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改革创新

2014-04-17 06:49:44林小星
教育与职业 2014年30期
关键词:技能型职业高职

林小星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定的内涵和显著的特征。“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①尊重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是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包含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全过程。”②尽管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多种多样,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七个基本要素。

1.人才培养方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方向是人才培养的方位指向,即为谁培养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按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培养服务于当地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方向。

2.人才培养目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即学校对培养对象(人才)所要达到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预期结果。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总目标为基本依据,再根据专业的设置情况,明确各个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3.人才培养内容:项目化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内容即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的总和,主要以课程的形式体现”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中的课程,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合作开发的,突出职业素质和技能,强化职业能力和团队胜任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项目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式的框架结构以及全程项目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内容的基本特色。

4.人才培养过程:工学结合贯穿始终。人才培养过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使培养内容得到贯彻落实的教学活动过程,它是人才培养模式付诸实施的关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使培养内容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付诸实现的过程。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始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特征。

5.人才培养途径: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人才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的道路,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完成培养任务、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通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被公认为职业教育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最有效方式。”④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构建职场化的教学环境,在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下,使教学环境尽可能地接近职业环境,从而完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

6.人才培养制度:弹性化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制度是“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⑤,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修业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三大类。高职教育应建立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事业发展为导向(即市场导向),以弹性学制为主体,以工学结合为载体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尤其要按照“制度程序伦理”的要求,加强制度程序化(包括制度制定、执行和评价)的管理,使弹性化的制度体系更符合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

7.人才培养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绩效等进行测量、考核、评定和判断,以检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的教学方式。高职教育应构建一种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实施人才培养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除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必须参与评价外,还需要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相关机构的共同参与,以保证人才培养评价的综合性、客观性、公正性、适用性。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包括评价内容及评价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两方面,其中,评价内容多元化又有综合性评价和多维度评价两部分。“综合性评价,就是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互结合。”⑥要改变单纯的结果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进展的评价,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多维度评价,就是将学业成绩、证照考试、技能竞赛成绩相结合”⑦,改变以卷面考试或技能考核为单一标准的方式,重视综合素质修炼以及个人特长和优势的发展。评价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即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考试、考核以外,还包括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相关机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毕业生信息反馈、信誉度评价报告等。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评价指标的多样性、综合性。评价指标是人才培养评价的基本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特征,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多元指标体系,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来全方位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具备一般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条件性、操作性、开放性、结构性等特征以外,还具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专业设置的行业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行业(产业)办学,为职业(行业)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其专业设置必然是以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高职教育通过专业的设置、调整和改造,在适应行业需求、服务行业建设的同时,还要起到引领行业发展和创新的作用,从而使高职教育随着行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

2.培养目标的应用性。它是由高职教育本身的“应用性”属性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以“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重视培养应用能力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如“双师型”教师队伍、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

3.教育主体的多元性。由于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就需要多个主体参与人才培养。可以由高职院校牵头,吸收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用人单位相关人员、毕业生和在籍学生代表以及学生家长等有关人士的共同参与,组建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如校企合作委员会、职业教育集团、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学质量督导评估委员会以及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委员会等。

4.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这是由高职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决定的。高职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双师型”教师、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条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手段,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途径的多样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是“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所处行业的性质、所开设专业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办学条件,选择最佳的培养途径,构建最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⑧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第二次社会转型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秩序的新变革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任务。高职教育要更好地完成“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就必须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切入点,也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只有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上实现八个对接,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专业与产业对接。按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做到“专业跟着产业走”;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处在第二次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必须“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的改革……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在继续紧跟区域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密切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⑩,尤其要注重服务于现代农业和服务业等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做到“标准跟着市场走”,把人才培养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紧密联系起来。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引入“市场营销理念”,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和预测,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总前提下,根据“市场细分化”原理,将行业(职业)的具体情况与自己的办学条件有机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确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按照“项目式的课程体系”要求,确定人才培养内容,做到“课程跟着行业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源于其所面向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11]“高职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职业知识、技能、素质完全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中”[12],以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按照工学结合贯穿始终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过程,做到“教学跟着生产走”。通过实境再现,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很好地融合起来,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13],以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5.学校教育与顶岗实训对接。按照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的要求,选择人才培养途径,做到“方案跟着企业走”。顶岗实训是训练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最佳途径,只有实现学校教育与顶岗实训的无缝对接,才能培养出真正“适销对路”的职业人。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操相结合、仿真演练与顶岗实训相结合。

6.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按照弹性化的制度体系要求,设计人才培养制度,做到“学业跟着就业走”,这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要做到实训设施与生产设备、实训场景与生产环境相统一,将产业技术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结合起来,[14]让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提前上岗、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中掌握岗位技能、了解行业背景、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15]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

7.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按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要求,进行人才培养评价,做到“资格跟着职业走”,关键是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16],强化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8.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做到“学习跟着发展走”。我国在第二次社会转型时期要“告别过去以GDP为导向的‘增长主义’发展阶段,转入更注重社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阶段”[17]。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终身学习,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促进终身学习的教育。要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也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18],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注释]

①毛才盛,吕慈仙.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3.

②成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判断、困境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2(2):89.

③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0.

④施丽红,朱德全.和谐共生: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体制与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2(1):68.

⑤杨宗仁.论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嬗变[J].江苏高教,2012(1):95.

⑥⑦徐云松.试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02,102.

⑧王晓玲,范魁元.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12(5):10.

⑨[17]陈先哲.我国社会第二次转型与高等教育秩序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6,6.

⑩[18]王炎斌.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2(3):扉页,扉页.

[11]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教探索,2012(2):109.

[12]桂芳玲,黄鑫.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4):75.

[13]欧汉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52.

[14][15]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2012(4):100,100.

[16]蔡晓蓉,孔元发.推行“双证书”制度全面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成人教育,2012(1):86.

猜你喜欢
技能型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中国水利(2015年5期)2015-02-28 15:12:36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