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九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不断有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其中一个焦点就是高等教育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对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求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说,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中,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虽然高等教育近年来把提高学生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但在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却做得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不仅是工科院校,文科专业近年来也呈下滑趋势,其中在美学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更为明显,下面就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美学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观不难看出,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点教育专家与学者已达成共识。从基础教育开始,教师就用美的理想导引学生的活动。教育要培养人,而培养人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关注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时期,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比较充分的。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尽管专家学者还在强调美学教育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美学实际的地位却大不如前。这促使我们要认真分析美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现代教育实践发展的具体趋势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不难看出,缺乏美学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审美理念对教育的影响程度正不断加深。总的说来,美学教育对大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要着眼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偏离了这个方向,教育的功用就会丧失。因此,我们所要培养的大学生掌握充足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核心不是能力,而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即“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我们把教育整体置于美学层面考察,认真审视美学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德、智、体的关系。对美的追寻是兴趣的基本来源,是生活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从宏观层面看,科学精神、艺术精神等培育离不开美学教育;从微观层面看,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分辨也离不开美学教育。
2.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以一种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代替一系列旧事物的过程,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目标。创新有一系列的要素,充足的知识储备、浓厚的创造热情、广阔的发散性思维等,最重要的是创造热情和创新思维。从这一方面来看,美学教育具有其他方面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从美学的教育过程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而这一过程最需要的就是激情和想象,因此,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从历史众多例子来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许多发现发明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瞬间的直觉和灵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而,美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美学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元素和养分,大学生只有充分吸收美学教育的营养,才能使各方面充分发展。大学教育的过程一方面是能力的习得,另一方面是美感的培养,能力的习得离不开美感的培养。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美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具体来说,美学带给人精神方面的享受,通过诉诸人的情感,使人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愉悦和满足。美学还能净化人的心灵,反映的是人的终极关怀和追求。总之,美学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眼光,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对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学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人类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创造美的历史。从美学的基本特征来看,美学注重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培养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高校美学教育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一直以来只是把美学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艺术教育,所做的只是从单个学科出发,如美术、音乐、书法等,向学生灌输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巧,着眼点仅仅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可以说,美学教育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无论从国家颁布的素质教育文件,还是耳熟能详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观,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学教育与其他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但从现状来看,我们对智育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说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国都不怕”,还是现如今所提倡的能力教育,在几个方面之间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倾斜。笔者在高校从事多年艺术教育,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国内绝大多数理工院校都不设专门的美学课程,而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中,美学课程也仅仅安排在本专业之中。因此,美学教育的任务就只有通过有限的艺术教育课才能体现出来,几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问题。
反思高校美学教育的现状发现,造成这种状况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出于种种目的,一些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抵制措施,尤其是文化方面,高校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如美国中央情报局曾颁布了对华的《十条诫令》提出,美国要“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接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的刻苦耐劳的精神”,“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在外界力量的强烈冲击下,我们的传统价值观逐渐发生偏离,审美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其次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内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在这一阶段,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使我们原有的美学教育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同时,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的负面作用,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最后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变化有关。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思想活跃,主体意识较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多元的价值冲突更为明显。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当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总之,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美学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美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创新现有的美学教育模式。
自20世纪末美学正式列入大学课程以来,各学校相继开设了一系列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但实际上,多数学校在授课时比较偏重单纯的美学理论,在实践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学技能,忽视了美学的人文教育职能。因此,要全面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创新传统的美学教学模式,笔者将其总结为“一个工程,两个部分”。所谓一个工程,就是应该把高校美学教育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两个部分就是美学教育要靠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来进行。
先来看一个工程。必须突破原来的观念,即认为美学教育仅仅是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教学任务仅仅由专业教师承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技能技法即可。美学教育绝不是仅通过专业教师就可以做好的,还需要其他课程和教师的配合,需要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参与。只有与其他课程结合在一起,才能被学生全面接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学教育的作用;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提高大学生抵御侵蚀的能力,使美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再来看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要紧密配合。学校教育是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是保障。学校教育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是高校美学教育的主体,承担了课程教育的任务,专业老师要做到真懂、会讲。所谓真懂,就是要求专业教师不仅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美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会讲,就是要求他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美学技能技法,还要把美学的人文教育功能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展现出来。第二个环节是其他课程的作用。美学范围很广,从历史上来看,很多大的学者美学造诣都很深厚,如康德、黑格尔等。康德提出的很多观点如今还很有借鉴意义,如“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自然美是美的物品,艺术美是物品的一个美的表象”等。不难看出,审美能力教育不仅需要专业课教师,其他课程的参与也是必要的。再来看社会的作用,这是有力保障。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各种信息是无孔不入,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会通过种种渠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如何给大学生或者说所有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从这一点来看,美学教育乃至大学生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好的社会环境作用至关重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是必要的。当然,社会环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做好这一工作必将是长期而艰难的。要使大学生能全面发展,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需要学校与社会长期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