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魏武帝曹操注释的梳理研究

2014-04-17 09:12:21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宋本孙子兵法曹操

任 韧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魏武帝曹操注释的梳理研究

任 韧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即使在当今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仍然具有实践价值。关于《孙子兵法》自古以来最为权威的训释材料集成首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而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对该著作进行了详尽的整理。在《十一家注孙子》中的诸位训释家中,又首推魏武帝曹操的注释,对其训释材料的整理则显得十分必要。

《孙子兵法》;孙武;《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曹操

《孙子兵法》简称《孙子》, 又称《吴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其内涵思想恢宏博大, 精湛深邃, 是中国兵家文化中的精华, 也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的文化瑰宝,即使在当今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仍然具有实践价值。

一、《孙子兵法》及其相关训释材料

从最早的魏武帝注本《孙子略解》,到宋朝的《武经七书》本、吉天宝撰《孙子十家注》本,再到清朝孙星衍校定的《孙子十一家注》。后人关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学习自从其面世后便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注释版本中,又以魏武帝曹操的注释最为精妙、详细。

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从最初的校尉到将军,直至曹魏政权的开创者,被后世尊称为“魏武帝”;从最初驰骋沙场,到最后运筹帷幄,其一生经历可谓是身经百战。因此,曹操对于《孙子兵法》则更有深切的体会和独到的理解,而后世注解也均以曹操注释为首。

二、《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曹操训释分类

多年来学者对于《孙子兵法》或相关注释训诂著作的研究多限于版本流传的考证而并缺乏从训诂角度对其训释内容的梳理。

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是以宋本《十一家注孙子》1961年影印本为母本进行加工、校理的作品。在这里,本人以该《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为基础,对其中前四篇(《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形篇第四》)曹操的训释内容进行梳理、分类。

在前四篇内容中,曹操的训释材料共计91条。其中《计篇第一》中20条,《作战篇第二》中20条,《谋攻篇第三》中28条,《形篇第四》中23条。以上训释内容主要以义训为主,其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3类。(在以下的举例中,双引号内的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其后中括号内的“曹操曰”为曹操对其的训释。)

(一)解释词义,如(加粗的“某”为被训释的字):

1.某者,某a、某b、某c也;

例:a.《计篇第一》[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b.“法者,曲制、管道、主用也。”[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制也。]

2.某者,某也;

例:a.“法者,曲制、管道、主用也。”[曹操曰: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

b.“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3.某,谓某某也;

例:“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曹操曰:丘牛,谓丘邑之牛。]

4.某,乃某某也;

例:“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曹操曰:大车,乃长毂车也。]

5.某,犹某也;

例:a.“此兵家之胜,不可选传也。”[曹操曰:传,犹泄也。]

b.“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曹操曰:籍,犹赋也。]

6.某,某也;

例:a.“其次伐交,”[曹操曰:交,将和也。]

b.“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

7.某某为某;

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曰:五百人为旅。]

(二)在解释句义,如:

1.谓某某也;

例:(1)“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也。”[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2.言某某也

例:(1)“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曹操曰:言初赋民,变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

(2)“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

3.某某(直接加注训释内容);

例:(1)“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索其情,胜负之情。]

(2)“兵者,诡道也。”[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三)阐述个人理解,如:

1.某某也;

例:(1)“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曹操曰:将贤则国安也。]

(2)“百姓之费,十去其七”[曹操曰:百姓财殚兵不解,则运粮尽力于原野也。]

2.某某(直接加注个人理解的内容);

例:(1)“是谓胜敌而益强。”[曹操曰:益己之强。]

(2)“五则攻之,”[曹操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

(四)表示《孙子兵法》内容与自己认相同时则直接加注“与吾同也”。

例:“而更其旌旗”[曹操曰:与吾同也。]

(五)引用《司马法》的内容。

例:1.“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曹操曰:《司马法》曰:“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2.“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曹操曰:《司马法》曰:“进退惟时,无曰寡人。”]

(六)列举实战战例。

例:1.“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曹操曰:以十敌一,则围之,是谓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若主弱客强,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2.“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于夏阳也。]

(七)具体数据的详述。

例:“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架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

三、训释内容总结

通过本文按照分类所列举的训释内容进行的梳理可见,魏武帝曹操结合自身经历战役的经验,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详细、专业、独特的训释。训释的内容除词、句本义的解释,并包含大量个人的独特见解。训释方式除了单独的训释方法,还包含多种方法混搭的注释方式。这些注释更深刻的揭示了《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内涵,并使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思想更加发扬光大,对中国军事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后世学者在研读《孙子兵法》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其中奥妙,对经济、文化、军事等其他文化的发展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1]杨炳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М].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巴国焱.孙子兵法版本流变[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3][日]服部千春,刘春生.《孙子兵法》的版本与校勘研究[J].南开学报,1998(06).

[4]褚良才.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汇考[J].浙江大学学报,2000.

The study on Wei emperor Cao cao’s annotation in Song Dynasty Edition of Notes on Sunzi by Eleven Scholars

Ren Ren

(College of Humanit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750021, China)

Sun Zi Bing Fa is the earliest work about science of military extant in China. There are much practical values to political, military and economic.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nnotation of Sun Zi Bing Fa should be Song Dynasty Edition of Notes on Sunzi by Eleven Scholars. The Edition of Notes on Sunzi by Eleven Scholars from Zhonghua Book Company had detailed arrangement. The most famous annotation in this book should be Cao cao’s annotation. It’s very improtant to analyse Cao cao’s annotation.

Sun Zi Bing Fa; Sun Wu; Notes on Sunzi by Eleven Scholars; Cao Cao

I207

A

1000-9795(2014)01-0093-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7

任 韧(1989-),男 ,陕西西安人,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宋本孙子兵法曹操
清代重刊宋本《陶渊明集》黄国瑾批语钩沉
名作欣赏(2022年3期)2022-03-11 17:00:27
《孙子兵法》组歌
黄河之声(2021年11期)2021-09-18 03:08:24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6
1800年后读懂曹操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36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海峡姐妹(2015年4期)2015-02-27 15:10:28
《周易赞义》版本错讹衍脱分析
海源阁宋本“四经四史”叙录
天一阁文丛(2010年1期)2010-11-06 08:41:35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军事历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00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军事历史(1992年1期)1992-08-16 02: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