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洪胜 贾晓龙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颁布,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新的转型提升时期,“校企一体化办学”将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随着实践的深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遇到了许多实质性的困难,特别是如何建立具体可行的机制来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从根本上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达到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目的成为普遍关注和重点思考的问题。
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呈现两种态势,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深层次双向合作,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是一种多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合作关系。相对来说,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合作,往往表现是一种简单的劳务合作关系,校企双方由于各种原因对合作总是浅尝辄止,是一种被动的合作。因此,研究深层次的“互动式”校企合作来优化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1.国际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模式是最早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在企业和院校同步进行,同时又以企业为主,特别强调企业实践和在院校理论教学的密切结合。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其培养的学生具有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培训生双重身份。(2)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即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其教育模式核心为行业在教育中发挥突出作用。在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建设等。这种模式的特点重在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往往由企业主导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如安排院校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经营,将学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也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在小学期的空余时间。合作教育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分为工读轮换、半工半读、劳动实习、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四种基本模式。
2.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1)浅层次的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此类合作模式主要指高等旅游院校专业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并充分利用旅游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旅游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合作协议,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并落实学生就业工作。在这种模式中,旅游企业与院校间的合作关系仅限于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实习实践岗位。(2)中层次的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高等旅游院校为旅游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由校企双方知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旅游企业的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在这种模式中,旅游企业与旅游高等学校间的合作关系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与就业两个主要层面,属于中层深度合作。(3)深层次的全方位合作模式。校企双方相互渗透,高等旅游院校针对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研究各类横向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整体效益。旅游企业也主动向高等旅游院校投资,建立各种类型校企合作实体,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这种模式中,旅游企业与旅游高等学校间的合作关系不仅局限在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更关注校企双方的自身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属于深层次合作。
1.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不够。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更需要通过真实的实践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可现实是校企联系合作不紧密,缺乏长期协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往根据教学计划把学生简单地推向市场,而不注重市场的反映;旅游企业也是消极被动地接收实习学生,对其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甚少,个别企业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只是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
2.“双师型”教师缺乏。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双师型”教师特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由于高教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专业教师“临危受命”,虽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储备,可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
3.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往往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目前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实习安排不够合理,一般在第五学期甚至第六学期才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可由于旅游企业淡旺季明显,这种实习安排不能够产生削峰填谷的效应,结果是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
4.合作机制不健全。从整体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尚未建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和权利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也没有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或指导手册。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校企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相应的保障,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企互动办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等,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改革任务。旅游企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力资源的充足,实际上,校企互动办学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而基于校企互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则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理论知识,具备行业所需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事旅游行业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认知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备行业所需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强化校企联合教学,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将行业内容不断渗透课堂教学中。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开放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从以前的单项技能培养转变为现在的综合能力培养。
3.机动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现有的3学年6学期制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大、小学期混合制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适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
4.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积极倡导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互补性。对于通识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采取集中统考为主,辅助以作业、论文,注重考核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专业课程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采取撰写调查报告、设计、策划方案、专题研究报告或口试答辩等形式。对于实习和实操技能,采取校企联合考核,并以企业考核为主的模式。
1.课程体系设计。(1)压缩部分模块,合并同类课程。压缩基础课程模块比例,将涉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容贯穿到专业课学习中来,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中融入相关内容。同时,合并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将相似或相近的课程内容由多位专业教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完成。(2)增加专业实践和实习模块。除了传统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定岗实习之外,还应根据旅游行业的需求增加工读轮换、劳动实习、综合实习实践等各种新兴的实习方式。(3)设立校企互动模块,开设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是校企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开发出的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此类课程应该是高等旅游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4)保留专业实操课程教学。保留茶艺、调酒、摆台、铺床、导游、计调、外联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并放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5)加大旅游英语教学,保持三年不间断。创新英语教学,在大一开设基础英语培养阅读能力,在大二和大三开设行业英语和职业英语,重点训练英语听力和口语。
2.构建校企互动实践教学平台。(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主要包括导游模拟实训平台、酒店综合实训平台及旅行社实训平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基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行业基本技能。(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高星级酒店和大型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找到满足双方利益的切合点,双方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建立灵活的“三学期”制模式。灵活把握学期制模式,除了传统的大小学期外,还可采用实行“三学期制”模式,即两长一短三个学期,不仅可以满足高等旅游院校实习实训要求,还可以满足旅游企业用人需求。
4.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与企业共同制定高校教师实践教学培养规划,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适时聘请有较高水平的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客座教授和实习单位的经理作为实践课兼职教师,形成社会师资群。
校企联合办学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不断探索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在分析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基于校企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旅游专业学生的“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