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莉
团队是指有一定技能、愿意为共同目标奋斗而又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拥有共同的目标,其作用在于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教学团队是指以服务学生为导向,以依靠知识技能为纽带共同协作的教师为主体,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主要途径,以多元化课程模块为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学团队通过整合师资力量,发挥教师个性优势,合理利用团队成员的力量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启动“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项目,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经济、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得到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新的办学模式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建设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团队,在以注重实际能力为任务、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构建高职院校高素质教学团队等方面做出有益研究和实践。
所谓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中,主要采取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中方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第二种模式是充分保留各自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相互认证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第三种模式是通过聘请国外学校的专业教师来中方讲学,中方教师也可以去对方学校学习、培训,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国际接轨。
1.中方和外方教师是办学合作质量的核心。一方面,中方教师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法,较难适应国外的教学模式。只能被动地学习、适应国外学校的一系列课程和理念,无法从教育思想的高度做到积极合理地利用,也就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外方教师大部分不会中文,不了解中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都处于未知状态。学生的心理诉求无法得到理解,双方也无法进行深度有效的沟通。外方教师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授课,影响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学生面临全新学习方式挑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外语水平较本科院校学生相对薄弱。既要学会自主学习,又要接受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理念,对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从学生薄弱的英语能力培养到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创新学习,在充满曲折的学习过程中,优质的外方资源或多或少地会有所浪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资源以能力为导向。在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资源中,中外合作办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上都较传统教育教学办学方式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外方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参与,通过鼓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使学生逐步适应开放性课堂;在教材方面则强调兼容并包,课程教案、课程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可以根据用人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打破课堂授课的唯一方式,利用网络、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和外方学校进行同步授课、互动教学。最重要的是,中外合作教学可以在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调整。
针对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培养目的,培养学生具备“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需要,以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高职的课程汇聚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等多元化课程模块。各个课程模块的教师,可在突出能力本位的课程建设团队目标下,发挥自身在知识水平、学识水平、技能水平上的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用以开展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经验交流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自2003年9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起,我国在2004年和2006年相继出台了有关中外合作办学的条例。在国家法律法规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引导下,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得到逐步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要考虑健康长远发展,必须注重办学各方面质量。其中,人的能动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团队的实践应有进一步发展。构建具备各方面优质素质的教学团队,使教师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各方面都满足办学需求,对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工程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自身应根据办学特点和要求建立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在构建保障体系方面,应加强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与监控,建立校、院、系三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督导体系,完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门评估能力的教学质量管理队伍。
教学团队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竞争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提升学历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个人能力,实现团队成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采用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岗位绩效与奖励挂钩。在专业教学团队中通过业绩来分配薪酬,使绩效津贴逐步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激励方式。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激励教师在团队工作中开展良性竞争,加强团队合作的工作质量,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工作的最优化成果。
1.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借鉴国外相对优势的教育资源,在了解国外整体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已成功实践的高等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教学团队的教师是整个合作办学中的一线工作者,是中方和外方合作办学有效沟通的桥梁。中方合作教师应当转变观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采用全新视角研究外方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学校特点,构建属于本国、本校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理念的转变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新的认识体系,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应着重提高外语及信息技术运用和实践指导方面的能力。实施双语教学是合作办学的基础。双语教学的难点,既存在师资的外语水平问题,又存在学生的外语水平问题,还存在教材和教学手段问题。高质量的双语专业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外语水平。因此,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应加强外语学习,以达到符合合作办学要求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教学。如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参与涉外培训以及尝试参与修订教材(双语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制订课程教案等。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增加英文交流环境,促进专业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做到中方和外方教学的最有效沟通,为学生传递最准确的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难以表述的理论或难度较大的课堂案例等采用计算机辅助形式,使教学内容直观、通俗地呈现给学生。此外,也可通过电子邮件、MSN或博客等网络手段收集更多的外方教育信息,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平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提高合作办学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合作办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