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效新 冷凌
自我国加入WTO后,在传统的国内贸易领域增加了很多涉外的因素,这是法律从业者受到国际化挑战最显著的领域。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中出现了涉外因素,这对法律从业者,特别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执业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及民众对法律知识和法律执业人员的需求显著增加。在全球化趋势下,涉外法务在法律执业内容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外法律关系的数量显著增加,推动了涉外法务的增多。如随着国际贸易数量显著增加,国际贸易合同的数量随之增加,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产生的纠纷增多,相应的诉讼业务也会明显增多。二是传统的国内法律关系在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下,增加了越来越多的涉外因素,推动了涉外法务的增多。如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婚姻继承领域、金融、房地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等都开始出现涉外因素。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涉外法务的处理能力成为衡量法律从业人员执业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当前涉外法务数量激增,能胜任跨专业法务的法律从业者严重短缺的现实中,以培养、输送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的的法学教育理应重视执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注重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涉外法务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适应职场需要,为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贡献力量。
王保树教授早在2000年就曾提出,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必须以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而所谓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不仅仅指法学理论学得好,更应当有突出的实践能力。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法学专业受教育者普遍年龄较小,社会经验欠缺,知识结构单一,且偏重理论。从始于20世纪并迅速发展壮大的社会法学派的观点来看,法律问题通常都属于社会问题,因而要妥善合理地解决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能够适应法律实务需要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笔者通过对部分综合类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发现,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就职于企业和律师事务所,在他们所从事的法务中,具有涉外因素的比例达80%以上。部分行业院校的法学双学位毕业生就业后,通过短期的业务培训,直接负责涉外法务工作。在这种急迫的职业需求下,毕业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就是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职场需要,这成为制约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实习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专业实习是法学专业教育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有效开展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司法实际,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纵观国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无一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英国和欧陆模式,要求高中毕业直接接受法学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从事法律职业前必须接受1年的职业培训课程和1~2年的专业实习,才能执业;北美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个非法学专业的本科以上学位才能通过考试进行法学本科的学习;澳大利亚模式要求法学本科教育和其他专业本科教育同时进行,学生需要进行5~6年的学习才可能获得法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这三种培养模式在重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可谓殊途同归。而我国很多高校法学专业的业务实习由于受制于实习时间、管理方式、量化考核等种种问题而流于形式,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双语教学课程名不符实。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法学专业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但实际教学效果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学生涉外法务的处理能力是有待商榷的。根据笔者对山东省几所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调研显示,所开设的双语课程主要是贸易领域的,如国际贸易法、海商法等。而细究其教学内容不难看出,这些课程教学内容本就有大量的贸易术语需要介绍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此外,从教学内容来看,依然无法突破重理论、轻实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可见,所谓的双语教学能够从实质上促进学生涉外法务实践能力的效果甚微。
3.法律英语教学不能满足实践需要。法律英语又称法学英语,是我国教育界所说的专业英语中的一类,是一种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ESP教学始于20世纪60年代,吸引了很多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国外有学者阐述ESP教学应当是为了学习某种学科,或者适应某种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英语学习。可见,法律英语教学的目的也应当是为了帮助学生适应职业需求。而目前多数院校所开设的法律英语仍然沿用传统英语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对词汇、句子进行解释;学生通过教材内容的阅读了解相关知识。教材的内容要么是一些基本的域外法律知识的普及;要么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外法学教材中内容的节选。由于法律英语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得多数院校的法律英语都成为“烫手的山芋”:作为必修课,不得不开;但由于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鲜有帮助,造成学生不爱学,教师不愿讲。
鉴于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制约学生涉外法务处理能力的因素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提升,本文仅探讨通过改革法律英语教学,注重法律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因素,以综合提升学生涉外法务的实践能力。
涉外法务的处理不可能离开法律英语,从ESP教育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是ESP教学不可或缺的目的和任务。这与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很大不同。法律英语的教学目标应当在于使受教对象具有与该专业需求相适应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法律英语的最终教学目标应当服务于学生处理涉外法务这一实践能力。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法律环境中随意自如地使用英语,这是法律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要求法律英语的教学不能仅仅进行术语的简单介绍,而应当注重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而现阶段法律英语的学习仅仅注重学生阅读的能力,这是教学与需求严重脱节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部分开设法律英语课程的学校任课教师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法学专业教师,尤其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法学专业教师;另一类是高校英语教师,在法律英语的任课教师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法学专业教师讲授法律英语,在专业词汇的理解以及法律思维等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但在听、说、写、译等方面,此类教师往往语言教育欠缺,很难满足需要;而由英语教师讲授该课程,语言功底较为扎实,但往往容易受制于专业知识以及法律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教学中偏重理论性,不能兼顾实践性。如普通的大学英语教师很难理解“innocent”和“not guilty”的区别;如果不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恐怕更无法全面理解提单问题中“title”的含义。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尽量由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法学专业教师主讲法律英语外,可以选用复合型人才任教,如具有英语学士—法律硕士或法学硕士—法律英语博士专业结构的教师,学校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送语言基础好的法学专业教师出国进修、深造,或者是聘请外籍法学教师主讲该课程。
在法律英语的教学方法上也应当突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材料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考察我国目前较为通用的法律英语教材,多数内容都是对国外相关题材或是法律传统的介绍性文章,其教学作用多数局限于知识的普及和专业词汇的介绍,而这些内容通过大量的译著几乎可以实现,这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应当不拘泥于现有的法律英语的教科书,紧密结合涉外法务实践,搜集、整理相关材料,作为教学材料,如涉外经济活动中的合同、判决书等司法审判文书。从教学材料的形式上也应当有所丰富,不应当仅仅局限于阅读材料,而应当结合涉外法务的实际需要,增加听、译、写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了解具体法律环境下的语言运用需要,并以此逐渐提升学生处理涉外法务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和关键。针对我国目前法治环境中大量涉外法务需要处理的现实,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加入法律英语实践教学目标这一重要内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受教对象的实践能力,而法律英语的教学目标又以重视、提升学生运用英语处理涉外法务为重点。可见,法律英语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在法律英语教学中,应当从涉外法务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实践素材在教学材料中的比重。在法学专业业务实习中,应当重视安排学生进行以涉外法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便于学生了解涉外法务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了解社会对法律英语专业人才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的需求。在业务实习、实践中,有机融入语言训练和专业技能实践的重要内容,以实现学生涉外法务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