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惟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给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必须以职业素养为导向开展面向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
对于职业素养的含义,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将职业素养理解为“职业素质”;也有人曾提出素养在高职学生身上的表现就是“职场礼仪”;甚至也有人认为职业素养的优劣是由“职业技能”的高低决定的,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一种解释和理解都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职业素养这一概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又难以摆脱自身的片面性。就“素养”一词的含义看,它包含学生的修养,不能忽略学生人格方面的要求。因此,素养与素质不同,素质更多指的是学生经过后天学习和教育而获得的某些技术层面的信息,学生习得这些信息后,将其逐渐转化为个体的具体优势,从而完成个人素质的提高。而“素养”则更偏重于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动态描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很多时候是学生本人意识和观念的直接反映。而且,职业素养虽然包含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隐形素养,但这些方面又不是其全部表现,它还包括知识技能、形象礼仪等方面的显性素养。因此,我们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职业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包括职业能力和职业修养。职业素养更多的是指对从事某项职业对个体内在性的规范和要求,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内容。高职学生健全的、积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道路上的体现就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如一个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就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努力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工作和职业生涯中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取更大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他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度,这些都最终表现为精神世界对现实情况的指导和影响,而精神层面的这些积极成分就可以称之为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培育对高职教育的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高职教育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形式,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但是又兼具二者的特点和优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但是他们又不等同于简单的劳动力,社会企业在道德修养、理论素养和精神世界层面对他们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向前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那种仅仅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工人,将逐渐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应当更加注重完善人才的素养,而不再是单纯的素质,更不是技术。专业技术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在学生职业素养中也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仅仅注重技术教育又是不够的。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他们的观念、态度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上。否则,他们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授之以渔”,能够使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得可持续发展,而学生的职业持续发展能力就由现在的职业素养培育所决定。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作为支撑,同时该项工作也决定着高职素质教育的力度和效果,是树立高质量教育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2.职业素养培育影响着的学生职业发展。高职学生在社会中是一个特殊群体,高职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高职院校将是他们最后的训练基地。尽管不同行业都有自身特殊的职业发展规律,但在其特殊性背后还都有一定的普遍性,如都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学生就业始终是职业教育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而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职业素养决定的。为此,高职教育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不断完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一般来说,那些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往往都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仅仅具有技术素养的熟练工人则很难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例如,在2012年中小企业家峰会上,教育部高教司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中职业技术人才的发展状况做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中担任领导职务或者骨干人员都是除了具有一定的技术修养之外,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团队意识以及领导才能等。此外,人才的技术素质已经不再是企业的唯一要求。未来企业中一名合格的人才最主要的还是要看综合素质。他们应当具备一定的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和人际交往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各自专业内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而这些又是职业素养的具体体现。因此,可以说,职业素养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3.职业素养培育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已经不再是需要简单的纯技术型人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状况的好坏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的好坏。然而,目前就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普遍反映看,一些学生的职业素养状况令人担忧:在工作中,他们有的缺乏踏实苦干的精神,有的团队协作意识不足,没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且眼高手低的通病始终是阻止这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他们的心理素质不过硬,面对挫折难以有从容的心态应对,一旦自己的想法不能实现,就会草率地选择跳槽,最终造成这部分学生在社会中的流动性较大,十分不利于他们在职业道路上的持久发展。久而久之,社会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已不再是简单考核他们的职业技能,而是更加关注他们的意识、品质、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因素。无论什么岗位,什么职业,都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具备开拓创新意识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学生。不仅如此,高职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心也是决定他们在职业道路上不断开疆破土的关键因素。
在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应在两条道路上齐头并进,一是修养,二是培养。高校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使高职学生内外兼修,内即指要求学生个人应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获得增强全面素质的动力;外则是高职院校要采取恰当措施,提升学生素质培育水平。
1.高职院校加强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条件和环境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创造条件,例如课堂教学阵地的建设、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和高效应用等。
一是通过课程教学培养提升学生素质。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学生素质教育类课程应当在课程教学中给予重点设置。改变以往传统的仅仅重视纯操作技术的教育模式,在课堂中应当引入行业分析、专业历史发展脉络、职业岗位的描述等,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有更加详尽的了解和把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对学生意识层面的教育,如学习意识、竞争意识等。具体而言,可将一些成功的励志人物的成长过程直接或间接地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从别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二是在实习实训平台上完善学生的素质修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其实用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上。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实习时间,且实习实训时期也是学生离工作岗位距离最近的阶段。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尽量采取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企业对员工责任心尤其重视的原因。同时,也应当系统地为他们分析职业道德和维护企业利益对于一名职员的重要性等。在实训中,还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场景,让他们模拟处理一些企业中常见的关系到职工职业道德和竞争意识等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角色感,从而使培养更加有效。
2.高职学生主体自身的修炼。一是在日常行为中规范自己。校园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对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学生自入学开始就应当有意识地了解所学专业,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全面理解和考察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主动研究了解本专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要求,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理性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职业理想的指引下,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以便能够更加深入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总而言之,在平时的生活中,高职学生就应当注意养成时时刻刻提升、修炼自身素质的习惯。
二是在实践中磨炼自己。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有效形式。高职学生对于实践锻炼应当有更加理性和自觉的认识,积极参加锻炼。例如,暑假时间学生可以进工厂打工,在人际交往中了解工厂中工人与工人的区别,普通工人与大小领导之间职业素养的不同,找到自己的差距,在回到校园之后能够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弱势之处进一步完善。
三是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和学生自身自觉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可以很好地向社会展示大学生风采,也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学生加入社团后,在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前提下,通过参与社团建设与管理,使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方面取得重大进步。而这些能力也会作为一种隐性优势沉淀下来,成为他们在今后职业道路上保驾护航的优势。如与人沟通时的真诚、宽容、尊重等,都是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职业素养是决定高职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应当从高职院校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提升素质教育的效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