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数学教学需求调研分析及改革对策

2014-04-17 06:50万青松陈晓江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1期
关键词:财经类数学课程模块

万青松 陈晓江

为了使高职院校数学课的教学更好地与财经大类专业相结合,我们选取各高职院校广泛开设的财经大类各专业作为研究样本,对相应的高职数学课教学需求情况开展调研工作并进行科学分析,然后结合我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相关专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探讨了改革对策。

一、财经类专业的数学教学需求调研及分析结论

(一)教学需求调研

为细致地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含专业技能项目)数学关联和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了解财经大类中主要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和相关程度,掌握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挖掘出对数学的隐性需求,我们分别设计开展了以下三个内容的调研工作:

1.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情调研。为掌握现阶段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认识程度和学习状况,我们设计了包含十个问题的学情问卷调查,调查时间选定在2010年和2011年的两个5月份。之所以考虑这个时间,是因为所有在校学生都已差不多学习过近一年的高职数学课程。选取普通教学班的财经大类专业的共450名大一、大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

2.财经类专业与数学课程相关程度调研。为弄清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专业学习领域与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为数学的课程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设计了包括数学与每一核心专业课程章节相关性、数学与所有核心专业课程相关性、财经类学生专业课程成绩与数学成绩相关性的三种调查问卷。选择在2010年5月份,向财经类专业老师和三年级学生共计5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0份,另从教务处调取参加调查的三年级学生成绩汇总表进行数据处理。

3.财经类专业对数学的内容需求调研。为深入地了解财经类专业到底需要哪些数学内容与程度,这些内容对应哪些学习领域或情境或教学项目,进一步挖掘和梳理涉及数学的专业问题的线索和素材,我们前后耗时近半年,对近30位财经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课程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反复的问卷调研,回收有效信息的问卷25份;采集了大量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现行教材和项目指导书,进行细致对比研究。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研工作回收信息中的数据进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得出以下主要结果:

1.学情调研的分析结果。关于财经类专业开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超过75.8%的学生选择必须开设,只有不足4.9%的学生选择不需要开设,说明数学课程的开设存在相当大的现实需求。在现行数学课程内容的充分性方面,近70%的学生认为适中,同时也有超过20%的学生认为不太够,说明初步改革在内容取舍上取得一定效果,应根据专业和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地适当增删一些内容加以改善。在现行数学课程课时的充分性方面,超过66%的学生认为适中,说明通过多年改革的实践,数学课时已不是主要问题。但注意到有超过30%的学生认为不太够,又表明课时不足依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可能需要另辟蹊径如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利用好课外教学手段等加以解决。

2.相关程度调研的分析结果。通过对课程成绩间相关程度的仔细计算,我们意外地发现数学课程成绩和财经类的专业课程成绩相关程度并不太高。这个现象直接说明了高职数学课程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影响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高职数学的教学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具有显性的支持作用。对于数学老师来说,也许这个结果令人沮丧。如果反思一下,可能存在两种原因:一是数学对财经类专业课程学习可能更多的是隐性支持作用;二是财经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可能还需要做出较大的调整,用以加强数学与专业的结合程度,突出数学的工具性和技术性。

3.内容需求调研的分析结果。根据回收的有效信息,发现依据专业需求,数学广泛地应用于财经类各专业领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我们逐一确定出其中各数学知识点的认知要求及所有可能的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组成要素,根据有关数学手册和一些教材精选经典数学,引进现代数学,排列出所有满足财经类专业教育的数学知识模块和知识点(主要考虑所有必要但非枝节的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理论等),得出详细的要素构件表,表中共涉及12个知识模块的145个知识点。

二、财经类专业的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次调研表明,当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职数学是一门集服务功能与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不仅要包括相关的概念、定理和公式,而且应该包括具有财经类专业背景知识的应用题。当前高职财经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毋庸置疑的是,枯燥、抽象的定理、公式和繁杂的计算过多,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用这种教材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得到的收获无非是数学学习的成绩,无法真正形成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财经类专业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方式仍显僵化

当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仍然囿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是我国几千年“师道尊严说”衍生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素质”要求的持续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变。但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生龙活虎,学生呆坐台下听得不知所云”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学生反映,上课遇到困难没有机会也不敢打断老师的讲课,课余时间也很难及时向老师请教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之所以质量不佳并很难提高,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无关系的。

(三)教学课时略显不足

由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与生产实践结合最紧密的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这当然是必要和正确的。然而在专业课及实训上投入大量课时和精力的同时,如何确保数学教学的必要的时间,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由于数学的教学对财经类专业的学习不具有显性的支持作用,一些学校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于是大幅压缩数学课时和教学内容。这无疑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数学素质的形成,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四)考核方式太过简单

由于高职数学的知识体系尚未摆脱严重枯燥、抽象的定理、公式和繁杂的计算,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数学教学考核的通常方法只能是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也只限于脱离实际的基础知识。毫无疑问,这样的考核只能促使学生死记硬背,基本上无法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形成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只要在考试的前一段时间进行突击后就能奔赴考场参加考试,完全失去了考核的应有作用。

三、财经类专业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财经类专业数学课程素质教育和专业服务的两个功能,我们认为,在重新认识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定位的基础上,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一)重新认识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数学改革的成败。从目前情况看,这个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是在“学术化”和“功利化”的夹击下前行的。十几年前,数学课程改革摆脱了“学术”情结的束缚,知识体系呈现方式上突破了学科意义上的逻辑性、完备性和系统性。而今天,另一种缘于功利数学观的偏向应运而生,一些高职院校将数学课程教学视为学生谋职的手段,对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够。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培养的财经类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相应的数学文化素养,这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数学课程是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和发展性三个特性。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按照高职财经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重建具有“素质教育”和“专业服务”两种功能的“职业性数学”特征的数学课程。具体来说就是:为学生学习财经类各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支撑,为数学进一步应用于经济领域工作和未来生活提供足够数学技术;为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数学文化。

因此,财经类专业数学课程定位可描述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财经类专业相结合的数学技术和数学文化,形成一定的利用数学解决社会经济领域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学会利用数学方法思考和理解现实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应该有助于高职财经类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系统科学的“结构功能相关律”理论表明,功能依赖于结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系统才能具有良好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我们认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数学知识的一个系统,基本相同的数学内容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不同编排和凸显构造成功能各异的数学课程。例如,对学科型大学来说,数学课程具有“学术性数学”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其知识体系凸显学科意义上的逻辑性、完备性和系统性,并形成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是为培养学科型人才而设置的。而对高职院校而言,数学课程应该具有“职业性数学”的基本特征,是培养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知识体系必须具有财经类专业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综合性。

由此可见,结构和功能必须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数学内容编排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数学内容的选取应加强与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结合度,知识体系的设置应该动态地跟踪财经类专业提升发展能力的要求,以应用为主线,将数学知识点进行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设计,且具备一定弹性。具体来讲,就是将课程内容可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等三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是财经类各专业必需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元微积分和基础数学实验等;专业需求模块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和专题数学实验等;素质拓展模块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适当加以选择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等。

(三)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根据新的学情进行改革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萎缩、高考录取比例的提高和生源构成的多样化,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有所降低,新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凸显出来。因此,传统僵化的“大一统”教学形式必须打破,根据生源现状实施“大班教学”和“小组研究”有机结合的教学形式。这就需要将数学课程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需求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以大班为单位,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学;扩展模块与研究模块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长进入相应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

按照这个思路,应该设计“教、学、赛、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模块化、学习形式多样化、竞赛模式课程化、应用实践专业化的教学理念。在所有模块内容的教学实施中,基于学生学用数学的教学设计,认真分析该阶段的学生学习动机和需求,通过问题导入、历史发生、案例分析、启发互动、自主训练等环节,促使学生“乐学、好学”。同时针对每个学习单元,乃至每一次课,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教学设计,使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学有收获”。

(四)课程资源建设应该着眼于拓宽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90后”的在校学生是在信息化时代成长的新生代,而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应用又为丰富数学教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在保持传统教学优势的同时,要设计开发出针对性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自主学习的各类教学资源。其中包括教学建议、单元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自测系统、习题库、数学应用实践库、数学思想方法库、数学文化素材库、图形动画库等系列化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要突出体现直观解释数学,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反映数学解决经济领域问题等特点。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建立院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涵盖了课程资源的基本内容。我们应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对这些资源进行提炼和选用,作为本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为财经类专业学生学好数学提供广阔的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财经类专业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还要“坚持综合考查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课程考核的综合性和过程性。综合考查包括两个方面:水平测试与专项测试。水平测试重点对基础模块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在纸质试卷上进行。专项测试就是对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等能力的评判。过程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学能力、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等活动表现的判定。只有“坚持综合考查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才能落在实处。

猜你喜欢
财经类数学课程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
财经类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