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辉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音乐表演科学与科学的表演
陈 辉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表演音乐才有了鲜活的生命,没有表演音乐只是“纸上谈兵”。音乐表演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平衡表演与科学之间的权重,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感性在理性的协调中得到合理地发展?本文将从表演的角度去分析音乐表演科学的特殊性,为音乐表演科学的研究探寻出一个可行的思路。
音乐表演;科学;研究方法
如何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人们的表演活动以达非常完美的表演效果?起初笔者认为科学与表演艺术之间联系甚少。后来,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笔者逐渐感悟到:科学的演奏不仅是提高演奏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音乐与人之间更直接地沟通方式之一。音乐表演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音乐领域更多地是应用在音乐创造性思维活动之中,所谓音乐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表演者借助于某种媒介而发出抒发其思想感情的声音时,表演者如何从感觉到知觉、从感性到理性的创造性活动。音乐表演艺术是表演者将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一种艺术创造过程,给音乐增添了新的活力。在感觉与知觉的转化中,在感性与理性的调和中,同一首音乐作品被不同的表演艺术家演绎成风格迥异的听觉盛宴。音乐表演的特殊性给表演蒙上了神秘地面纱,也给科学的认识其规律带来了极大地困难。究竟应不应该科学的表演,如何能提高表演的科学性,对音乐表演艺术提出一系列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音乐表演艺术中所涉及的相关科学问题并尝试探讨科学表演的可行性。
从一定意义而言,无论是创作还是表演,自我准备都是不可缺失的前提。所谓自我准备,是指表演者对演奏技巧的掌握以及个人素养的培养。在这两者之间,个人整体素养水平的高低制约着表演者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制约着对音乐的认识高度。重“技术”而轻“艺术”的结果,会使表演者成为“活机器人”。重“艺术”而轻“技术”会使音乐情感传递受阻。
“技术”与“艺术”之间是存在着诸多交叉点的。自我准备是表演者创作的基础,是探寻“技”与“艺”之间交叉点的基石。表演者需要运用自身经验系统参与表演创作,个体的整体素养水平是“从自我出发”的基础,充分调动和运用自身的经验系统,在对音乐作品的认知中,唤起感性材料对音乐本质的反应,形成新的认识。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并将之完善的表现出来。个人整体素养水平与完美的演绎作品之间有着科学的一致性。
(一)组织行动是表演技术的基础。组织行动则是指表演者在演奏前有效组织的,有既定的目的的形体行动、心理活动和理论运用活动的总和。从一般意义上讲,表演是将各类音乐技巧整合运用的一种综合性行为。表演者在表演前需要调用各类演奏技巧,调动各身体机能,将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活动相交融,形成演奏的具体行动。表演者以实际行动的实施去激发内心的体验,从而获得瞬间的认知,进入个体化的创作之中,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演奏状态。去合乎逻辑的完成音乐表演活动。
(二)借用联想去实现正式的表演。联想是表演者获得感性材料的手段之一,但是联想永远只是手段,而非音乐艺术的目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是表演艺术如何生动地将音乐作品加以演绎并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中,理性地再现创作者的意图。过分的感性会使音乐中的内容变形,随心所欲地演绎会歪曲作品的本意。过分地理性,会限制表演者的个性发挥,从而变得千篇一律,平淡无味。音乐表演较之小说或其他文艺形式更直接、更具体,更容易激起受众的内心涟漪,它让音乐作品增添了强烈的真实感。
(三)利用行动的直观性去激发受众者,从而使听者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其一,音乐表演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行为,即演奏者在舞台上演奏或演唱,而听众在台下聆听着台上演员的一言一音,注视着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在演奏者的举手投足间感受其情感信息。音乐表演的行动主要诉诸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这种直观性的直接和具体,使观众不得不抽象地去判断音调的色彩,从而获得其中的情感体验。表演者不恰当地肢体语言常常会干扰受众对音乐情感的体验,甚至会误导其向相反的方向去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在生活中常看到一些表演者刻意地去摆弄身姿,这不仅会打乱表演者自身的演奏呼吸与作品语言的呼吸之间的平衡性,还会使受众的情感信息获取受阻。自然的表演状态、科学的心理行为、适度合理的肢体语言更有助于表演者在最佳地演奏状态下完成音乐情感的表达。其二,音乐表演中永恒的现在进行时把场面表现成为似乎是此时此地发生的,一种永久的现在。例如莫扎特、贝多芬等伟人的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各国不同时代的表演艺术家应用其精湛地演技,一次次的将听众与大师聚在了一起。表演者竭力使得观众在行动中获得情感体验,焕发理性的思考。在现在与历史间穿越。 这需要表演者把音乐的不同主题进行归纳、集中,使之凝练并赋予艺术的感染力,此时,表演者需要利用直观的时空去创造非直观的时空,是演奏者在塑造作品内容时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的直接结果,也是演奏者的情感与听众感受的现实呼应的结果,最终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并把观众带入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
(一)情感是表演者与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表演者的情感创造是一个全息的流动过程。表演者的情感是人类深层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它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能切实体验到的有鲜明特征的某一情感,例如高兴、悲伤、痛苦等等。例如贝多芬之命运交响曲那令人震撼的场景,它似乎代表着贝多芬向不屈的命运敲门的声音,也可以代表着民众向外来侵略者愤怒的呐喊声,等等。由此可见,音乐中的情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是人类从一种特殊的角度观看世界的方式。它超越了一般的生命个体,而带有人类普遍性的、宽泛的情感体验。听众在音乐的流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往往会作以理性的情感判断,支深入体验表演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
(二)控制是两者心理机制得以平衡的前提。其一,演奏者需要控制自身的心理行为以达到恰当地情感表达。在演奏中常常遇见这样的状况:演奏者或是过分地强调激情而夸大了音乐的轮廓,将原本细腻微妙的旋律涂染成沉重、粗矿的色彩,篡改了作品的本意;或是演奏者“冰冷冷的演奏”,音符被生硬无情的演绎出来,没有任何音乐色彩,没有任何起伏变化,从而淹没了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其二,听众也需要控制自身的情绪以此来体验表演者的情感表达并形成理性判断。
综上所述,对于音乐的研究,在尊重其艺术性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音乐表演的科学性。只有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认识,深入探究音乐的内涵,才能使得音乐和音乐表演更具活力。
[1]张道一.艺术学的研究与方法[J].美术观察,2009(04).
[2][德]汉斯一格奥尔格.加达取尔,著.洪汉弄,译.川心真理与方法一一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特征[М].上海译文出版社,序言第3页.
[3]姜若瑜.方法论对于演员的培养[J].戏剧,2001(01).
Music performance science and scientific performance
Chen Hui (
Art Institute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China)
Music performanc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musical art activities, music has life by performing. Music performers to weight better balance between performan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using the related subject to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coordination? From the performanc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particularity of music science, to find a feasible way for the study of music science.
music performance;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J604.6
A
1000-9795(2014)01-0062-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04
陈 辉(1979-),女,重庆人,讲师,从事音乐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