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迎春 刘惠 魏新丽
文理分科传统导致理工科院系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濡,未受到文史哲等人文教育渠道的道德教化熏陶,缺乏德育所必需的人文基础。因此需要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探索出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1.缺乏人文精神的浸濡,重理轻文思想根深蒂固。我国长期实行文理分科教育,从高中的文理分班,高考中的文理分卷,到大学的文理分家,这种体制直接导致学习理工科的学生形成学科倾向及思维习惯,重理轻文,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道德认识、理性思考的深度不够及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缺乏或淡漠。
2.学习目的上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受社会就业压力及学校教学理念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①。重视专业课,轻视基础课,尤其是对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思政课,往往抱着60分万岁的态度,缺乏基本的学习兴趣。
3.擅长理性思维方式,缺乏人文知识的学习基础。我国一般在高中阶段即实行文理分班,学生分班后即主攻理科,这直接导致理工科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较弱,对社会问题关注度不高。
4.学习方法存在差异,导致理解难度增加。理工科学生喜欢与数字、公式、符号、图形打交道,而对于通篇的文字有晕头转向的感觉,“基础课”教材本身通篇文字,理论性较强,教师讲授过程中多是语言文字的转换,学生理解较困难,教学效果较差。
1.实用主义倾向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是大学生普遍的心态,出现了学生上课时“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政治课不想听”的现象。而且理工科学生实践意识较强,对于教师的纯理论教学不屑一顾,认为理论都是空话,没有学习的兴趣。
2.教材理论性强,学生思考余地少。“基础课”教材系统地分析和解答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领域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本书并不存在阅读障碍,但从领会其精神来说,对于不善于演绎推理的理科学生则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教材理论性较强,与社会实践及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论证的东西太少②,这对于注重思维独立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接受课程内容。
3.课程实践性差。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有实践学时,但各院校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多是参观、演讲、观看电影等之后撰写心得。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写心得是其擅长的,而对于更注重研究与思考,文字表达能力一般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往往是敷衍了事,教学目的很难达到。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爱好,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事例,使课程增加亲切感。如在讲授“树立职业理想,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时,应根据各专业谈谈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及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在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补充讲解、扩展讲解、加深讲解等方式拾遗补缺,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记忆③。
2.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提高教材理论的说服力。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成果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看到的不是教师备课后的表演,而是教师对相应问题研究后的阐释。研究型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思考,针对书上的理论问题教师不是传授,而是研究其来源、发展及其未来走势,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领会理论的真正内涵。这样不仅使教材理论变得简单易懂,而且正好与理工科学生擅长逻辑思维的特征相吻合,增加其对课程的兴趣。
3.设计情境体验型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感知,才能将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相结合,才能使“基础”课教学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感受现实生活。如以“等车十分钟”为题,让学生观察在公交车站等车的十分钟时间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1.跨学科资源整合,丰富案例教学资源。“基础课”教师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不了解,因此,在运用事例时往往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举例讲解。教师应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专业出发,寻找学科间的关联点,进行学科间的资源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师本身必须改变以往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自然科学领域,充分丰富案例教学的资源。
2.加大科研投入,创新研究成果。研究型教学的引入,教师不再讲“是什么”,而是回答“为什么”,增强学科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本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布置选题,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够掌控学生研究的动态。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不断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教育思想、理念进行更新和改革,同时要对自己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对“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在各高校的“基础课”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以增加课堂教学效果,但大部分教师只是将其作为另一块黑板,或者视频播放的工具,结果学生在播放视频时看热闹,不放视频时则鼾声四起。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理工科学生的特点,适当引入图形、图像,从感官上先抓住学生的眼球。此外,教师应注意整堂课内容的安排,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等形式的巧妙运用,提高教学效果。
[注释]:
①李鑫.浅议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2009(31):25.
②彪晓红.深化两课教学改革实现两课教育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7.
③赵兴宏,张玉麟.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若干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