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常华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市场对人才需求下降,大学生就业环境不容乐观。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成效显著,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一直徘徊在1%左右。
大学生创业是相对于未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群体创业而言的。作为在学校接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处在职业选择和事业起步的关键期,他们既有创业的优势,即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思维灵活,创新意识强;又有明显的劣势,即社会经验欠缺、人际交往面窄,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弱。我国大学生创业经历了起步、高热和理性三个时期。1997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创了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先河,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起点;进入21世纪,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创业大赛、团中央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网络媒体举办的创业类大赛呈井喷趋势,为大学生展示个人创业计划提供了平台,初步形成了一批依托于理工科大学建立的创业中心,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创业进入高热期;2005年后,伴随着理性分析与思考,大学生创业的作用和意义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同,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我国大学生创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创业激情较高。《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2011)调查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兴趣高,比例达到76.7%。”②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烈,“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在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大学生年龄集中在18~25岁之间,“年轻”是资本,也是大学生突出的创业优势。他们有梦想,朝气蓬勃,目标明确,激情高,敢想敢干,敢闯敢拼,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尤其重要的是,大学生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魄力,这是创业必备的优良素质。虽然大学生创业动机不尽相同,如出于就业压力、实现自身价值、为了自我满足等,但大学生对创业的需求是一致的,创业激情高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2.创业领域较宽。以高科技行业为主是大学生初期创业的主要形式,以清华大学“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随着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不断丰富,创业领域已不局限于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虽然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多数项目仍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但这一创业领域需要高额资金投入和面临较大风险,让多数大学生选择了风险小、资金投入较少的行业,如设计装饰、服务咨询、服装、食品加工等领域,商品代理、中介服务、出售成果、工作室等创业形式正成为潮流。此外,近几年涌现的大学生卖猪肉、卖包子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创业领域的延伸。
3.创业创新性较强。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创新,通过十多年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及专业技能,能够为创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学以致业”“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又一个突出优势。大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较强,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力,在与社会有过一定的接触和认知后,不断反思传统观念、模式和传统行业,萌发挑战行业现状的念头,这种创新精神恰恰是促进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新时期大学生所展现的思辨的思维方式、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复合型的专业技术得到社会和风投专家的认可和资助。
4.创业行动较理性。随着我国自主创业环境的完善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创业不再仅凭激情盲目创业,在创业时更多考虑现实因素和自身条件,在行动上渐趋冷静理性。主要表现在更加理性地选择创业项目,关注市场动态,收集行业信息,在加以理性分析和自我评价后,选定创业行业;多数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市场的风险、创业的艰难,正确定位创业目标;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能自觉为创业规划储备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多渠道探析创业项目,积极寻找融资办法,更理性地储备创业能力和创造创业条件。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还相对较低,除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创业率达到4%外,其他省份基本保持在1%左右,这与发达国家毕业生20%左右的创业率有较大差距。我国的大学生创业仍处于试探性、模仿性阶段,大学生在创业人数、创业者素质与资本、创办企业领域与层次及对待创业的态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大学生尚未完全适应就业制度的转变,自主创业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政府相关的配套制度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1.创业意愿高但实际行动少。大学生创业的鲜明特征是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但实际创业行动少。麦可思从2007年开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在《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近三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不足2%④,这与高达76.7%的创业意愿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自主创业尚未成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大学生在考虑“出路”时首要的选择是就业,其次是考研和出国。从学校类型来看,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越少。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及家长在择业时喜欢相对稳定的职业,重点考虑一二线城市、党政机关部门和国有企业;二是学校教学安排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与市场衔接不够,大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意识及自身素质方面均存在局限。
2.创业能力较弱。大学生虽具备了与创业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对创业行业的模拟实践,实际经验不足。自主创业不仅要求具备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具备法律、融资、管理、社交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大学生缺乏职场经验,尤其缺乏人脉关系和商业网络,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陷阱、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不足;在开拓市场时,会比社会创业者遭遇更大的困难。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有限,起步艰难;同时又缺乏商业信用,融资借贷难,这是大学生创业的一大绊脚石,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3.创新意识薄弱,创业科技含量低。创新性是当代大学生创业不同于社会人员创业的显著标志。大学生虽具备创新能力,但在创业经验、启动资金和创业场地等方面无法与社会人员相比,要在当前浩大的创业大军中异军突起,通过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在“新”上下功夫,改革行业现状、发掘创业商机,坚持走技术和管理创新之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国外大学生相比还较为薄弱。
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了各类高新技术方面的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创业时依然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风险相对较小、容易操作的传统型行业,如餐饮、零售、咨询等;选择电子、网络、软件等科技研发行业的较少。2003年,昆明理工大学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共收到作品165件,研究开发类的只占13.9%。麦可思中国2008届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自主创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分别占创业总人数的22%和20%,而从事科技行业的较少。总体来看,大学生创业表现出专业化、科技化程度低的问题。
4.创业成功率低。创业成功率低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寄予厚望,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但“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仅为2%~3%”⑤。大学生在创业的起步阶段,表现出信心充足、激情高的特点,但在创业的维系中,尤其在遇到困难、困境时,很多人忍受不了创业的艰辛与寂寞,抗挫折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弱,无法很好地坚持;再加上社会经验少、资金缺乏、经营能力弱、人脉关系不广等因素,常常遭遇创业失败。
5.创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不同地区间的创业环境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创业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较好,大学生创业活动相对活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创业,创业积极性及成功率低,主要由于地区创业环境不佳,存在融资困难、管理欠规范、创业服务不到位及缺乏对创业的社会文化认同等问题。
6.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对正在创业或准备创业大学生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制定和落实尚未完全到位,国家在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尤其是在创业投资渠道上缺乏更多的优惠政策;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大学生不了解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诸多优惠政策。
7.创业素质教育尚有不足。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指导,造成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规模小的现状。排除社会大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创业失败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个体。一是创业基础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对创业过程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二是创业精神匮乏,缺乏毅力和缺少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与创业者所必备的各类能力尚有差距,如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分析把握市场能力等。
1.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开拓大学生创业的市场空间,为大学生创业创造商机;全方位支持大学生知识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层次和提升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采用合理机制鼓励社会人员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进一步加强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为大学生创业搭建现实平台,促进创业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加强对创业项目的贷款扶持力度,优化融资环境,协助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开拓市场并予以技术支持,科学规划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发展路径。
努力营造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各类宣传媒体和政策支持让社会认可大学生创业行为;通过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培训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让大学生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和精于创业。进一步降低创业家长对子女短期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营造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家庭氛围;尊重并支持大学生理性选择就业出路,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尽可能地为子女创业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智力和经验支持。
2.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各个领域。学校要整合力量、多方配合才能形成全面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师资队伍、综合课程体系、科学教学和实践方法等还未完全形成,但强有力的政府、矩阵组织形态的高校是推行和开展创业教育的有利因素。一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领导要重视,建立纵向的领导协调机制;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横向的协同工作机制。二是在教育系统外,实行“一对一”的创业教育辅导。为创业初期的大学生配备一名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关键是帮助大学生规划创业过程,指导方式以实地考察、邮件联系为主,使初次创业大学生有信心和精神依托,减少创业失败的可能性。
3.出台有效政策推动大学生创业。政府一是要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机构,指导、服务大学生创业活动,搭建学校、地区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大学生与企业家的交流,借助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扶持,为大学生技术转化提供资金;二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器,在大学生创业起始阶段提供办公设备、场地和行之有效的培训,实现人才孵化和初创企业孵化的双重职能。高校应制定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研究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较晚,经历最初的起步、发展的高潮,现回归到理性的阶段。在经过市场和现实的检验后,政府、高校及大学生均认识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条件还不够完善,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和整个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身实践经验与教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完善提供了现实基础。
[注释]
①杜玉波.认清形势,狠抓落实,全力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304/150 445.html,2013-04-12.
②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腾讯网教育频道,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Ba69MDJkb⁃CO8HL9l7aI8QqeSFn1G82D99eJQUqBS6bUHqJAmQE-x8Fz20qY2gaUeDKLKV QLfVGb3ET9dN3__mkVe0JXWSQw8OWhMjz81CO,2011-03-21.
③王国红,王雨丝.近年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
④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42.
⑤北京日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DB/OL].http://www.chinaacc.com/new/234_480_201011/11xu50162216.shtml,201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