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云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做了深刻阐述,这对于我国大学生法制观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方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培养其法治意识,树立其法治信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进行思考和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统筹兼顾,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内化与外化的动态和谐,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教育机制的良性循环,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法制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得不关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这一基本范畴。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不仅使其获得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形成对法律的判断力,而且落实在行为上,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而单纯的灌输,只会是事倍功半。人是法律的价值承载者和终极目标,要以人为核心开展法制与法治的各项工作,实现依法治国,必须以人为本;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更需要以人为本。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在育人目标、培养方向、内容属性以及方式方法上都具有一致性,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价值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一致: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应并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是附属于德育的,没有独立的地位;局限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受制于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背景,其教育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需要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看作是一个共生系统,追求受教育者法制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整体和谐。因此,需要统筹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整合教师队伍,形成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良性机制。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高度政治性和严密理论性的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科学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我国正在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治经济。这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知法、懂法,不违法。高校法制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引导他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包括正确的法律价值观、法律平等观和权利义务观。法律价值观涉及法的本质和作用问题,学校有责任通过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法律平等观有利于人们主体意识的提高和增强,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平等观的本质属性,依照法律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法律义务,理解平等观不是平均主义;法律问题的核心是法律权利义务问题,权利义务观贯穿整个法制教育的整个过程,它既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识和要求,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识和尊重,既包括权利的行使,也包括义务的履行。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要引导他们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懂得法律的严肃性,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办事。守法是法律实施的基础,法律制定出来,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遵守,也就失去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诚如我国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未有无法之国而长治久安也。”美国法学家富勒则将普遍守法看作法治的原则之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守法护法观,能否遵纪守法并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主是法治的目标,法治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一部分,要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又以民主为目的,从总体来看,法治是手段,民主才是目的。民主和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不以民主为目的的法治必将转化为人治,走向专制。当然,民主的实现不是随心所欲、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逐步地创造条件,包括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等。
发展和法治是当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科学发展观和法治是统一的,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法制观教育就是要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科学教育途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确立法治信仰,而法制观教育的奠基点在学校,大学的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法治的氛围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突出法制教育的价值取向。法制教育是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精神、体认法的价值、培育法治理念并最终形成法治信仰的教育。首先,要将法制教育定位为素质教育。不能把法制教育附属于道德教育,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都属于思想素质的范畴,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引导学生认识法治的价值,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法治意识,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基础。使学生认识法治的前提和目标是民主,核心是严格依法办事,关键在于制约权力,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是现代国家的基本走向。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首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通过案例教学、讨论、辩论、模拟法庭、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抓住重点、点面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其次,教学内容要合理安排。对大学生进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来理解道德和法的关系。再次,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如开展大学生法制征文比赛、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开设法律咨询、旁听法庭审判等,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法治氛围的熏陶。最后,要优化整合师资队伍。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普法教育,使高校教师在知法、守法、用法等方面都能为人师表。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缺少法律专业化知识的情况,可以采取脱产进修、专家辅导、短期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可以聘请专业水平高、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的法律职业人士来高校进行宣讲,促进校园内外师资的沟通与交流;必要的时候,要引进法学专业人才弥补法制教育的不足。
3.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大学普遍存在行政化趋向、人治色彩浓厚的问题,造成老师争着干行政、学生争着当干部,“校长一走廊、处长一讲堂、科长一操场”,大学缺乏应有的民主自由精神。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其法治理念,离不开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一是要根据宪法和法律、法规,制定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并全面贯彻实施;二是要完善权力制约和权利救济途径,理顺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是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以及教师应当严格遵章行事,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良性运作。
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制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现代法制观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树立法治信仰。首先,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有效制约公权力。法治的关键在于制约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行阳光政治,从而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否则,法治可能因为权力的不受约束而毁于一旦。其次,要维护司法公正,彰显司法正义。培根有言:“一次错判比多次犯案危害更大,因为后者只不过污了流,而前者却是秽了源。”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体现社会正义的窗口,要改革和完善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预防和防止司法腐败。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形成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有机整合。因此,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学校的教育引导、社会法治环境的优化、家庭的亲情滋润,是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强大合力。应当认识到,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正确把握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的不同内涵,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张教育网,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