然而,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艺术性格,还是从形而下的历史发生上去追溯二者间的关联,认为书出于画,或画出于书;认为欲画精诣必先工于书,或善书者必善画;甚至认为书优于画,或画优于书都是草率的。

首先,虽然人类祖先从最初的结绳记事,到洞穴里的岩画,再到刻在甲骨上的象形文字都毫无疑问的印证了图画是文字的祖先,但彼时历史语境下的图画并非“书画同源”中所提及的在艺术精神以及表现技法上都已臻成熟的中国绘画,它仅仅是先民们有意识活动下的一种精神符号表征,其中是掺杂了些许绘画的因素,然而却不能将其等同于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绘画。所以,就书出于画或画出于书而言,何者为本源,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在同属于意识形态的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并不存在可以比论的落脚点。其次,正如没有那个民族在对美与艺术的体悟与感知中有优劣之分一样,也不存在一种艺术形式优于另一种艺术形式的状况。艺术形式仅仅是艺术家假以通往精神殿堂的桥梁。石涛云:“所以有是法不能了者,反为法障也”,对于不高明的艺术家,桥梁的好坏与否可能会影响其艺术精神的表达。可对于天才,艺术的表现形式曾不成为其表达思想与灵魂的阻障。克莱夫·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有意味”的艺术灵魂,一件不朽的艺术之作当是艺术形式与艺术灵魂的完美契合。同时,一种艺术形式进入低谷,甚至走向终结是历史的选择,恰如照片的诞生导致了西方写实绘画之死一样,是社会发展、科学技术革新所致,并不应成为判断其优劣与否的标准。存在是合规律的,但未必是优秀的。同理,消亡也是合规律的,但未必是拙劣的。正如姜澄清先生所言:“不同类型艺术的差别,本是其存在的依据,并无可分轩轾。科学与社会的进步不能与艺术审美混为一谈,”在艺术的法庭上,只存在接受与被接受的问题,而没有优胜劣汰之说。其三,诚然,书法之于绘画,或绘画之于书法并不是没有帮助。书法的用笔技巧与中国绘画的造型语言互为影响,书法家的精神感悟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画家的灵魂思想相生发,这便是历史上书画兼而能之的艺术家不胜枚举的原因所在。然而,生硬的将书画之间相得益彰的附益关系说成因果上的必然也是不科学的。

二、“书画同源”分析

然而,书与画虽是同质,却是异体。所以在上文论述其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后,对其二者之间的些微差别也不可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书法和绘画韵律的强弱差异。徐复观认为“韵”是直接从人论品鉴上引发而出的概念,是成立于第二自然上的神形合一之美。然而,不容置喙的是书画之“韵”除了徐复观所说的“风神”之韵外,自然也存在与“音响效果”有关的音律之韵。并且那向外辐射的“风神”之韵恰恰是通过音响的律动传达而出的。“风神”之韵在成作之后,音律之韵在创作之时。《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实,于一定意义上而言,舞蹈并非舞者专属,舞蹈的形式也并非仅是肢体的舒敛和开合,卫烁言:“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书法和绘画其实正是文人雅士在纸上的酣然起舞,而这受乐舞精神蒙养的饱含墨香之舞也未尝不是“情动于中”后“咏歌之不足”的结果。笔者认为,书法较之绘画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遭受了音响的影响,因此比绘画更具有律动感。其原因首先在于,就二者的表现对象来看,绘画运用“自然的符号”,取形于造化,而书法运用人为的符号——汉字,并且,书法所运用的这一人为符号不是毫无章法的组合,而是所谓的成文之字。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中也有以“比篇章于音乐”的说法,而书法正是以比之音乐的韵文作为创作的基石,所以比绘画受到更多的文韵影响,因此也有更明显的律动感。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9.

[2](清)石涛.苦瓜和尚话语录[М].周远斌,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9.

[3]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М].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3.

Discussion on "homology of book and painting"

Yin Xue

(Chinese schoo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The term "homology of book and painting" originally comes from the Yuan Dynasty painter and calligrapher Zhao Meng-tiao's poem. The proposition controversy of academic circles has never ceased, but whether it is from the metaphysical artistic personality, or from the shape of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thinks that book is better than the painting, or painting is better than the books are sloppy. Although the media materials in the creation is almost same, in spirit of art supplies, also ha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omology of book and painting"; "heart"; "God"; allograft

J20

A

1000-9795(2014)01-0107-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2

殷 雪(1988-),女,江苏徐州人,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徐复观同源书画
两岸年味连根同源
对自然的观照——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拜师熊十力
以同源词看《诗经》的训释三则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铤”有“直”义的词源学解释——兼说/直/义的同源词族
小小书画廓
徐复观眼中的延安
虔诚书画乃同源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