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智强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中坚力量的基地,而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是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即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的有为青年。两课教育正是在这种社会发展需要中应运而生的。最初,两课教育主要注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的教授,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两课教学又不断融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些新的内容。但由于当今年青一代关注视野已发生很大变化,相较于影视娱乐,他们对政治显得并不那么热衷,这体现在教学上即学生对两课课堂的消极态度。在此情况下,对高校两课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是推进两课教学的必要手段。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主要构成部分,两课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消除教学过程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促进基本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使两课教育走出困境。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高校中的两课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发现高校两课教育的矛盾关系是教育改革的前提。两课教育的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两课教育中体现的价值观与社会个别不良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两课教育所体现的价值观是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能够转化为积极工作、努力的观念。但当代大学生所接触的媒体渠道是多方面的,除了广播、电视之外,还有网络等。这些媒体虽然在整体上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是积极的,但类似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消极的思想也屡见不鲜,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因而他们可能会不认同两课教学中的一些观念,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2.两课教育的理论要求与学生自我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当今两课教育机制尚不健全,还是主要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由于大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对自我独立性的要求很强烈,这种说教授课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从两课教学的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两课教育不感兴趣,缺席率也普遍较高,由于学习评价结果也是由考试决定,因此,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考前突击方式应付考试。学生自主学习源于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两课教学主要从理论和宏观上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素养,其作用是隐性的,相较于专业课似乎缺乏实用性,因而吸引力也不大。
3.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矛盾是两课教育的主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能在课外实践中证明两课教学的意义,那么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当今高校两课教学还只停留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课外指导。一些大学教师由于出于私利,在学生成绩的品评上有失公允,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其做法与两课中讲授的思想价值观念格格不入,这造成了学生对其不信任。此外,学生认知观的不成熟也是造成两课教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具有矛盾性,因此,课堂教学在经受课外实践检验时就会有出现偏差的现象,例如,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服人”的思想在许多时候就行不通,学生也会因此否定这个理论。但事物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一时的挫折并不能影响事物的前进方向。大学生由于年龄和自身经历的限制,就很可能产生偏颇的思想。
4.教学手段及模式的单一性与学生思维多样性之间的矛盾。随着对教育技术的重视,高校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模式也开始多样化,多媒体教学、影音教学等已经渗入许多教学课堂当中,而这些新兴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也备受学生青睐。反观两课教学课堂,由于注重理论的讲述,这些新的教育技术很少能够应用到课堂上来,传统的板书、口耳相传已适应不了学生思维多样性的要求,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他们的创新性要求。
改革是促进两课教育发展、基本矛盾转化的重要途径,在改革中,同样要坚持矛盾观,对改革中的问题进行辩证分析,从而把握好两课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既要坚持传统的理论教学,又要不断拓展新知识内容和教育技术。传统的理论教学与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拓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两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保持理论教学的高度和深度,又要不断开拓新的内容,从而不断丰富两课教学的内涵,在教育技术上,也要适当借鉴其他学科取得的成果,全面提升教学课堂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也要在发展中创新,如政治理论基础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而与当今政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两课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当然,新旧知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课堂教学的课时是一定的,在加入了新知识的同时,必然要削减部分旧知识,但新知识又是建立在原有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度”,在提炼旧有理论知识的精华之上,补充热点时政及相关论断,并在例证和实际演练中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思想素养。
2.两课教育改革要循序渐进地展开,注意主次矛盾的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两课教育的改革过程中要抓主要矛盾,深入探索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丰富教学内涵,但同时绝不能忽视教育技术、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这些次要矛盾,跳过这些问题,两课改革必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成果。在两课教育改革中,要从教育教学理念上抓起,循序渐进地进行,彻底推翻原有教学理念或是对传统过于坚持都不符合科学的要求,只有在原有教学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验证,才能找出最佳的教学方式。此外,在改革中还要统筹兼顾,恰当解决学生对新教育技术的不适应性、对新知识的排斥等消极因素。
3.在制定统一改革制度时,又要结合各校的实际特点及学生思想状态进行特殊性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且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则是建立在普遍性基础之上的,离不开普遍性。因此,我们在改革的进程中要遵循从普遍到特殊,再由特殊到普遍的认知观。教育改革是国家和时代针对当今教育现状对教育界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国家制定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但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要保证所有的教学设施、教师的配备在所有高校中均衡分配,显然是不现实的。另外,由于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自身的发展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两课教育在文科类院校较为容易取得成效,而由于文理学科在知识结构及逻辑思维上的不同,两课教育在理科院校的成效必然逊于文科院校。这就要求在两课教育的改革中重视文理科之间的差别和联系,要求两课教育工作者在深入了解文理科学生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教育改革工作措施,具体到每个课堂都要进行有所针对性。高校中常有一个两课教师教授跨文理几个班的现象,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做一份课件,要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在改革中要坚持评价机制与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及社会实践的结合,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评价方式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方面,决定着教学成果的优劣,是改革中应当考虑的重点因素。两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社会观,因此在成绩考核和教学品评中,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就应该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现今的高校两课教育主要还是依赖期末考试来确定成绩,一般高校的平时成绩可以占20%到30%,但大多也是以考试或作业的形式打分,这种考查形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因此,在两课教育改革进程中,要对评价方式做出调整,将学生的课外思想表现和理论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必要时还可以介入同学互评机制,或是针对时代热点话题展开讨论,以此来确定平时成绩。此外,在加强学生两课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同时,也应注意教师的奖评制度调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人,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在教学活动中占据支配地位,调动教师的变革积极性是有效开展两课改革的前提条件。在过去的教学经验积累下,两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都已经固化,只有对其进行思想培训,使其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改革决心和改革能力。
矛盾观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内容,是我们正确认识高校两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也是进行高校两课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首先,矛盾观为两课改革指明了方向。矛盾理论中的主次矛盾、主次方面、普遍性和特殊性等原理指出了两课改革的方向,即在国家的改革宏观指导下,根据各校个性进行具体调整,在改革中要以抓教育教学理念这个主要矛盾为主,但同时又不可忽视教育技术、学生身心发展等次要矛盾的作用。其次,矛盾观为两课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改革方式。矛盾理论在提出原理的基础上也为我们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如统筹兼顾、两点论、重点论等都对两课改革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矛盾理论作为两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改革中的应用也体现了两课教育的实践性。矛盾理论是两课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核心内容,体现了辩证法的精髓,将其应用于两课改革中,指导改革的进程,正是它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两课教育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后继者有着重要意义。矛盾观指导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与旧的对立中把握二者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关系,在统一中把握新知识取代旧知识的对立关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调整矛盾的发展方向,从而使改革向着正确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