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

2014-04-17 09:07:16姜永志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内化价值观核心

金 荣 姜永志,2

(内蒙古民族大学1.教育科学学院;2.心理健康研究所,内蒙古通辽 028000)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历史责任,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则直接关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与命运。因而,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其本质内涵扎根于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和付之于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认同教育,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理解基础上的认同,这往往涉及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等三个层次。因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以及高校对大学生所施行的教育影响应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高校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认同巩固教育成果。在目前开展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育研究占了很大比重。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教育研究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基于此,我们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教育路径与培育研究两个方面,对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梳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应始于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这一概念,目前学界对此并未有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也是社会成员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将其思想精髓逐步转化为个体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过程”[1];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个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部约束向内部转化的过程,是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2]。

从上述观点,我们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凝练概括为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过程,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通过多种形式理解后的内化;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践行活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内涵内化后并付之于实践的行为活动。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化过程;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外化于行的实践过程;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内化基础上的践行,是知行统一的践行,是对核心价值观本质理解基础上与实践行为相互促进和巩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正是要基于以上三层含义,高校应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传播工作,使大学生从平凡和普通的生活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使其内化于心,付之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形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核心内容。韦冬雪(2012)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可表现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个动态过程,可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等三个层次。首先,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首先以大学生对价值观本质的感知为基础,从心理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过程包括大学生通过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对价值观的感知,进而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选择,将认知后的信息整合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认知认同。其次,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初步的认知认同基础上,大学生会根据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对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评价,而大学生在已感知的价值观基础上所进行的评价和选择过程所产生的满意、喜爱、肯定等主观体验就是情感认同;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大学生一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情感认同,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起到引导和深化的作用,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感知层次到行为层次起到积极催化作用。再次,基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大学生如果能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内化、吸收和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就能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上述所谈及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等三个过程,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次认识的深化过程都会发生,也就是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行为过程中,会不断重复上述三个过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静态认同,主要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层认同和深层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层认同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完全内化于心,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性知识有基本了解,还达不到动态结构中所涉及的三个层次认同;深层认同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应用于日常行为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信念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事。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态过程来看,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者应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顺序和规律,在内部产生一个整合结构,但我们并不认为行为认同的到来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结束,这种动态过程既是一个内部结构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适应外部适当调整而随之变化的动态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领域的空白,使我们能够从大学生的认同机制上来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的过程,这对进一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研究者从多学科的视角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孙树文(2013)从政治学视角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遵循由“利益认同”到“政治认同”再到“文化认同”的逻辑秩序[4];余林和王丽萍(2013)从心理学的视角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进行了分析,认为虽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上都持有认同的态度,但却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同时也发现大学生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频率与认同度高度相关[5]。另外,也有研究者(孟轲,2013)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和本质、认同的意义和可行性、认同的实证调查研究、认同的实现路径和部分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方面,对十六届六中全会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较为清晰地梳理出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6]。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及其发展方向,因而,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践行“三个倡导”,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践行的必然需要。从现有研究来看,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理解,使其内化于心和付之于行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出发,具体可包括以下四条实施路径[7]:一是认知性路径,即通过高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向大学生单向传授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使大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学习;二是活动性路径,即通过在校园开展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三是渗透式路径,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是示范性路径,即通过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通过示范者的言传身教和示范带头作用,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教育。这些教育路径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多样,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应不断变换模式,不能通过单向灌输,而应在充分考虑教育接受者特点和整个教育接受环境基础上,采取有效途径对大学生施加必要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识达到认同和践行[8]。那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教育优化的视角出发,既充分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也应重视接受主体的多样化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纯粹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通过灵活多变和新颖有吸引力的形式,使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密切相连的,从而增强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还有研究者指出,网络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也应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9]。因此,高校应以积极、健康、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新媒体的特点,搭建网络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的传播、渗透、融入和占领,使大学生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平台的积极互动性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其逐渐内化于心、付之于行。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现状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理论研究显著多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多维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策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育等;从研究问题的分布来看,基本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所有方面,但从实证研究来看,实证研究的数量明显偏少,且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但问卷调查法所涉及的调查研究较为凌乱,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另外,也有少数研究使用了访谈法、田野工作法、心理测量法和实验法。总体来看,首先,已有研究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表层性和点位性研究较多,而宏观性和系统性研究较少,已有成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的研究大都比较零散,一般仅作为其相关研究的边缘部分或属支而提及,较少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动因、特征、障碍及优化策略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分析。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中,既要注重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还要注重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尤其是注重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大学生能不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念内化于心和付之于行,最终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1]刘新庚,刘 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1-4.

[2]张忠春,李万斌,张思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13-15.

[3]韦冬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路径探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9-23.

[4]孙树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内在逻辑:一个政治文化的分析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5):60-63.

[5]余 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6-95.

[6]孟 轲.近六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综述[J].探索,2013(5):187-191.

[7]陈华洲,金 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

[8]张志祥,胡子鸣,张音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20-122.

[9]关 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培育途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80 -83.

猜你喜欢
内化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 06:42:32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少先队活动(2020年7期)2020-08-14 01:17:48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0 03:25:30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