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2014-04-17 06:49:44方元务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0期
关键词:教育者态度阶段

方元务

态度是对特定目标的评价倾向,态度系统由一组相互关联的行为、行为意向、态度、信念和情绪共同构成。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提出了态度形成及变化的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本文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就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一、服从阶段

服从主要是因为外部的压力,既有来自于内心的压力,也可能有来自于外部监督的压力。让教育对象服从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没有真正改变态度和信念的前提下,直接针对其态度系统实施影响,促进对规则和要求的遵守。在服从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起适度的畏惧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说服学生改变某种不良态度,往往是将这种态度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说出来,以引起适度的畏惧感和敬畏感。结合具体案例来开展警示教育,尤其是新近发生的典型案例,由表及里进行原因剖析,揭示出案例的警示意义。在进行警示教育时,注意生动化和形象化,既有理论上的剖析,也要有细节化的表述,使案例鲜活起来。要注意警示教育的次数的适度性,过多的教育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某种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

2.赏罚分明。奖惩体现出老师或某个组织的态度,肯定什么、反对什么,通过榜样向更多的人施以规范性社会影响,以引导更多的学生至少在表面上认识到如果采纳学校的主导标准或者规范就会获得肯定。榜样的引导作用通过观察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发挥作用,即教育对象通过观察特定对象的行为及其结果,再模仿榜样的行为。奖励不局限于物质的领域,对学生的行为或态度认可也是一种重要的奖赏方法,这种认可可以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另外,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应该及时对违反者进行惩罚,通过对典型的处罚来引导更多的人为避免被学校所拒绝而努力。在对学生的惩罚方面,要注意不带偏见看待“90后”,同时也不能偏袒。

3.增强教育者的威信。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往往是从认可教育者的形象开始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领导应努力增强可信性与吸引力。尤其在服从阶段,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威信,那么就为后面的工作形成了障碍。同样的要求,由一个权威的人讲出时,服从的比率就会大幅度上升。为此,教育者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建设:首先,教育者带头,用“做出样子”代替“喊破嗓子”;其次,教育者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理论路线根底打好了,不管情况多么复杂,形势怎样变化,都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教育者还要牢牢掌握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表达能力,这样道理才能讲透彻;大学生是相对比较理性的群体,应该运用双面宣传的方法,单面宣传的方法只会引起他们的质疑。

二、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是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事而乐于与其保持一致,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在这一阶段,应偏重于情感引导,以情感人、情理结合,使大学生从情感上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建立良好的关系,发挥顺向引导的作用。情感引导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产生亲和并接受相应的理念时,我们称之为顺向引导,反之为逆向引导。必须在与受教育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校层面要切实解决教育对象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有的学校,后勤服务很差,食堂外包,接受外包的承包方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导致菜饭质量不高,价格却很高,服务跟不上,师生与食堂职工之间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关系;学生宿舍内某个硬件设备坏了,学生多次报修,但始终没有人来修。在这样的环境下,情感引导的手段就难以运用。当然,要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取悦他们,上课专讲学生爱听而没有深度的内容,考试也放得比较松,不少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但实际上是害了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那么有趣的,尤其是一些专业课。不能与学生发展庸俗的关系,有的学生放假后返校时会给老师带点土特产,部分老师认为收点没什么大碍,但是长期下去会败坏风气,也会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减弱学生的真实情感,使思想政治的效果大打折扣。

2.把爱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适当地唤起情感和理智的力量。首先,在情感教育的引导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倾听。教师要具有平等的对话意识,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沉着冷静,用心、细心、耐心,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其次,通过细节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如可以在宿舍的墙上贴上所有同学的全家福,这样既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激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内化阶段

内化是把情感认同的信念同已有的信念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教育对象才会具有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分析及吸收能力,才能主动、顺利地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观念。为此应该注重以下工作:

1.政治理论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以对大学生的态度产生持续的影响。当前不少大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时断时续,不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状态,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政治理论学习必须制度化,把学习定为一个长期的任务,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开展学习活动。在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方面,“三会一课”是一项基础性活动,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各级党组织不能正常开展,形式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严格开展“三会一课”活动,在严肃的同时增加生动性,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的实效。要注重加强基础性学习,学习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学习;注重学习党史,教育党员继承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增强党性观念;人数不多的会议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数多的会议,安排相关代表发言,并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形成研讨互动的良好氛围。

2.开展健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价值参与”的原则。部分当代大学生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价值疏离、价值构建的混乱,对既存之社会体制及其思想、观念、文化、道德、法规等持不信任的态度,对外界时而妥协、时而反叛,极力摆脱传统的束缚。为此,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活动的内涵,组织大学生在休闲时光里开展一些健康的实践活动,弘扬先进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挥行为对态度和思维的影响。利用所在地的红色文化,把学生们带到现场,通过介绍、看实物、相互之间研究和探讨,增进广大学生对党的感情,促进产生崇高感和使命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大学生在活动中也会接触到一些落后的、消极的东西,不注意引导,就会对受众的态度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态度改变的难度。因此在引导大学生的过程中,要将一定的价值理念渗透其中,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通过报告会、成果展览等形式,宣传活动成果,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对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合理的价值评判,促进积极态度的转变,进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

3.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我说服来达到态度的持久改变。主动的大脑产生更持久的态度,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知识系统中产生了一些令自己信服的观念和论据。在信息接受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引导大学生对信息进行主动的加工。“主动创造的信息能够引起心智投入,并且这一投入的产物——认知反应——是难忘的。”①而被动地阅读、接收信息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态度可能会部分或者全部地恢复到阅读、接收信息之前的状态。因此,要发挥班委会、宿舍或者是学生自发的正式或非正式群体的组织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开展活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投入,产生更持久的说服效果。

[注释]

①(美)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邓羽,肖莉,唐小艳,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64.

猜你喜欢
教育者态度阶段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态度决定一切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18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