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卉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教学的舞台延伸至广阔的社会,通过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中宣部、教育部曾多次发文部署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的具体方案,要求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实效性有待提高。
1.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在思政课教学中,又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被严重忽视,制约了实践教学预期效果的实现。作为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结合实际去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培养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关注人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一是要建立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让他们享有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听取学生的相关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其自主选择、自主参与和自主调节,为其提供条件和发展的空间。①三是要贴近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根据大学生的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从他们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出发,选择恰当的实践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以此消除长期以来对于思政课空洞的误解,不再把思政课看成是单纯的说教,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度。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统一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都比较单一,很多评价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这些都阻碍了当前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实际操作中,考评的主要依据是成文的调查报告或相关的实践材料。学生的实践成绩仅凭“一份调查报告或总结定音”,“这就直接导致评价行为缺乏科学性”,②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此外,对于教师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因此,应当拓宽思路,丰富考核的形式,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细化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做出综合评价。③
1.加强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完善的评价体系,离不开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为避免教师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共同交流探讨,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2.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一方面,设立教师督导组,对各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一方面,设立由思政课教师、班干部、辅导员组成的学生督导组,考察学生实际参与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体系。成绩考核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核机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可操作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标准体系,从单纯的考核学生向师生考核相结合转变。其中,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考核,包括实践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实践开展过程中的指导力度如何,实践结果的评定是否客观,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否达到。还要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津贴收入、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实践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行为表现及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也要将考核结果与学生的入党、先进评比结合起来。上述的每一环节都应尽量细化、指标化,对于无法量化的内容,可采取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给予相对客观的评定。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思政课教学部门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学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没有把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课程计划之中,经费没有落实,实践教学往往只有思政课教师在“单打独斗”。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践教学难以有效、持续开展下去。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构建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应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之中,确定其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中明确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高校应根据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特征,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一样,规定具体的学时与学分,并在日常教学管理范畴中纳入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编写到教学目的、方法、评估体系的确定等方面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对组织实践活动的教师,按正常上课计算其工作量。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实践教学在组织安排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实践教学实效性得到切实提高。
2.提供经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授课,它涉及参观访问、社会服务、调查研究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决定了其需要有相应的费用做支撑。④《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各地各高等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高校实践教学经费现状与文件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部门应督促各高校真正落实思政课教学专项经费。学校要切实将实践教学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学部门会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保证专款专用。⑤
3.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首先,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培养合格接班人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此前提下,组建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校行政负责具体实施的领导机构。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解决实践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其次,建立职责分明的工作运行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仅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还需多方支持和配合,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体系和形成通畅的工作运行机制。其中,思政课教学单位、各课程组承担主要工作,认真组织;教务部门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目标、计划、方法等统筹安排、严格管理;各院系大力支持;学工处、团委和宣传部各司其职,有机协调和配合,从各方面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导性因素,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实践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关键在教师。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理论知识深厚、广泛涉猎,同时要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既能在实践教学中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又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践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组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目前,部分教师在理论教学方面能够得心应手,却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1.开展各种培训。思政课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提升自己。高校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在实践教学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从而使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得以增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践教学新思路的不断拓宽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实践教学内容才会更充实、生动。
2.创造条件走出去。教师自身视野狭窄,对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对现实缺少深刻的感受,教学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高校应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一方面,加强同兄弟院校间实践教学的展示和交流,学习经验。另一方面,组织各种参观及社会考察活动,通过身临其境,使教师切身体会当今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去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教学收集素材。只有做到开阔视野,了解书本以外的社会,不断弥补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历的不足,增强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3.加大科研力度。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术研究,充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要积极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工作,深入探讨教学规律,并把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去,从理论的高度来解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从研究的层面来讲授教学内容。为此,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把握理论前沿动态,并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课题,及时研究,做到教学相长。
[注释]
①班荣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78.
②董燕,梁杏允,卢振启,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教学指导机制的构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4):32.
③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6.
④盘意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7):156.
⑤王诗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3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