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提问式教学法研究

2014-04-17 06:52高建红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概论教学内容思政

高建红

提问式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提问为主线,以问题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当前,思想政治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多种媒体的影响下,教学吸引力和教学效果都亟待提高,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是课堂的吸引力,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思政课教师迫切需要深入开展的工作。提问式教学法是思政课值得应用的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经过浓缩的理论精华本,需要思考、质疑、设问等思维过程来理解和内化理论体系,需要教师设计问题,以问题牵引学生、阐述精华,使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

一、教学设计要明确提问目的,问题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提问是教师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思政课提问要使问题与教学内容、目的相呼应。提问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思考已学的内容,发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新的问题或话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评估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展示。提问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的实施,引导吸引学生,检查评估学生,激励鼓励学生。

1.以提问拓展思维视野,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过程是智慧培育的过程、思维训练的过程,一个好的问题会让学生豁然开朗,或陷入深思。提问的设计在于能够开启新的思维。“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哲学思辨课程,体现的是对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是思索问题的过程、辨析观点的过程。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可以提出一个大的问题:如何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西方主流文化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阐述,放眼世界、对比古今,形成开阔的思维阵列。特别是从矛盾的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的理解。

2.以提问激发师生的对话,创造生动的课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对思政课教学有很好的启迪。要以问题来串联教学内容,调动师生谈话,进行思想的交换、情感的对流。在讲述“中国共产党是民族救亡图存的领导力量”时,可以提出三个追问性问题:为什么自1840年到1911年近半个世纪的清王朝,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运动,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为什么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后又重演帝制复辟?为什么国共合作完成北伐实现国家名义上统一后的国民党实行独裁政权?通过对问题的阐述,助产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以提问揭露深刻的理论,阐述内蕴的思想。问“对邓小平‘猫论’的理解”,这个理论实际上是说允许通过一切形式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20世纪90年代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也有人对“猫论”提出质疑,教师可分析质疑者的主要观点。在理论上“猫论”不是简单的好坏对错问题。在教学中,过于简单平常的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如果能伴以深邃的思想和通俗的哲理,学生就会折服教师的教学功底。深邃的思想和深奥的哲理总会在普通生活中出现,生动的提问能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产生新颖的东西,给人以启迪和睿智。

二、“概论”课教学中问题提出的设计策略

1.把教材浓缩的观点展开为问题提出。教材是通用的学习资料,不可能将所有问题和知识一一细化,有省略有浓缩,也有一句话带过的。有时这些浓缩的观点正是学生需要了解、细化的。教师要善于将这些浓缩部分加以提问,进行补充拓展、引导学习。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提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如果细问“剔除了哪些糟粕、吸收了哪些精华?”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针对此问题做功课,浓缩出观点进行解释。

2.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好最鲜活的教材。把学生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结合教学内容的问题,可以强化学习效果。“概论”课是源于社会生活的,是中国共产党具体革命生活的理论升华。“概论”课不是脱离生活的教条,而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来的,这样的教学更加可信,学生觉得贴近自己,参与程度就高。

3.从社会现象中设计问题。社会现象千千万万,可设计的问题成千上万,如何取舍是教学技巧和处理艺术。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关注社会问题。但社会问题有重点、难点、疑点、盲点等多种成分,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现象的网络传播迅速,信息的失真程度增高,使得思政课教学从社会现象中设计问题更加需要精心选择,配套教学内容,选得合适可以激发教学中师生激情,选得不合适就会使教学过程失去控制。如讲思想道德建设时,选择“佛山小悦悦事件”来提出问题,争议肯定是激烈的,但教师要收拢课堂会很难。选择“最美的司机、最美的教师”等事件来提出问题,才能控制课堂。这并不是避开一些社会现象,而是选择的社会现象要能在课堂上得到控制,能服务于教学目标。

4.从对立矛盾中设计问题。“概论”课教学中呈现矛盾现象或表面呈现为矛盾的现象很多,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拓展教学对话空间和范畴,使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矛盾的运动性和依存性。理论上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必定有不好的一面,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矛盾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对是错?一些观点只看到少数人暴富的负面行为,没有理解邓小平理论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全部含义。邓小平1985年10月23日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1986年3月28日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邓小平1986年8月19~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的三段话将人带动人、地区带动地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三个方面和层次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够结合问题分析邓小平的多次讲话,就能全面准确理解。

5.从反面案例中提出问题。消极问题总是存在的。采用以曲通直的教学手段可以避免说教式的讲授,从剖析反面案例出发更容易认识错误的根源,树立正确的理论观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就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同时也存在成功与失败。“概论”课本身存在很多反面案例,恰当提出问题、点明主题是教学处理的艺术性问题。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明知存在环境污染的项目而力举建设?一些针对这方面案例的提问有时更能振聋发聩,不但让学生掌握理论还能净化心灵。

6.设计问题的提出以补充知识的教学。单纯的知识补充等于增加讲授的时间。以问题的提出带出知识的补充,形成知识的树形结构。“概论”课博大精深,教材体系丰富。既不能只讲教材,也不能脱离教材。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补充一些知识和历史来丰富课堂,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讲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时,不可避免地要补充中日钓鱼岛之争、南海问题。讲和平统一台湾也要讲武力解放台湾,在讲述武力解放台湾时,要补充台湾军事力量的概况。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要补充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补充“东突势力”的由来。这些都需要教师设计问题从而引导课程的延续和伸展。

7.从师生互换角色中设计问题。有些教师喜欢学生听从安排,始终跟着教师走。但有些学生具有挑战性思维,习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对师生教学中的矛盾是不同程度存在的,有时会爆发冲突。这就需要教师互换角色设计问题。有些观点不见得教师陈述后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开始时可能是一种蔑视的笑,要让学生真信,不是件容易的事。思政课提出要让学生真懂、真信,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信的原因,只有知道为什么不信,才能达到让其真信的教学效果。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青年学生不见得真信。只有教师将中国革命历史作出一个条理性的概述、做一连串的追问:为什么洋务运动失败?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为什么袁世凯复辟帝制?从历史事实中阐述结论,才能让学生真信。这就需要教师互换师生角色,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问题,才能抓住教学的根本。

8.以激励的策略设计问题。课程教学中一类学生喜欢回答教师问题,一类学生始终不开口。对于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要设计具有难度的问题,调动他们深思。对于课堂沉默型学生,要善于将他们纳入对话渠道,通过激励性的提问调动参与的积极性。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素质课,在完成理论体系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要善于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有时要使用一些简单问题来激励学生参与,如请对照教材复述“三个代表”的内容,请不看教材原文复述“三个代表”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三个代表”内容,一个学生完成这三个问题的陈述,能感到自己的课堂表现不断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许,学习的激情和态度会有很大的变化。

三、“概论”课提问式教学法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1.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提问题教学法,一方提出问题,必定另一方回答问题。教师要仔细用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的课堂表现。许多教师都倾听不足,不能目光注视学生并听其阐述,不能面带表情进行情感交流。有些教师甚至在学生回答时开始做打分的记录。有些提问,点名回答了,做一个记号,给一个成绩,将提问变成简单的测验。教师要在提问中感受学生的思想、情绪、紧张状态,许多学生词不达意,表达不清,教师要感受学生的真实思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善于倾听才能让学生积极发言。

2.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时间。重点问题要在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问。一些机敏性问题要在上课时间较长、学生有些疲惫时发问,以便唤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有时要提出针对全班的问题,鼓励集体参与回答,有时要提出针对性问题,专门针对集中精力听课的学生或者“开小差”的学生。

3.注意灵活多样的提问。提问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丰富多变,切忌千篇一律,设计问题要有策略,提出问题也要有技巧。如接龙式提问、单点式提问、突如其来的提问、点面结合的提问。既要有面向集体的提问,也要面向个体学生的提问。

4.注重回答问题的评估。对学生的回答和阐述,教师要有简要的评估,不能一律说很好,或者没有评估就请其坐下。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可以学生先评、教师后评,即先请学生评估学生的阐述,教师再补充一两句。尤其是对阐述有错误的回答,要分析错误,改变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接受教学观点。不能说回答错误,计不及格一次,以粗暴的方式对待错误的回答。纠正错误观点,要注重以理服人,讲述要有理有据,耐心仔细。

5.提问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基础。“概论”课教材是本科和高职高专的通用教材,教授对象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设计问题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水平来备课,甚至专业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高职学生中呈现上、中、下多种教学层次,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甚至要能将学生姓名、性格一一对应。教师对学生越了解,教学的效果就越好。疏远的师生,进教室讲课,下课就离开,成为一种利益式的教学行为,对思政课来说是最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提问式教学法对于“概论”课教学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从教育学的研究角度,主要作用表现为: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突出重点,串联教学内容,检查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掌握状态,及时诊断学生学习困难,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吸引学生注意教师讲授,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迫使学生思考问题,促进思维活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整体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师的有机结合,结合课程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采用,只有更加恰当的教学方法,没有通用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概论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