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理论下的高校民族学生成长环境的养成

2014-11-01 11:13:56黎翔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
关键词:分组民族满意度

黎翔

高校民族学生入学后,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往往面临诸多问题,学生主要表现出急躁、焦虑、情绪困惑、孤独感、压抑感,甚至是暴力倾向。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不仅影响其成长成才,还直接影响其对国家、民族和主流文化的认同。在调查中发现,民族学生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上得分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从相关程度上来看,民族学生的主观支持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相关系数最高,客观支持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自我效能感越强,生活满意度就越高。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内高班学生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民考民学生;与民族学生社会支持呈现显著相关的因素除了自我效能和生活满意度外,还有学生类别因素。不同学生类别所获得的社会支持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中,民考汉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最高,民考民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最低。

一、文化适应理论

文化适应作为一种人类学的理论成果,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主题教育,其活动开展必须符合我国中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遵循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内容。文化的适应是在多种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开展的。上升到理论面来说,就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影响过程。

二、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模式

本研究在生活方式、习俗、人际关系以及语言等方面考察民族学生对流出地文化、流入地文化两个维度的态度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按照两个标准对民族学生所使用的文化适应模式进行划分:计算每种适应模式的得分情况,以得分最高的适应模式作为民族学生当前的文化适应模式;在文化适应模式的选择过程中,需有较明确的自主选择意识。本次调研对象所使用的文化适应模式为:整合模式274人,隔离模式14人,同化模式7人,边缘模式5人。可见,民族学生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主要采用整合模式。鉴于90%以上的民族学生采用整合模式,所以本研究按照每位同学整合模式得分高低进行分组,得分前27%的为整合模式高分组,后27%的为低分组,然后对高低分组进行方差分析,见下表。

整合模式高低分组的T检验

结果显示,整合模式高分组的民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得分均高于整合模式低分组,且在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方面差异及其显著。这说明使用整合模式的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以及自我效能感方面表现较好。

三、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因素

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一是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一定的学习类型与文化相关。当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类型相适合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提高,学校的态度明显改善,学生违纪的现象明显减少。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生活经验丰富和生活技能较高的学生自然、文化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高。二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文化适应、智力和学校教育三者之间具有复杂的交互关系,个体任何一个方面的表现既受他两个因素单独作用的影响,又与意志、人格、道德等心理因素与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适应直接相关,承担着智力的始动、定向、激励、强化和保证功能。三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体现了文化的平等意识、反思意识、互补意识和发展意识。任何族群、个体都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和能力。文化自觉行为具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文化接触者能否正视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消除文化间的误解和偏见,并按照新的文化环境调适的能力。影响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内在因素还有家庭经济的收入、父母文化水平等。

外在因素:一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二是制度理念环境不同,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等。学校制定执行的规章制度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文化平等,教学模式忽视民族学生个体和群体性差异,评价机制不健全,势必会对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学校认同产生负面影响。三是社会支持环境。社会支持对缓解个体心理压力,消除个体心理障碍,增进个体心理健康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从调查来看,主观支持对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最大,支持利用次之,客观支持影响最小。

四、高校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的养成策略

1.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设立由统战部、学工部、宣传部、校团委、保卫处、教务处和后勤等部门和院系共同组成的民族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民族学生工作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民族班或民族学生较多的院系,要有专人负责民族学生工作。选派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过硬、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热爱民族学生工作、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民族班或民族学生较多班的班主任。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育人水平。

2.制定规章制度,健全支持体系。根据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符合本校实际又贴近民族学生特点的民族学生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宗教信仰管理制度等,依据规章制度对民族学生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在民族学生工作中,各院系要严格遵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开展教育和管理,统一标准和要求,杜绝教育管理工作上的不一致性。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学籍管理规定,降低学习要求,制定特殊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建立民族学生支持体系,对他们给予经济、生活和心理上的有力支持。

3.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精神是全体师生产生强大凝聚力、创造力、适应性和持久性影响的根源。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民族学生来到学校后,感觉到家的温暖,对多元文化给予认同。在重要的民族节日,组织、动员民族学生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给民族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学生的文化交流和深入了解,加深同学间的感情和民族团结。加强汉族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育人氛围。

4.完善文化关怀,建立适应机制。加强学业指导,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整体上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只要打好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良好基础,专业学习同样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专业课不单独编班,将少数民族同学融合在全校同学人才培养体系中,促进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积极开展学业交流。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特点,以人为本,实施个性化培养。

猜你喜欢
分组民族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工会博览(2023年3期)2023-04-06 15:52:34
我们的民族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小康(2021年7期)2021-03-15 05:29:03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4:38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杂文月刊(2019年15期)2019-09-26 00:53:54
分组搭配
怎么分组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