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

2014-04-17 07:38姚红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4期
关键词:考试考核技能

姚红艳

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高职211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2010年6月,又启动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些项目旨在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在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上进一步完善提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高职院校达到1184所,占我国高等教育的50%,逐步形成了国家、省市和地方共同建设高职院校的三级联动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由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到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转变,为我高职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重要时期,在专业建设、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使之更加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

高职院校在发展规模和内涵建设上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2008年国家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为高职院校指出了更加清晰的人才培养思路。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积极的尝试,能够从考核形式、内容、时空转换等方面依据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大胆的改革,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四种形式:

1.以理论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内对抽象的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终结性考核模式,受考试时间、考试地点、考试内容的限制,学生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学习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学生知识储存和技能掌握的长久性。终结性考核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的间断性或终结性,这与高职教育更加突出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的目标是相悖的。

2.以毕业考试为导向的论文考核。对于高职院校的一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往往借鉴高等教育毕业生提交论文的模式,学生提交的论文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知识含量,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的提高。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过分强调学术论文研究对高职生有些勉为其难,尤其是现代信息较为发达,照抄照搬论文、科研成果现象严重,淡化了考核功能和检测功能。

3.以行业证书为依据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考核平台,大力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了学生实验实训的训练强度,促进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能力,且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受学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年限、最高学历水平和考试工种的等级所限制,阻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职业证书考试的功能,为应试考试提供了发展空间。

4.以获取行业证书为主的替代考核。目前,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手段,利用行业证书的获得取代某些非主干课程的考核,高职院校通过数据分析找出与同类院校在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的差距并进行改革,但过分夸大了等级证书的考试力度,仅仅围绕考试相应等级的证书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水平和素质修养的全面提高。

二、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以理论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以毕业考试为导向的论文考核、以行业证书为依据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和以获取相关证书代替课程考试的替代考核是目前高职院校中采用较多的考核评价模式,在实践操作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构成了高职教育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它们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本位思想的影响,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中结构化、原理化知识的记忆性考试,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导致学生思考问题单一化、分析判断片面化和想象力匮乏,学生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仍处于劣势地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的命题、评价、反馈等,考核评价体系就会在封闭状态下自我循环,弱化了考核评价体系监督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2.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高职院校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场所,通过考核评价这一体系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检验教学活动的好坏、了解学校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现状等,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并依据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手段,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运用情况作出客观真实的评定。但现实中,考核更关注终结性考核,并把其作为唯一的考核形式,考试的结束意味着学习的终结,为“应试教育”提供了滋长的空间。

3.考核方式比较单一。高职院校采用以闭卷笔试为主的理论性考核,考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试卷的考试内容,受考试时间、心理因素、考试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考试成绩存在偶然性和不稳定性,不能正确反映考生的知识构成,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考核多以记忆性的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较少,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4.考核功能异化。考核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但过分强调选拔功能,容易忽视考核的评定、诊断、反馈等功能,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考试而授课的现象。只注重考试的结果,不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仅仅反映了应试教育下考生的应试能力,使其诊断、反馈等功能的弱化,与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是相悖的。

5.考核数量不合理与考核时间集中。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考核多为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考核,以记忆性为主的理论性考试往往会安排在期中、期末,而对技能性的考核内容较少,给一部分考生提供了“平常不学习、考前搞突击”的平台,只追求考核评定的成绩,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不利于知识点的长期记忆和综合应用,更不利于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基于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种方式,结合时代特色,完善高职院校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高职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衔接,为增强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1.理论考试+实践操作,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体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大批量复合型专门人才,既不同于单纯的流水线技术工人,也不同于进行专门研究的研究性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理论课程的考核,应突出把握专业建设的前沿理论和技术知识,整合校企、校本教材,拓展专业课程所需求的综合知识点,进行试题库的重建与实时更新,优化专业课考试比例,增加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应用题,采用闭卷、答辩、论证等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综合运用能力。

2.集中考试+分散考试,体现高职院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学交替时学生学习的时间可将考核评价划分为在校学习阶段和顶岗实习两个阶段。集中考试主要在在校学习阶段进行,学习相同课程的学生,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理论与技能考试,理论考试相对课程集中,技能考试相对工种集中。分散考试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根据实习地、实习时间等情况,由学生向学校定期提交异地考试申请书,学校安排专业教师带卷或通过网络抽题实现异地考试的一种方式。

3.企业考核+校内考核,实现学校与企业双重考核评价的优势资源。校内考核主要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操作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试卷与车间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旨在通过安全规范生产,整合优势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企业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实习阶段的工作态度、职业技能生产水平、职业道德情操等内容,由校外指导教师或企业指导员共同参与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进行全方位的考试,体现校内考试+企业考核的优越性,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

4.目标考核+岗位考核,凸显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时代特色。目标考核主要给出一定的产品模型和要求,让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安全文明生产,是一种检测手段。岗位考核应对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生产产品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项目设计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达到激励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把握知识、能力与素质同步发展,强化专业知识和前沿知识的学习与结合,严格要求自己,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知识化的发展。

5.仿真模拟+“产品”评价,妥善解决实验实训条件问题。对于实践操作性强,技术难度和成本费用高的课程实施仿真模拟,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在普通的实训车间就可以完成。比如机电专业的仿真设计,就可以节约做成成品所需要的所有耗材,以职业、行业的标准判断产品完成的质量,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工作岗位的需求,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强的求知欲。二者的有机结合既满足学知行的认知规律,也能够顺利实现从掌握技能到生产产品的过渡。

6.网络考核+现场检测,体现考核手段的先进性。信息网络的优势资源就是速度快、无阻拦,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不必在规定时间到规定场所接受考试,这符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场所的不固定性。尤其是随着3G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机网络传输更为便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视频语音作为考试信息传递的手段,完成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通过网络还可以为学生定制各种无纸化试卷,建立一张时空立体网格,达到灵活测试扩大覆盖面的效果。

猜你喜欢
考试考核技能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画唇技能轻松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