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师资建设

2014-04-17 07:54:40祁宏伟孔德杰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2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院校高职

祁宏伟 孔德杰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逐步提升,幼儿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专业数量也在逐步增加,尤其是艺体和外语专业幼儿教育毕业生需求不断增大。同时,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在经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变革过程,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培养体系类型也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在专业培养体系逐步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它决定着专业的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是一所院校良性发展的关键。

一、高职学前教育双语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教学队伍结构不合理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为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高职院校大量招收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作为高职教师,使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学队伍中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少且年龄偏大,整体比例失调,新老交替形势严峻。二是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博士、硕士比例偏低,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到2015年,高职院校硕士以上学历教师不低于30%”的要求。三是学缘结构不合理。学前教育双语专业在高职教育中起步较晚,专门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师较缺乏,现有教师主要是从外语专业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转岗而来,专业针对性有较大差异。

(二)个人能力素质不全面

一是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作为高职教师,一方面普遍缺少对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也缺乏了解;另一方面知识面较为狭窄、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二是教学能力较弱。青年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高职教学实践锻炼,对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讲授教学内容缺乏了解,教学基本功普遍偏弱。三是实践能力不强。受普通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一方面,青年专业教师普遍是从学校到学校的,没有真正经历过相关专业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另一方面,兼职教师缺乏高职教学经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高职教学组织上缺乏经验。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与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进行实习实训、训练指导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差距。

(四)教师精神倦怠、缺乏活力

一是培训保障经费不足。教师长期在校内工作,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少外出学习、调研机会,缺少成长进步的外动力。二是奖惩晋升机制不完善。青年教师缺少晋升机会,缺少能力素质提高的内动力。三是管理制度缺乏人本主义精神。教师长期处于工作、生活、家庭、个人成长等多方面压力下,导致精神倦怠、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

二、加强高职双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推动教师终身教育,完善教学队伍结构

1.注重岗前打基础。岗前培训是踏上教学岗位的关键环节,对于刚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夯实从教生涯的基础。首先,学习必备知识。通过岗前培训,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而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目标。其次,锻炼实践能力。与毕业生一起深入学前教育机构一线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看、听、学、练,了解本专业实际工作过程,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增强教学基本功。通过听课和辅课,了解教学方法,体会知识如何应用在教学中;在骨干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和实际授课,实现由专业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为能够熟练运用教学艺术的高职教师。

2.强调协作促团队。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工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可以增进院校各方面的协作能力,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一是以专业课程群为主线划分教学团队。传统的教学团队建设往往以专业课程或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编组,但真正的教学团队应当打破传统划分方式,转而以主干专业课程群组为单位来组织团队成员,教师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教研组。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成员能够围绕专业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达到优势互补,整体推动教学建设的开展。二是以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搞好梯队建设。在教学改革和专业教学工作中,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选拔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熟悉本学科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具有创新性学术思想,具备较好的组织、管理与领导能力,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外关系的中青年骨干,着力培养其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形成不同梯队,保证团队的新老交替和可持续发展。三是以交流沟通为途径增强团队凝聚力。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的黏合剂,是推动教学团队长远发展的动力。教学团队在工作中,应当注重交流沟通,在备课、科研等方面要加强集体攻关,以提高内部的人际关系质量,促使价值观念的一致性及团队目标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与动机,使团队成为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3.内培外训强素质。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教师知识面广、素质较为全面,对教师的培养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一是发挥教学团队优势。在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升团队成员的理论深度;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中听课和课后集体讲评的方式,提高教学基本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二是增强横向联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对相关学科开展培训,以拓宽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沟通,开拓思维、拓宽思路,提升团队教师应用层面的科研能力。三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借助其他高校和校外培训机构,搞好校外培训,为教师学习新知识提供机会;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合作学前教育机构进行集中学习,以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

4.注重长远求发展。基础理论深厚的教师,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有利于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利于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基础理论深厚、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拓,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产生质的飞跃。在通常情况下,学历反映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也反映了其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一般而言,教师的学历越高,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就越大;而学历低的教师其基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必然会影响其所担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培养上,要立足长远,推荐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并能准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的中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夯实基础。

(二)借助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原则开展。

1.推进企业经历,提升在职教师双师素质。在专业教师队伍中全面推进企业经历工程,要求专业教师以3~4年为一个周期,在周期内按规定到合作学前教育机构挂职锻炼不少于半年。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按照专业与岗位相对应的原则,共同制订教师实践锻炼方案,明确任务、目的,双方共同实施对教师锻炼的管理与考核。

2.强化校企共管,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通过校企共同研究明确对兼职教师的要求,确定选用机制,切实将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吸纳到教学队伍中来。其次,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指定在职教师作为联系人,增强同兼职教师的横向联系。最后,利用院校现有资源,对兼职教师开展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其针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能力。

(三)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工作活力

1.强调尊师重教,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师资队伍建设离不开院校良好的氛围。高职院校应当真正营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各类保障部门应当为教学科研开展和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优良的工作平台、充分的软硬件条件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

2.加强人文关怀,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在学校层面,要积极为教师制定成长规划,为教师能力素质提高创造机会;畅通晋升机制,保证中青年教师进步空间;确立激励机制,明确教师前进方向。在教学团队层面,要形成一种紧密协作、畅所欲言、宽容体谅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形成向心力。

3.完善保障机制,创造利于发展的环境。一方面要完善制度保障。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包括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奖惩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以保证这项工作能够持续稳定运行。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立足当前、注重长远、打牢基础。另一方面,要保障经费投入。教师培养工作涉及各类外送培训、进修激励制度的落实,均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充足、专款专用以保障整个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师资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本专业乃至院校发展的战略性工程,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工作,要注意全面把握。第一,处理好现实与长远的关系。专业教师的成长、教学队伍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结合各自特点分阶段制订计划,即要获得短期效果,又要兼顾长远目标。第二,处理好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师资队伍建设既是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是教学团队的整体提升,在推动的过程中须根据团队提升的需要,结合教师个人特点逐步实施。第三,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推动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确保经费投入。但资源不是无限的,要注重利用有限资源、合理分配,以阶段需要为依据科学投入,以达到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院校高职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师资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0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3:0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