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丽
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是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必要训练,是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的实际需要出发,提高职前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内涵,逐步形成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技能观,并探索科学、合理的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以师范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三实一模”全程训练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出教学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而传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中缺乏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尤其是新课改的充分认识,未能实现从培养学科专门化教师向培养专业化教师的转变,不能使师范生较好地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准备期所需的专业技能。所以,师范教育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改进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使得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技能同教学技能共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及技术性要求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更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意识淡薄,未能给“师范教育”赋予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不能使师范生获得持久的教师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态度,传统的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教师的专业化需求。
教师知识包括“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性知识通常指的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是实践过程中的案例知识,是以教育教学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知识,是教师的个体性知识,更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难以用语言去传授,必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
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师范生的目标决定了师范教育要关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等教育水平相匹配,成为优秀的人才;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发展”,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师范技能的人才。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围绕师范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三实一模”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把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作为每一个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引导师范生将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今后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使师范技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高,并使之规范化,为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针对师范生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三实一模”全程技能训练模式坚持“早接触、长流水、不断线”原则,采用实验、实训、见实习和模拟实践课,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使教学技能培养贯穿高校师范教育始终,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达成“融通式”技能训练内容,突出体现教师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实现“三维目标”融通、“三个环节”融通和“三个模块”融通,实现促进学生教育教学技能逐步形成。
“三维目标”融通,即“通识为基”为师范生成长打牢知识基础;“能力为本”为师范生成才锻炼内功;“育人为魂”为师范生成人确立正确方向。在“三大目标”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下,促使师范生在“服务为重”的教育实践中实现成长。
“三个环节”融通,即构建并实施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基础与实践训练”三个环节融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校内技能训练环节扎实基本功,校外训练技能训练环节强化师范生从教能力;课内技能训练环节强化基础,课外训练活动作为补充,以赛促训,通过各种技能竞赛促进训练效果;理论教学环节增长师范生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模块”融通,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础性教学技能,综合性教学技能和实践性教学技能”三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以符合逻辑的技能训练序列为主线贯穿始终,把专业知识传授同基础教学技能融通,把中学课堂、与名师对话、教学案例分析与综合教学技能训练融合,把综合技能训练与实践性教学技能融会贯通。
“三实一模”全程技能训练是一个“全程性”的教育实习过程,将教师技能训练嵌入在高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指导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教学基本技能的方式和内容,循序渐进地完成所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以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技能模式;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教改现状,既能使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不断加大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实习效果;通过模拟实践课的训练使学生有效发展和提升自己在特定的情境和文化中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性知识。
“三实一模”全程训练教学体系以三类课程承载三个任务,以三大主线突出三种能力,以实施“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三种教学技能。
1.三类课程。(1)基本素质课程。立足通用素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一般的职业能力。(2)专业知识课程。立足师范素质,通过系统、全面地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教师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3)技能拓展课程。立足课改要求,通过开展模拟中学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在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
2.三大主线。(1)素质教育主线。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规范化,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2)技能训练主线。引导学生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动向,关注中学教育的课堂,走进中学课堂,与一线教师交流实习,加强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实训训练”的“三段式”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3)实践教育主线。通过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模式,使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并通过与名师对话和教学课例描述,让学生走进真实教学情境,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性知识。
3.三种技能。(1)基础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使学生掌握合格教师的基本通用技能,包括普通话、口语表达、规范汉字的书写等。(2)综合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学生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教学技能。(3)实践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性技能,教学实践性技能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基本练习单位,结合各个学期和假期的特点,分别进行“三实一模”全程训练;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固定时间进行实训和模拟。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解读、评判、参与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讲授知识,而任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担任学生专业技能指导教师,不但形成了新型的密切的师生关系,又规范和提升了作为师范教师所特有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接受准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循序渐进地完成模式所规定的一系列训练内容,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职业角色与学生角色相融合,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指导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1.评价内容。根据训练内容,训练方式不同,创制并实施全新的技能训练与考核目标,确定了语言表达、字画识写、媒体使用、教学技艺四大类共10项专业核心技能考核项目,将基础性、技巧性、创新性三者有机地纳入技能实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过程中,实现考核训练评价内容全面化。
2.评价方式。根据“能力、知识、素质考核相结合,形成性动态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查相结合的方式”的三结合原则,实施训练评价,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3.评价主体。根据不同的技能训练内容辅以教师职场教学形式,使评价过程有益于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技能训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与用人(实习)单位评等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形成亮点,通过坚持以课程体系构建为重点,形成了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目标测评机制和学分评价机制,探索解决了技能训练过程控制和效果量化考评的难题;通过走进中学课堂、与名师对话、教学案例分析等,突破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找到了符合师范技能训练的可行途径。通过“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接受准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促进师范生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