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林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扬州 225127)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以专业建设为主线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文化的总和。其核心是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具有强烈的职业性、导向性、规范性和陶冶性,能够形成良好的专业技术教育氛围。专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专业文化是指高职院校设置的各专业所积淀并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最核心的文化表现,广义的专业文化则是指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文化结构,即专业之间与专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文化表现。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具有职业导向、行为规范、价值辐射、目标激励等基本功能。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以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养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软实力”的专业文化能够弥补硬性管理的不足,通过意义形成、价值渗透、归属认同等,规范高职院校师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自觉性及其专业学习行为。专业文化具有内外辐射功能,是保存文化与传扬文化、赋予人类社会文明丰富意义的重要过程。内辐射表现为,良好的专业文化能够将其核心价值广泛传承在高职院校管理层、教师队伍、学生群体之间,并对其日常行为、人格的塑造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辐射则表现为,专业文化尤其是隐性专业文化向企业、行业、产业、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等方面的渗透,达到多个方面的互动、互助发展。良好的专业文化能够促使师生认同专业的价值、意义,进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专业氛围,产生内在激励,激发师生对专业发展的奉献精神,有助于专业建设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1.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不是指校园内的文化,而是学校文化的统称。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提法不当,内涵太窄,并且国内外很多高校没有校园,是敞开式的。实际上,我国所指称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文化,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是同义语,而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包括专业文化、课程文化、体育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等,专业文化是核心。专业文化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2.专业文化是学校文化与职业文化的相互融合。国家拟将600所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为职业院校,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有高职本科和高职专科之分。高职院校毕业生绝大部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有的到行业企业,有的到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有的进入党政机关。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笔者不同意这种提法,因为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进入到企业工作,特别是会计、文秘、社会工作等专业,许多毕业生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工作,还有的是自主创业。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应当是学校文化与职业文化的对接融合。有些专业文化建设可以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有的融入岗位职业文化。引入行业企业文化元素并不是将学校办成企业,而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和融合。
3.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专业文化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综合体。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专业文化建设既与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科学技术等多种复杂的交织因素相关,又与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企业、行业、产业相关,还体现与地域文化的交互与融合。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既是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建设“四有”新人。所以,要将专业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开展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1.构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建立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情景体验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实现专业建设、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结合,既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又培养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院校原有以灌输式为主的道德知识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重视政治理论教育而忽视道德实践的教育模式,更是难于实现同职业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导致大学毕业生很难适应岗位和融入社会。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改革德育模式,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的要求,将职业道德作为德育的核心,强化道德实践教育,实现大学生从学校读书人向社会劳动者的转变。
2.树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掌握专业技术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即进入职业领域,走上工作岗位,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树立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专业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特色,也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更是实现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对接和融合的重要途径。相对而言,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相应层次的普通本科以及专科的学生相比,他们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智能类型的不同。所以,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培养对象在智能类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类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它们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能力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职业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正是素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3.创新以专业课程建设为驱动的文化机制。大学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高校文化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即使是培养同样专业人才的学校,文化环境不同,其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也会不同。不少高校把文化建设视为学生课余活动或者当作学生道德教育,认为文化建设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而不是在文化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的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大学精神的背景下来实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机构,必须以专业课程建设为驱动,优化校园文化机制,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规范,建立以专业课程建设为驱动的文化管理机制。
4.确立以岗位职业文化为引领的价值导向。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其中某种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对组织而言,价值导向是确定激励机制的基础,通过树立标杆、奖励绩优,明确组织鼓励的行为,传递组织倡导的价值导向。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必须以职业文化为引领,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就是说,专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引入岗位职业文化元素,教育学生遵守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迈向社会、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5.营造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是定向性教育,专业特色鲜明,文化建设必须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加强专业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大力营造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文化建设活动,宣传职业成才的先进典型,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做报告等活动来提高大学生对专业及未来职业发展之路的认识,通过班级教室的美化布置来突出专业文化特色,通过举办职业理想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活动来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同时重视实验、实训、实习场所和设备等专业文化氛围的烘托。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育人环境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龚海泉,万美容,梅 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王木林.多元化价值观视域下高职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探微[J].职教通讯,2010(11).
[4]王木林.高职院校德育机制创新路径探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5]林润慧.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