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视角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2014-04-17 08:47谢华永陈芷王宗元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人才

谢华永 陈芷 王宗元

为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而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却极少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笔者所在的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适时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在“高职教育可以培养出优秀拔尖人才,高职学生可以成长为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技艺精湛的能手或技师,成为创新创业的带头人,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者”的坚定信念下,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举全院之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高职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特征

高职教育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招生数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近50%;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专科学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均为全日制,学制以三年为主(85%以上);高职教育对象以高中适龄青年学生为主(85%以上);高职教育职业指向鲜明,办学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为办学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辅以“双证书”制度、社会服务等手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依据自身优势,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十分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比较教育学专家王英杰教授指出:“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需要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也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2.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类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创业型人才。有些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冲动,能够从积极性、批判性的思维自觉中发现新的机会,并通过一定的领导才能整合资源,创建事业或创办企业,把机会变成现实,对社会产生较大贡献。二是技艺精湛型人才(能工巧匠)。有些高职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善于钻研,遇到问题能不断总结和探究,通过培养能够真正成为一名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复合型人才。有些高职学生能自觉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结构,能够在专业与专业的边缘地带深入探索,有可能在科研方面做出贡献;有些高职学生可能对管理特别擅长,能够把管理技能融入自己所学的专业,通过培养可能会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

(三)高职教学管理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教学管理所涉及的范围涵盖整个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管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之一。离开了教学管理,就谈不上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丧失了人才培养这一目的,教学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规范、有效的高水平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就像一根指挥棒,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直接培养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只有从教学管理入手,紧紧抓住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才是真正抓住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达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最终目的,高职院校需建立体现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开放性”的教学管理体系,在管理理念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实施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必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始终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中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的学习环境,为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有利条件。

二、教学管理视角下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研究制定人才选拔制度和方法,为挖掘潜在拔尖创新人才铺好路

要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发现这样的可造之材,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拔人才时有一定的评价指标和选拔方法。我国的高考制度具有较为公开、公平、公正的特点,但是这种考试制度只能作为普通人才的参考性评价标准,不能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评定标准。因此,我国的人才评价方式、选拔方式及理念都存在较大缺陷。我们要选拔出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改变现有的人才评价标准,要在建立和完善适合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让杰出的教师直接遴选具备优秀潜质的学生。

一般来说,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才比较注重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性格相对内向,常常表现为沉潜、孤独、内省、冥想、神游、心斋、纯净等特质。目前的选拔,过分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招来的学生常常是表面十足而内在空乏之人,真正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反而有可能被淘汰了。只有先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然后针对这些特质确定正确有效的选拔方法,才能真正招收到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才。

(二)量身定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借鉴国际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周期培养的需要以及拔尖创新人才特殊的培养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所在的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杰出的产业行业专家共同为相关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并以此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实施“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各专业群相关专业实施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探索适应高职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三)打破专业界限,重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至关重要。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打破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视野,由广博向专深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理念指导下,我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是施行通识教育,突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基础;第二阶段,重点是加强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突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第三阶段,根据学生在前两个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兴趣、个性和特长,指导他们选择和确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并分别制订以各专业核心课程为重心的专业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从以通识教育为重心转向以专业教育为重心,由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发展。在这三个阶段中,根据学生实际可以增设超常教育课程,以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我院还在综合素质选修课建设中下大力气,根据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对象的特点,开设特色综合素质选修课,组织优秀拔尖人才选修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选修相关课程,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目前,我院综合素质选修课资源库已达200门,每学期开出公选课100门次之多,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建立专任教师与非专任教师相结合的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以学院骨干教师为主,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建立一支专任与兼任教师相结合、校内与校外教师相结合、国内与国外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具体来说,选拔高水平的教师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同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出台具体管理办法,以建立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派教师到企业及科研机构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的研究项目,真正贯彻实施产学研制度;制定相关的奖惩政策,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生的学习导师。

(五)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人的成才取决于个人的天赋、秉性、爱好和志向等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和家庭影响等要素的作用则处于次要地位。任何国家的教育教学最重要的原则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能处于主导地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自主成长。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来说,最关键的制度和环境就是自由和竞争。要给学生提供自由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三、高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支撑,但问题依然严峻: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脱节;契合企业用人弹性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高职生源依然处于人才链末端;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困难重重。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高职教育机制体制创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高职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国的教育在体制机制上一直以来高度强调规范性(Discipline)和一元性,而发达国家的教育则强调创新性(Innovation)和多元性。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理念和模式,从根本上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评价。

(二)发现和挖掘具有拔尖创新潜质人才的问题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点是发现和挖掘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才。拔尖创新潜质人才的发现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如果能够建立和健全发现机制,就会使发现成为必然。建立和健全发现机制,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了解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一般来说,这类人好奇心和敏感性更强,视野更高更阔,选择和取舍更具个性,认知与释义天然具有“分裂的自我意识”特征。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张扬、追求完美,不讲中庸,很少妥协,对人对己都要求严格。二是在了解拔尖创新人才特质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的量身定制的人才评价制度。传统的以理论笔试看分数高低的评价方法往往使许多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才在评价过程中就被淘汰,因此,必须改变评价方法陈旧、单一、模式化、浅薄的现状。拔尖创新人才的评价中,应更多地体现在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科技综合能力、独特出奇的思维方式、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知识运用与转化的能力是衡量拔尖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

我国至今尚无人才评价方面的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与法规,也缺乏科学的行业标准,任何一种评价工具,无须批准与论证即可投入使用,评价工具质量鱼目混珠,造成评价结果失真。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以全新的评价观念、健全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模式,让人才评价模式成为高校发现和挖掘拔尖创新人才的保证,唯有此,才能使高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

(三)按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培养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高校基本上对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执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完成同样的任务,基本上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没有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思维能力。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对具有潜质的学生就要采取新的培养制度,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要把他们放在班级里与其他同学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在基础课学完以后,对他们应“计划单列”,由导师帮他们制订学习计划、科研计划,让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科研项目,参加“真刀实枪”的实践。如果将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放在同样的“模具”中铸造,是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

其实,学生真正的创新必须根植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无论是日常的学习,还是课外的各类活动,关键是学生有没有主动参与,有没有动手又动脑,有没有交流合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没有体验成功,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源动力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要让学生拥抱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新的需求,而不是刻板地把他们禁锢在教室中,要真正做到按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培养。

高职院校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改革和完善高职的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按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进行培养。只有这样,全国上下才能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人才
人才云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