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林
随着旅游高职院校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导游资格考试的开展,我国导游人才培养逐渐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导游人数由最初的23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72万人,人员素质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游客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导游队伍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
2012年,国内旅游市场游客数量接近30亿人次,但跟团游比例不足5%,即不足1.5亿人次。按照72万人的导游队伍计算,每名导游平均接待量仅有200人左右。这既体现了人们出游方式的变革,也体现了跟团旅游吸引力的不足,这就为以带团旅游为主要工作方式的导游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游客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和人均出游次数的不断增加,我国旅游业也逐渐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更高级的旅游消费模式“体验旅游”过渡。体验式旅游阶段,游客希望通过旅游获得一定的体验和回忆,要求更高素质的导游引领游客深刻理解和体验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促成游客“可记忆、可回味、可持续”的体验价值。
从数量上看,导游人力资源供大于求,明显过剩。例如,2012年,山东省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有20585人,而导游员登记人数是44345人,远远超过前者。但是,旅行社每年还要努力引进一些优秀导游人员,这充分体现了导游人力资源过剩与人才资源短缺的突出矛盾。这是因为导游从业人员流失率过高,毕业一至两年后仍从事导游工作的专业毕业生不足10%。
从导游从业人员角度看,上述情况背后隐藏的因素还是从业导游综合素质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其文化知识、个人素养等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
导游人员所提供的服务可以三国文化的传播做一类比:三国文化的传播基于三国历史,但一般人对三国历史不太关注,受众极少。随着《三国志》史书,《三国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评书表演,三国题材的影视、戏剧、游戏的次第出现,受众也越来越多。而易中天等人的三国研究赏析经由央视《百家讲坛》平台吸引了空前众多的受众。三国文化已深入人心。而目前,导游服务行业大约是处在《三国志》至《三国演义》的发展阶段,尚未达到评书表演者说三国的层面,更未能达到三国研究赏析的地步。导游工作既代表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家和地区的形象,因此,如何打造和培养文化底蕴深刻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内涵型导游专业人才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培养导游人才重要基地的旅游高职院校,则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1.院校选拔。旅游高职院校应充分把握导游专业生源选拔的环节。招生过程中可增加面试环节,从才艺展示、文化测试、语言表达、心理承受等方面进行预考,以选拔出更适合从事导游工作的学生。但由于处在高考招生末端的各高职院校为完成招生任务,往往只能来者不拒。面对这一情况,可从所招生源中进行二次招生。例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2012年起就开始从相关专业中选拔出具有导游潜质的学生进入导游实验班学习,从而为内涵型导游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企业选拔。作为主要用人单位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企业内部或社会上挑选具备导游潜质的人员送到旅游高职院校进行培养,对考取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予以奖励,为企业导游人才做好储备。
1.拓宽导游人才培养方向,集中力量打造各类“专才”导游。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对导游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全才”式、“通才”式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发展,要培养内涵型导游专业人才,就必须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在校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如根据岗位可分出景区讲解员、地陪导游、全陪导游、领队等方向进行培养;根据旅游线路性质和特色又可以分出红色导游、乡村导游、工业导游、政务导游等;根据新兴业态又有自驾车游向导、户外运动向导等;根据语种又可分为中文导游、英文导游、各类小语种导游等。不同类型的岗位对导游有着不同的要求,各高职院校可结合地区特色和学院优势,对导游专业进行方向划分,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进行深化培养,打造各个类型里的内涵型“专才”导游。
2.优化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内涵提升类课程教学。一是公共基础类课程的优化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基础英语”“大学语文”等基础素质培养类的课程占用了学生近1/3的课时,但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压缩了专业课程的开设。因此,极有必要对此类课程进行优化改革,适当压缩课时或调整教学形式,并能将课程与专业发展进行融合。如思政类课程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语文类课程可以与专业结合,如导游专业就可以多安排一些游记类文章进行学习。现在的高职生大部分英语基础差,在英语能力培养上可以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流,将英语基础好的同学选拔到一个班,适当加大专业英语教学,专门进行英语导游培养;对英语学习明显存在障碍的同学可以适当减少课时量、降低教学难度,甚至可以考虑取消基础英语的教学,专门培养中文导游。
二是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相关课程的优化改革:高职院校为保证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均按照导游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并将考取证书作为培养目标。事实上,这样的课程设置非但没有必要,反而冲击了主干课程的学习,偏离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能力培养。考证类课程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在第一学期完成,这样就可以空出较多时间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培养;也可以将相关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将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如可以在每门专业课课前拿出十分钟,随机安排学生进行景点讲解、形象风采展示、才艺展示、导游知识问答等,并与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可以节省出较多的专业课程课时。
三是加强文化素养类课程教学:内涵型导游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涵养。可以开设诸如国学类课程、古文字或古文知识类课程、历史文化类课程,特别是区域历史文化、美学赏析类课程等;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设定相应的文化知识素养类课程,如红色导游可以多开设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相关的课程,英语导游可开设英语能力培养的课程,以及有关客源国的课程。
四是加强导游情商、逆商的培养:导游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客人,工作压力往往很大,因此,较高的情商、逆商也是导游人员所应必备的能力。情商培养可以提升导游个人素养,提高导游人员与游客交往的能力,增加带团的吸引力;逆商培养可以提高导游人员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的抗压能力,保持积极心态。
3.专业技能赛事进课堂: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层面的导游工作和导游人才培养相关的立体综合赛事体系,各地还对应举办了省级、市级等各类导游大赛。这就为内涵型导游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类大赛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也会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大赛的积极作用,将赛事活动引入专业教学课堂,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培养需求设计开展相应的赛事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甚至可以以赛代考,充分发挥赛事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是导游行业人员流失率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许多导游在渡过带团磨合期后,就开始机械性重复以往的带团过程,长此以往,必将对职业产生倦怠感,同时也导致团体旅游导游服务雷同化,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在职业院校培养的过程中,有必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科学、健康的规划,树立起长期的导游职业从业愿望,提高对导游工作的满意度。
5.加强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院校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较好的职业技能,但这只是培养内涵型导游专业人才的开端,更为关键的是能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院校培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将至关重要。除了引导教育之外,还可以与各类课程教学相结合,逐步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课程给学生安排布置课外资料的搜集、整理、总结,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又能培养学生从课外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1.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引导,设计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随着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支柱产业地位的不断确立,我国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努力地推动导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内涵型导游从业人员,政府也必将逐步委托相关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担负起导游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任。旅游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深入调研,制订切实合理的培训计划,设计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和提升课程,为内涵型导游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
2.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打造内涵型导游人才队伍。从企业层面讲,在日趋激烈的旅行社竞争中,若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一支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较高的导游人员队伍,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起导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投入金钱和精力,为员工提供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但受企业本身条件所限,单独由企业完成继续教育和培训有很大难度,因此,企业通过与旅游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将更加切实可行。旅游高职院校也应抓住这一机遇,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和安排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共同打造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内涵型导游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