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文
目前,高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还是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更是思政课走出困境的一个出路。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有很多,一些学者把它分为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四种形式。“新闻播报与点评”是课内实践的一种,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5~8分钟的时间,以播报的形式介绍国内外重要的时事新闻以及身边的社会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加以评述,然后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文章拟在理论上对“新闻播报与点评”这种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探究,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参与活动的主体来看,“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但是两者发挥的作用不同: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在准备阶段,由学生组成实践教学小组负责选题、资料搜集和整理、课件制作;在播报阶段,由播报人负责播报和评述;在点评阶段,由学生对新闻播报进行点评,由各小组组长组成评分小组按照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在评价总结阶段,由实践小组负责将播报内容、学生和教师的总结评价进行归纳整理与修正,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播报月冠军”和“最佳播报团队”等评选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在准备阶段,指导实践教学小组成立播报评审小组,对学生的选题和播报内容进行审查,防止播报过度娱乐性、内容空洞性、政治错误性、主观片面性,在播报前教师要对播报内容再进行一次审查,并对合适评价播报做好准备;在播报阶段,聆听播报人的播报和述评,及时处理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控制好课堂秩序;在点评阶段,教师需要对播报进行综合评价,肯定播报与点评的优点与长处,指出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在评价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制定合理的评奖机制,协调不同班级学生顺利评选“播报月冠军”和“最佳播报团队”并做好颁奖和激励工作。
从播报内容上看,“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应遵循思想性与时效性相统一的原则。首先是思想性,这是由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思政课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时,必须提倡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保证信息来源正规、内容客观公正,并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其次是时效性,就是播报和演讲内容要新鲜,能反映社会现实。目前,思政课内容理论性有余而现实性不足,很难吸引处于求变、求新、求异心理阶段大学生的注意力。开展“新闻播报与点评”就是要用最新的社会现实来论证理论观点,因此必须要注重时效性,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思想特点等选取当下的时政素材。
从述评和点评来看,“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应遵循客观性与激励性相结合的原则。播报人要对自己播报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述评,就必须准确理解播报内容所蕴含的道理,不能抛开基本事实随心所欲地自由发挥。班级其他学生在进行点评时也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教师在播报和点评之后进行小结,要在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客观的、鼓励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提出新的较高要求,激励学生不断创新播报形式和评价方式,在分析层次上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在学习方式上由播报点评到分析研究过渡。
从存在方式上看,“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应遵循独立性和依附性相依存的原则。所谓独立性,是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实践教学功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在课外,播报与点评在课内,实现了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有效连接,拓展了课堂教育的时空,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拓展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依附性,是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最终要服务于理论教学这个总目的,服从于课堂教学活动这个中心环节。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在实践中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品质和服务社会的本领。开展“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立足于课堂,通过理论述评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内化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因此,教师在指导大学生搜集材料时要结合学习内容进行,将鲜活的实例与教材有机结合,一方面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与抽象,另一方面也顺理成章地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切忌“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与授课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快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步伐,赋予思政课教学新活力和创造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思政课的社会功能。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
这种实践活动特有的灵活性、时效性被大学生所接受,它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开放活泼,易于满足大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提高了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改变了思政课刻板、僵化、生硬的面目,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在准备阶段通过小组开会选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参与竞争精神,拓展了视野,培养了组织管理才能。在播报和点评阶段,他们通过课件展示、演讲评论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在交流总结阶段,通过对比选择、品评鉴赏增强了组织协调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钻研能力。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要寻找素材、加工素材、分析素材和评价新闻,必然要思考、辨析、质疑、探究,这都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创新能力。这种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思想性与导向性,用鲜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现象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时事政治教育与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机融合。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发现思想政治理论对于解释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巨大能量,从而更加坚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念,这就大大内化了他们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长期以来,大学思政课多是教师课堂理论传授,学生听课记笔记,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比较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虽然也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的环节,但是不占主要部分,单向的理论传授导致信息交流有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理论知识繁多,相当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实行“满堂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问题,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
“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是落实“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导,更新教育理念,不是以自己的教学任务为中心,而是以是否促进学生进步和提高为依归,切实转变到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由于学生选材的多样性,教师要想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必须得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时尚,更深地了解教育对象,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组织学生制定评分标准、选拔优秀播报点评和最佳系列奖,教师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鉴别欣赏能力。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而目前思政课总体上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其教学目标的落实。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是课内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具有花费经费少、实施难度不大、易于操作、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在选题、素材收集、课件制作、播报点评、交流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主体作用,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发展了自己的个性,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改变了教和学脱节、“教师辛辛苦苦几十分钟,学生下来一场空”的局面。
“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看到学习思政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认识到思政课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其发展进步的理论武器,从而增加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教师也从苦恼和职业倦怠中解放出来,以开放的姿态吸纳素质教育的理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在指导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密切师生关系,收获学生的尊敬和理解,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新闻播报与点评”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