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柏克与康德崇高论

2014-04-17 09:12李艳艳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崇高康德理性

李艳艳 李 桐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试比较柏克与康德崇高论

李艳艳 李 桐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康德的崇高论与柏克的崇高论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二者都认为崇高具有可怖性,是一种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但柏克将崇高感性化了,康德在其基础上把崇高理性化了,因此又有着不同之处。

柏克;康德;崇高感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处于相冲突的状态。在这种冲突中,崇高表现为审美客体暂时还不能被主体所认识与掌握,审美主体在面对这些没有被征服的事物时通常表现为不自由。虽然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但与优美给人自由的感觉相对。

西方的崇高理论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代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他指出崇高的美学特征是伟大与不凡,它可以产生提高情绪和自尊感的审美效果。真正从美学意义上探讨崇高的美学家是柏克与康德。在柏克唯一一部美学著作《关于崇高和美两种观念根源的哲学探讨》中,他将崇高与美区分为两个对立的美学范畴。此后,康德等人关于崇高的美学观点也大都来源于这本书。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美和崇高的分析上,他认为审美愉悦来源于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是美的主要来源,审美判断的关系说明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的崇高论主要集中在《对于美和崇高的情感的考察》和《判断力批判》中,深刻表现出对西方崇高理论的继承与扬弃。

对于崇高对象具有可怖性,柏克和康德的观点是一致的。柏克认为崇高主要来源于人的“自我保存”情感,涉及自我保存的感情大都与痛苦和危险有关,崇高的产生就是由于外部对象作用于主体心灵而产生的恐惧。他说:“凡是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样发生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1]237另外,柏克认为,崇高的另一个来源是无限,无限具有使精神充满某种令人愉快的恐惧的倾向。受柏克影响,康德认为崇高的特点主要在于崇高的形式是无限大的。他认为构成崇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无限大以及引发人的能够把握无限的理性观念。康德认为,“崇高是:仅仅由于能够思维它,证实了一个超越任何感官尺度的心意能力。”[2]90证明了人类具有超越任何感官尺度,而凭理性观念把握无限世界的能力。此外,二者都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柏克认为,当我们遇到崇高对象的恐怖时,那种痛感可转化为快感。崇高感的形成不但要使人感到危险,还要使危险不太紧迫,相隔一定距离,不致成为真正的危险。康德从柏克的提法中得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崇高感只是一种间接产生的愉快,它先经历一种生命力在瞬间受到阻遏的感觉,然后继之生命力的更强烈的迸发。

由于康德对柏克的崇高论进行了扬弃,他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柏克以生理心理学为基础,把崇高和人的主体情欲联系起来,认为崇高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狂放不羁的外部对象作用于主体心灵而产生的恐惧。他认为,崇高之所以产生,在于自我安全受到外界对象的威胁,在这种心理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痛感带有某种快感,因此,崇高感又具有某种超越性,这就是崇高的审美意义所在。而对康德来说,崇高并不存在于自然物里,而是想象力与外界无形式的对象发生矛盾、唤起理性观念的胜利时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主体心灵的理性观念里,是主体理性能力对客体形式的超越,这并不同于美存在于客观事物中。崇高并不表现外界对象的威力,而是表现主体心灵理性的神圣与庄严。康德对崇高的分析远远超过了柏克的感觉主义的本能说,确立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但康德不承认崇高对象的客观性,这是不正确的。

[1]伯克.论崇高与美.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М].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М].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Comparison of the Sublime Theory between Burke and Kant

Li Yan-yan;Li Tong

(Marx’s College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China)

Kant’s sublime theory has a direct inherent relationship with Burke’s, both of them think sublime objects have some sense of horror, and sublimity is a sense of joy which is transformed from the sense of pain. However, Burke has made sublimity sensible; Kant has made sublimity much more reasonable. Therefore, they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sublime theory.

Burke; Kant; sense of sublime

B516.31

A

1000-9795(2014)01-0020-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1-25

李艳艳(1988-),女,从事美学方向的研究。李 桐(1988-),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崇高康德理性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无名的崇高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