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录梅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以及接受教育和学习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育领域内兴起的信息革命也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革新到评价体系的构建、师生交往方式的变革等,教学中的各个因素无不成为当今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然而,在教学中,无论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还是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变革,最终都要靠师生教学交互活动来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如何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
1.教学交互的含义。交互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后来被引入教育领域。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交互又被称为互动。根据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互相,“动”是改变,互动即为参与活动的对象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但是由于交互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赋予的动态含义,所以国内“教学交互”多用在基于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学习中。目前教学交互还没有受大家一致认可的定义。美国学者梅瑞尔(Merrill)从交互过程的特性角度指出交互是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进行的实时的、动态的、相互给予的相关信息的提取过程。美国学者穆尔(Moore)从交互行为的社会性意义出发,认为交互就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目的是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或人际关系的构建。加拿大学者盖里森(Garrison)从交互的行为目的出发,认为交互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解释或挑战观点而进行的持续的双向通信。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从对象的相互关系出发来阐述交互的本质:教学交互是参与活动的对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共享,甚至是相互构建,包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还包括学生与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交流。西北师范大学杨改学教授认为教学交互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人与人、人与机器等相互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这些界定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对交互本质的认识基本相同,都认为学生在教学交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交互其实是一种双向通信、交流过程,他们的区别在于描述的角度不同。
2.教学交互的特征。(1)技术性。信息化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传统教学信息传递的单一方式,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相互传递信息,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同时,教学媒体本身也具有交互作用,当师生利用教学媒体工作或学习,信息就会在人机之间形成交互。(2)主体性。信息化课堂中,教师已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他们和学生共同拥有资源,共同构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的平等关系,在交互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3)开放性。信息化课堂中,教学交互不仅仅局限于固定的封闭的班级内,而且还会从课堂内扩展到了课堂外。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与身边的人进行交互,还可以与不在身边的人进行交互。(4)多样性。学习心理研究成果表明,信息表征形式的多样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信息化课堂中,教学信息不仅仅包括语言符号,还包括了图形、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它们共同对学生产生视听觉等多重感官的刺激。
1.创设硬环境。戴尔克(Dahlke)曾指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一旦构建起来,则在此之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便已部分地被决定了。
教学交互的硬环境包括桌椅摆放。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室座位编排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交往的频次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甚至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学者们对桌椅摆放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早有研究,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aller)是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研究的先驱,他认为课堂空间构成对教室人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即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通常会选择前排,喜欢捣乱的学生往往坐在后排,而胆怯者则贴墙而坐。赫特(Hurt)曾就三种“空间位置”,即秧田型空间构成、马蹄型空间构成、分组型空间构成,对师生交往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空间构成对学生参与教学交互的情况不一样。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几乎都是秧田型,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是封闭性的,学生与学生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体现了“教师中心”的思想,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空间构成既不利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更给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传递这样一种心理暗示:教师与学生没有平等的地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此外,根据物理学中场的概念也可以推断,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也不平等。当前一些国家正在试图改变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采用马蹄型、圆桌型、组块型、伞状型等有利于师生交互的座位编排方式。这些编排方式既可以增加师生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目光接触频率,增强民主气氛,又可以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交互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交互的硬环境还包括班级人数。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授课制一直是世界各国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也愈来愈突出地表现出来。在班级授课条件下,班级人数太多或人数太少都不利于教学交互的进行。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六七十人的班级比比皆是,班级人数过多会造成单位时间内教师与学生交互的频率减少,教师很难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需要,给予每个学生交互的机会。长此以往,班级中一部分学生就会由于受到教师的关注而产生学习的动力,而另一部分学生就会因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从而导致学生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当然,班级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形成,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既需要对问题展开讨论等小组活动,又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深入交往,班级人数太少就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往,以为今后融入社会做准备。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大班化教学难以应对这样的改革浪潮,其自身在很多方面都不能满足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比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等。因此,保持适当的班级规模对师生教学交互是必需的。现在小班化教学已经开始在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实行,而且这种趋势会不断扩展,从世界各国的教学实践来看,小班化教学一般要求班级人数不超过25人,在小组活动中班级人数可以分成5~6组,每组4人或5人。小班化教学既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关注所有学生,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又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软环境的创设。软环境是指支持师生教学交互活动顺利进行的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规范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意识发生的,即通过暗示、感召、认同、移情、模仿、熏陶等形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育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教学交互的软环境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转变观念,加深对教学交互的理解。要实现师生之间的积极有效交互,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首先,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教育必须关注生命的意义,重视生命的价值,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和有意义的人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有生命意识的人,是有自己的愿望、对任何事情有自己的见解的人,是需要理解、需要尊重、更需要引导的人;此外,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装填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他们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其次,要树立全新的教师观。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组织者转变,即教师的职能是由“教”向“导”转变。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可能是一个全知全能者,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源泉,教师有时甚至还要向学生学习。再次,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媒体观。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课堂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但是,如果教师过多注重教学手段的花哨与新颖,忽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则会使其喧宾夺主,偏离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媒体看作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通讯工具,是促进学生思维和与学生进行积极交互的工具。最后,教师要树立全新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只有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合理评价每位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交互,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第二,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正常教学秩序和良好学习环境构建的保证,也是师生有效交互的前提。如果教师没有从灵魂深处尊重学生,学生对教师则会敬而远之,当然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交互。德国的胡塞尔(Husserl)认为,花言巧语可以使我口服,但不一定让我心服;他人的命令可以改变我的行动,但不一定能改变我的思想。只有平等民主地相互交往,才能让我心悦诚服。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必然具有这样的特点。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自己定位于与学生有平等地位的学习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将学生看作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情感、需求、思想和愿望,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虚心倾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乐于接受学生言之有理的意见,敢于怀疑自己的观点,从而在与学生的平等交互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激发和融合,达到知识与精神的共构同生。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教书要育人,育人要育心,没有真诚的爱,就没有真诚的教育。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青睐,学生才会跟教师说知心话,也才能充分地了解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脉络,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转化学生的目的。因此,热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和条件,但教师的爱要体现出对学生的高度负责,既不能偏爱,又不能溺爱,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爱相济。
第三,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交互情境是指师生交互进行时的具体环境。正是交互情境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关联起来,把学生的理智与情感结合起来。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情境是进行有效教学交互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但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担心、忧虑、紧张的情绪,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如果学生不能融洽地甚至不敢和教师自由、轻松地交往,任何方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成了师生之间展开积极有效交互的润滑剂。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要尊重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感受到做人的尊严,享受到被人尊重的快乐。学生在这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必然会消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向学生表达积极的情感。情感交互是师生交互的实质,它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学记》言:“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情感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温柔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会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来实现,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教师的赏识,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与满足。可见,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无疑会为师生的有效交互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教师要善于控制自身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应始终以饱满热情的姿态面对学生,要善于调节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气氛,使之朝着积极、热烈而又富于生机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