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视域与构架

2014-04-17 08:38蒋旋新蒋萌
教育与职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职教办学体系

蒋旋新 蒋萌

空间是哲学和科学界的一个基本命题,本义是指一种客观存在,即主(精神)客(物质)观统一,是点线面层关系的综合,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呈现出不同的性质、关系与形态。教育空间就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教育空间拥有自己的空间话语、逻辑结构、历史传承、人文血脉、发展轨迹和社会功能,是理念、资源、决策、教育、学术、管理、交流、服务关系的总和,是数量、规模、质量、效益的生成场所与发展过程。当前,正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进行体系建设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引入空间理论和方法,有助于开拓空间视域,形成空间战略思维。从宽广悠深的时空视角关注历史演化、内涵发展、整体构造与体制形成,对于明确构筑“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以下简称“体系空间”)和“怎么样”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演进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明得失,兴未来。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从新中国成立起步至今,已走过六十余年的历程,回响着历史足音,跳跃着时代律动,受各种社会和教育制约性条件影响,在不同阶段“体系空间”构建的内涵、结构方式与功能要求都与时俱进,发生变化,显现出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一)布局空间沿革

布局空间,亦称空间布局,是一个基于地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学相互渗透交融的概念,是职业教育在上述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下所形成的空间布局和历史过程。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历经了“集聚统一”“非均衡发展”的变化阶段,目前正走向“生态(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新旅程。

1.集聚型。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职业教育被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在高度集中的体制下,以大区省市城市为中心,形成了“集聚型”空间发展模式。虽然在局部领域有“东水西调”的举措,但职教资源总体仍基本集聚在沿江、濒海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滞后地区及农(牧)村相对稀少、薄弱。诚然,在起步初期,集中并利用优势环境与有限资源的布局空间,产生了集聚效应,加快了开局之初的职业教育发展,为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初中等技术人才。但这种“集聚型”空间结构也造成职教整体布局的失衡,忽略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延误了一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和人力资源的均衡发展。

2.非均衡型。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一改传统的“集聚统一”的空间格局,重点发展,适度倾斜,形成了“非均衡发展”的新格局。这突出表现在人才资源“孔雀东南飞”,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前沿发展新空间应势崛起,职教城、职教联盟(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呈现出多元竞争、活跃发展的新态势。但是,东西部区域差距和城乡落差凸显,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教育界的反思。因此,应“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①长期坚持下去并落到实处,谨防极限风险。

3.生态型。进入新世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五位一体”的社会总体发展布局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视野、新进程,职业教育开始进入生态化发展的新阶段。《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总数1276所,其中西北地区占25%,民族地区占19%,另外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占66%。这表明目前东西部区域差距和城乡落差正在逐步缩小。但是,伴随着改革发展的加快,不平衡性还会长期存在,而且在某些领域还会凸显。所以,“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②,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沿着生态型的路线发展,不仅空间资源布局更合理,开发环境条件更优越,而且教育的内涵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也会有新提升,自我发展、社会服务和参与竞争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二)体制空间变革

体制是“体系空间”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以决策为核心、管理为抓手、法制为保障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历史证明,“我们所有的行为均发生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制度环境中”③。因此,教育包括职业教育都是环境与传统的产物。我国当代的职业教育体制经历了由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的历史沿革。

1.集中包揽制。体制空间属于历史范畴。计划经济时期,与计划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职业教育建立了中央及相关专业部门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政府行政方式(如决策、计划等)来规划发展方向,供给教育资源,推进建设发展,具有鲜明的计划性和统一性特征。一方面,政府统一包揽职业教育,形成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与生俱有的来自母体(计划经济)的单一、封闭的极限性弊端,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要相脱节,而且不能合理兼顾社会各方的预期利益,缺乏办学动力和发展活力。

2.开放合作制。改革开放催生了市场经济,孕育了多元开放合作的新空间。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职业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目前已步入关键期。一批教育部确定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天津、江苏、河北等)正按照系统性、开放性和协同性的要求,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深入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围绕服务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体制改革,积极为完善与创新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提供经验支持与制度贡献。

3.统筹协调制。进入21世纪,建设面向现代、服务社会、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协调发展的教育管理体制,成为“体系空间”改革的应有之义与关键之举。人本就是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即把人的需要和发展放在首位;统筹就是立足全局,发挥政府行政职能优势,运用立法建制之手,理顺社会利益关系,均衡资源条件,为各级各类职教发展创造基础平台;协调就是和谐内外利益关系,对外协调社会性发展环境条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其他教育),对内和谐自身各要素关系(包括硬件与软件、教学与科研与管理、规模与质量与水平等),形成整体良性互动的态势和机制,走“绿色”发展之路。

(三)办学空间拓展

办学空间相对于布局与体制空间,是一个狭义概念,指职业教育办学定位、资源条件、组织保障、教学能力、服务功能等要素的总和。它是“体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日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文化交流)依托的物质载体和保障。反思历史,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空间经历了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统到分、由慢到快的演化历程。

1.集中稳步发展期。所谓集中稳步,是指在资源缺、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的历史条件下,职教发展空间长期处在一个相对集中封闭、渐变稳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全国职教起步艰难并历经曲折和挫折,但总体上看还是取得了历史性进步。1949年底召开的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已经把发展职业教育提上了议事日程。据有关文献统计,1955年我国中等专业学校728所,1956年技校417所,1965年半工半读学校61626所。不幸的是,期间遭到“冷雨”(极左思潮)、“热风”(大跃进浮夸风)与“劫难”(“文革”)的冲击影响。职业教育尝试多种办学形式,包括多主体办学和“一教两制”(全日制与半工半读制)以及中专、技校、农中等,不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升学、就业等问题,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对今天“体系空间”的构架仍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2.改革开放发展期。改革开放之后,在现代产业崛起与教育促进政策的推动下,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突破单一、狭小的人为围墙,进入了拓展、创新、重构的历史新时期。一是在办学理念与学科定位层面上,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别”身份与地位,开辟了职业教育的独立发展空间,也才有今日职业教育占据“半壁江山”的大局。二是在办学体制上,逐步改变了“校本”单一、封闭的办学格局,走上了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的探索之旅。这一层面的改革目前还较薄弱,主要任务就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和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破解教育改革中的难题和瓶颈,走出一条校企、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之路。三是在教育体系上,突破传统的阶段性教育空间局限,推进初高中与职教衔接、与成教对接,构建终身化教育新体系。同时,在“云”时代初现端倪之际,在“慕课”风暴登陆校园之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加快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与发展,构建跨时空、跨地域、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一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空间,从而“让当前和今后的所有青年和成人都能够收益于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④。

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构架

人类已进入空间科学探索与开发利用的新时代。“体系空间”已非传统的单一、平面、封闭的意义,而是一个跨越时空、内涵丰富、结构开放、体制系统、形式多样的多维立交网络体系。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下,中国特色是灵魂,人才培养是根本,体系创新是动力,开放互动是路径,灵活多样是方法,和谐发展是保证。

(一)特色鲜明

特色鲜明是“体系空间”构架的根本点。所谓特色鲜明,就是指建设有中国特色、职教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体系空间”的灵魂。

1.中国特色。这是“体系空间”的灵魂、打造“中国模式”的根基。历史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各国因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文化传承及现实条件的客观差异,形成具有不同识别性特征和形态的职教样式。构建“体系空间”,必须根系本土,从基本国情和世界形势出发。在指导思想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以人为本,以德树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在发展道路上,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发挥制度优越性,改革创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方式上,遵循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历史性、现代性与传统性、数量规模与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普遍规律,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走出一条与世界职业教育“和而不同”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2.职教特点。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已是不争的事实,奠定其学科基石、创造独立发展条件的是办学方式的独特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与产业经济职业就业对接,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坚持从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构建职业教育办学与技术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新模式,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有特色,即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工学结合、校企联盟、产教一体化的办学道路;二是专业有特点,即适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要,形成灵活、柔性的专业动态构建机制,加强与生产、职业岗位和终身教育的对接;三是学生有特长,即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娴熟的职业技能。”⑤

(二)双层和谐

双层和谐是“体系空间”构架层级关系的理想预期和核心基础。所谓双层,即指内外结构关系;所谓和谐,即指两者结合。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内外两者要和谐相处、辩证统一,不可错位,不能偏废,必须遵循规律,处理好互动关系,形成运动机制。

1.内外驱动,合力发展。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民生就业休戚相关,两者天然结合、不可分割,互动成为共生的需要,合力成为发展的关键。一是双向联动,合力发展。社会性因素是“体系空间”发展的根本动因,其中科技经济发展是基础,政府宏观决策统筹是关键,行业企业参与是条件,意识形态支持尤其是职教文化营造是氛围,共同为职业教育创造必要的外部环境;主观性因素(即职教本体)是一个以学科性为内核、以办学功能为驱动的复合体系,核心是人才培养。社会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应满足需求,打造优质人才资源。二是和合一体,生态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语境下,“体系空间”进入建设发展的新层次和新阶段。在理念上确立生态发展观,在发展方式上不再局限于生存需求而是着眼于体系构建与未来可持续发展,并置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体系之中。

2.上下联动,协调发展。从微观看,上下联动也是“体系空间”内外层级结构的重要方式和特征,关键是协调好上下层关系,建立一体联动机制。一是加强顶层决策与统筹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综合行政管理体制,各级政府是权力掌控者、政策决策者、社会管理者和法规执行者,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迫切需要建设社会服务型政府,建立起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政策法规体系、组织管理体制、发展保障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等。二是提升行业企业参与度。这是现代职教发展的要求,但目前参与投入的积极性还不高,成为行业指导与校企合作的瓶颈,应通过政策调整(利益兼顾)与建设社会责任型企业从根本上来解决。三是提高职教综合发展力。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真正把“体系空间”建成“中国梦工厂”,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知识劳动者培训中心以及惠及全民职业成长发展高地的必由之路。

(三)纵横一体

纵横一体是“体系空间”构架的基本路线,是总体框架。在纵向上,体现为一个不断向历史深层开掘延伸的线性进程,但绝不是一个直线发展、恒定不变的过程。在横向上,吸引社会各利益预期者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是体制改革发展的关键。

1.传承与发展沟通。纵观职教空间演化史,从“田间作坊言传身教”原生态型,到“以技为本、谋求职业”生存型,再到“以人为本、和谐教育”发展型,充分说明“所谓绝对的、纯粹的空间理论或绝对的、纯粹的算子理论,其实是不可能、不足道的”⑥。生命蜕变与更新是职教历史发展的周期律,落实到纵向发展方面:一是推动“体系空间”历史转型。由注重点线面管理和外延性(即数量、规模、速度)发展,向更加注重战略性管理和内涵性(即结构、质量、水平)方向转变,建设现代国际水准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完善层次结构体系。一方面,加强初高中与职教的衔接,核心是课程衔接;另一方面,构建当代职业教育终身化体系,重点突破教育与培训的历史壁垒。此外,还有对职业教育是否“升级”的讨论,即办应用技术本科甚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产生分歧有多方面的原因,既与所处的历史阶段相关联,又与所持思维方式有关。事实上,职教“类型”身份已经确立,被赋予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发展道路与空间,包括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体系。国外尤其是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关键是从“体系空间”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出发,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将发展的阶段性与持续性有机结合,合理规划空间,创新人才培养。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适度有计划地把培养高端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纳入职教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拓展服务空间。但是,也要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即浮夸攀比、无序竞争、一哄而上。

2.参与和合作统一。我国职业教育较长时间里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各谋其利的弊端,以至于出现办学脱节、资源失衡、发展趋同、管理顾此失彼等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构建多方参与合作空间体制。职业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有着不解之缘,但过度集中的封闭管理方式和以校为本的单一办学模式制约了合作性发展,建设一个既有统一意志又有充分民主、生动活泼的“体系空间”已是改革的必然。其次,转变合作发展方式。“体系空间”是独立与共生、依赖与互动的辩证统一,携方圆促合作既是职教本质特点的要求,也是改革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责、权、利,关键是统筹协调。在管理体制上,使管理者运用行政立法、评估督导及统筹协调加强宏观调控指导,使举办者依法治教、保障投入、监控办学,使办学者(各级各类职业院校)面向市场就业、自主办学、民主管理,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办学体制。在发展环境上,加强生态化建设。一方面,密切职教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为职教发展提供办学资源、保障条件和就业市场;另一方面,提升职教综合能力,成为人才资源供给者和科技文化服务者。在“多教”统筹上,重点加强“三教”(职教、普教、成教)沟通,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同时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形成纵向一体、横向开放协调发展的“体系空间”。

(四)开放互动

开放互动是“体系空间”运行的主要方式与路径。当今世界,开放成为潮流,互动成为必然,并日益演绎为各国空间发展战略,这对“体系空间”构建同样具有意义。

1.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体系空间”构建迫切需要加强与世界的对话和合作,但本土是“根”,外域是“源”,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交融创新”的原则,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正确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从国情、民情、区情实际与职教特点出发,学习国外先进职教理念,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借鉴有效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成果,如德国“双元制”(校企结合)、美国社区学院(开放式办学)、澳大利亚TAFE体系(终身化职业教育)和新加坡ITE(职业技能证书制度)以及日本“多层次办学体制”等,博采众长,促进发展。

2.推进合作,融通创新。合作是为了发展,融通则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异质教育的文化精髓创新发展。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发展国家,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走中西合璧创新之路是必由之路,“体系空间”构建也不例外。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成效还不显著,交流虽然广泛,但真正付诸办学与人才培养实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比较少。因此,应借助“国际合作网络”(UNEVOC)、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项目等,开展更广泛的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改革创新,开拓国际化发展的新领域。

3.错位竞争,科学发展。错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就本质特征而言,是在纷繁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竞争理念和策略。物竞天择,竞争在所难免,而差异化构建是“体系空间”的必然选择。在思想上,树立竞争意识,克服办学单一化和发展趋同化的倾向;在发展方式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错位竞争发展之路,力戒从各个方面参与全面竞争,而是利用差别,培育优势,面向产业和就业,利用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成果,建设特色优势专业,培养急需、实用、能干、具有就业优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是“体系空间”构架的重要形式(机制)和方法。一般而言,形式与方法为内容服务,对于“体系空间”却有其特殊的意义。灵活是机制,多样是形态,没有灵活就没有多样,两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办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1.增强灵活性。职业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办学程式,赋予“体系空间”极大的自主性与灵活度。但是,目前无论教育体制和办学方式都比较封闭、缺乏活力,主要表现为政策导向偏重宏观规划调控而对微观层面的分类指导不够、办学体制重“公”轻“民”结构失衡协调乏力、招生制度沿用普教应试分类选拔制度和方法而没有形成促进自身事业发展的招生选拔制度和方法创新不足、教育改革依然滞后、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因此,增强灵活性成为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一是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变幻的世界,无论产业与职业都无时无刻不在触动改变着“体系空间”。回应这种持续变化的挑战,必须构建富有前瞻性与应对性的战略机制。所谓前瞻性就是面向未来,所谓应对性就是对策措施。基于这两大要素,发展思路要“以不变应万变”,既顺应发展需要,又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特长;决策机制要具有战略性,站得高,看得远,形成长效机制,追求长远效益。二是激活办学体制。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体系空间”活的灵魂。历史上职业教育缺乏活力,症结在于没有真正从实际与实践中来,到实际与实践中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面临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增强社会适应性,尤其是增强自身的发展主动性,是“体系空间”深化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

2.发展多样性。多样性是“体系空间”的重要形态特征,强调多样性,旨在变革创新。一是办学方式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引入市场机制,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在“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探索热潮的推动下,职业教育改变单一的包揽办学体制,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初步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办学新体制。出于不同的教育资源投入,形成了国办、民办和混合联办等多元化的办学样式,如“国家独办”“国有民办”“民间办学”“合作联办”等。但是,目前各类办学的管理还不完善,制度创新依然不足,重点是建立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对公办民办分类指导等。二是人才培养多样性。职业教育面向人人,要求人才培养数量规格与改革模式必须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与职业岗位相匹配,不仅量大而且类多。从我国产业发展看,第一产业稳步下降,第二产业降中有升,第三产业持续升温。从社会职业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现有职业1838个,其中技术技能型职业占主导地位。职业教育应本着“服务产业,满足职业,种量适当,结构合理”的原则,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据有关统计,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共有专业953种,2010年中等专业学校共有专业1815种。目前,职业人才培养总体基本满足社会需要,但在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上依然不协调,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技工荒”一度凸显,实质是人才培养与现实产业结构需要存在严重错位与失衡弊端,即二次产业偏少而三次产业偏多。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专业体系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与现代产业和职业发展的适应性、协调性,使“体系空间”真正成为推进人力资源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小康社会建设、“中国梦”实现的战略力量。

[注释]

①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光明日报,2010-07-30.

③(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杨砾,徐立,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26.

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培养工作与生活技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6):38.

⑤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现场会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7.

⑥钟怀杰.巴拿赫空间结构和算子理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0.

猜你喜欢
职教办学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国内职教动态信息若干则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