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娟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20)
关于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思考
葛文娟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20)
自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属性,并将其确立为第一原则以来,语言学界从未停止过对该原则的思考、批判甚至否定。本文通过探讨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本质属性,指出任意性原则的理解必须弄清索绪尔界定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以及语言符号本身和符号与符号之间所处的不同层次的关系,从而说明索绪尔对任意性原则的强调,并不等于对符号可论证性的忽略,非任意性的存在并不能构成对任意性的否定。
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理据
索绪尔指出,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其中概念要区别于现实中的客体对象,音响形象是一种声音的心理印迹,而非纯粹的物理现象。他认为,构成符号的这两个要素都是心理的,因此“语言符号是一个两面的心理实体”(索绪尔,1980:66)。随后他又将这两个术语替换为“能指”和“所指”,他认为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而符号是通过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所产生的整体,即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索绪尔,1980:67-68)。
在索绪尔看来,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用什么听觉形象表示什么概念印迹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必然关系。由此,他进一步阐释到,所谓任意性是说它是“无理据”的,某一符号“实际上同它的所指没有自然的联系”(索绪尔,1980:69)。
对于任意一种语言的使用者来说,从共时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但任意性不是指语言完全取决于说话者的自由选择,而是指能指,即我们对于语言的选择,相对于它的所指,即符号在我们脑海中所代表的意义,是任意的,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作为语言符号产生的动因,我们无法考证。索绪尔认为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都是以集体习惯基础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语言符号一旦形成并进入特定的语言系统,它就有了“强制性”,不能随意改变。
索绪尔在强调语言符号任意性是第一原则的同时,又承认“符号的特征之一是非完全任意性”(索绪尔,1980),并非所有的符号都是完全任意的,“在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着一定自然联系的残余”(ibid),即象似性。
索绪尔(1980: 131)对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做了区分。绝对任意性是指符号的创造和使用没有任何理据。所谓相对任意性指符号具有一定的理据。事实上,索绪尔已比较明确地表明单个符号是绝对任意的,而合成或编码符号是相对任意的,他曾举例说词根是任意的,而复合词或派生词并非完全任意,而是带有一定的理据性。如 twenty 一词是绝对任意的,而 twenty-one 是相对任意的,因为后者可以使我们队twenty-two, twenty-three等产生联想。
由此,我们不得不谈到索绪尔关于符号之间层次关系的探讨。索绪尔认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有时是联想的,有时是组合的,因此存在着两种关系,即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如,Man 这个词,首先以它的声音和概念差别的结合存在,然后又与其他词形成组合和聚合关系而存在。
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来看,符号是绝对任意的;从组合和联想关系统合的观点看,就不是绝对任意的了。“相对任意性与绝对任意性形成对比,表现在语言的关系层面,当我们考虑到语言系统中共存的相互对立的符号之间的层次关系时,便有了相对任意性的概念”(张绍杰, 2004: 44)。再者,绝对任意和相对任意的区别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如 word的负数形式words,就比child的复数形式children理据性要强。
1.象声词和象形文字。有人认为,汉语是语言符号具有理据性的最好诠释,“训诂学”意味着音、形、义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理据性。拿象声词和象形文字来反驳任意性,在此他们误解了语言符号任意性的真正含义。首先,没有认清究竟什么是所指。根据索绪尔对所指的定义,所指是概念,而非具体的客观对象。而这种声音或形式象似论的主张者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若干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存在着听觉上或视觉上的物质相似性。这些符号与关于对象客体的认知形态,即概念之间却毫无相似性可言。对于这一问题,早在索绪尔之前的语言学家惠特尼就给出了答案:
对于每一个对象客体而言,世界上有多少语言,就有多少个名称。甚至在拟声和或模仿情况最充分的情况下,如“cuckoo”这个词,除了方便外,并无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说存在某种必然性的话,那么也应该推及到其他的动物和声音,甚至所有的语言。
(摘自:胡维唯,2009)
另外,象声词在刚开始也许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但它们一旦进入语言系统就要受到特定语言语音系统的限制,受到其演化规律的制约,逐渐接近其他的语言符号。决定拿什么声音去代表什么意义不取决于声音的物理特点,而是取决于社会习惯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
2.象似性。中外许多关于象似性的理论都源于皮尔斯(1985),他把符号学范畴建立在思维和判断的关系逻辑上,将符号分为象似符、标志符和象征符。其中象似符的研究最为广泛。国外学者主要研究了三类句法象似性现象:距离象似性(语符距离象似于概念距离);顺序象似性(语符单位排列顺序象似于思维顺序和文化观念);数量象似性(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 (王寅,2000)。如复合句中的两个句子排列顺序映照它们表达的两个事件实际发生的先后顺序等。随着象似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广泛,有些学者便以语言结构可以反映人们所经验的世界结构,直接映照着人们的概念结构来证明语言符号是象似的,而非任意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注意两点:首先,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是基于语言的基本单位—单一符号而展开论述的。句法象似性属于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对符号的编码和组合,在这种情况下,符号本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命题,并不能纳入对能指和所指关系的分析中去。其次,索绪尔的符号学以先验哲学和结构主义为基础, 它研究的是语言符号,即在语言系统内探求其内部基础。而皮尔斯的符号学,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范畴论和逻辑学为基础的“泛符号论”,它研究的范围不限于语言而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意指作用,如人的认知过程等,象似性解释的是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关于语言与现实、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以皮尔斯的符号理论为基础的语言象似性虽然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但不能成为攻击语言任意性的武器。我们不能将任意性和象似性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Saussure的符号任意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即:(1)任意性原则解释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2)所指并不等同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3)索绪尔的任意性适用于单个符号层次,而不适用于组合符号中。
根据索绪尔的符号观,语言符号的意指过程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结合产生意义,然后语言使用者按照其意图,根据符号的纵向选择关系和横向结合关系对符号进行编码,进而构成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来表达意义。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如语言的规约性、系统性、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组合和聚合关系等,都是从任意性原则出发来考虑的。所以当我们理解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时候,要同上述基本概念结合起来理解,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任意性的实质。孤立地理解不但必然会导致不正确的解释,而且会割裂任意性和索绪尔语言学整体上的内部关系。
[1]Peirce, C. S.Logicas Semiotic: the Тheorу оf Signs. In R.E.Innis(ed.) Semiotics[С].London: Нutchinson, 1985..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救程[М].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 [3]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探索[М].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4.
[4]胡维唯.关于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争论与思考[J].现代语文,2009(01).
[5]王寅.语言符号相似性研究简史一认知语育学谈论之一[J].山东外语教学,2000(03).
Reflections on Saussure’s arbitrariness principle of linguistic symbol
Ge Wen-juan
(Tianji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0, China)
Since Saussure to put forward the arbitrariness of language symbols and attributes, established as the first principle, linguists have never stopped to think critically on the principle and negation. The essence of Saussure theory of the arbitrariness of linguistic signs, points out that arbitrariness of language symbols understanding must figure out Saussure defined to different level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of language symbols and signs, which shows Saussure to emphasis on the arbitrariness,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ymbols can be ignored, the existence of non arbitrary cannot constitute a denial of arbitrariness.
linguistic sign; arbitrariness; iconicity; motivation
H0-0
A
1000-9795(2014)01-0066-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2
葛文娟(1990-),女,从事英语语言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