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9)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初步研究
郭 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319)
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着创业基地论和第二课堂论的单一、片面理解,形成了游离于高校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历史与内涵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创业性专业教育的概念,并探讨了创新创业性专业教育的实施形式与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教育管理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井喷式迸发,催促人类社会生活迅速改变,地域文化、国民文化、民族文化正冲破疆界的藩篱,迎接全人类共同文化的洗礼。在新世纪曙光已露出东方地平线的刹那,人们对教育的渴望,对地球村文化的呼唤,便开始从四面八方飘进高等知识的殿堂,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宏图已摆上各个国家领导人的案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形成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定义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并从资金、管理、合作等层面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是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自此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学术教育,发展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其发展过程和模式已非传统经济学所能解释,西方经济学家经过对近半个世纪的劳动力、资本运行等经济要素的研究,提出了技术和教育对现代经济增长的作用,即技术进步指数,并指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知识。1996年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预告了知识经济的到来,因此,人们纷纷将渴盼的目光投向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的新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预借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人们对高校给予厚望。
一笔笔教育投资蜂拥而至,一栋栋崭新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一批批民办学校、实验校等多种教育形式热变大江南北,高校扩招、大众教育、终身学习,人们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对教育如此热衷,高等教育自然也无法再如以往那样独上高楼、曲高和寡,科学与经济、大学与产业、教学与生产在中华大地上从未走过如此之近,一方给予期望,一方不负众望,高等教育的进步助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新世纪中国经济腾飞的险峰峻岩上高等教育的身影不够高大,人们期许的经济发展主引擎似乎马力不足,高等教育怎么了?高等学校应该怎么办?高教改革何处去?质疑、困惑,或许夹杂一些谩骂,充斥着高等教育者的耳鼓。有识之士也纷纷谏言献策,向西看者有之、向古溯源者有之,东西结合者有之,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不啻为一声惊雷,为高等教育发展,乃至教育体系的深层改革开出一剂良方。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化浪潮,知识经济的大发展也把创新教育推到了风口浪尖。20世纪80年代,以辍学办企业的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科技精英创造了高新技术企业,吹响了创业精神的号角。硅谷,这个高科技的代名词,这个创业者的天堂演绎了多少靠创新、靠头脑而一夜暴富的奇迹,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而创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一年内开办了100多家新公司,创造了20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人们在放目惊愕之余,不禁都拷问起本国的高等教育,不禁开始揣摩成功者的成功之道。日本高呼“科技创新立国”,德国誓要将高校建成“创业者的熔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指出,在“学位等于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人们希望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于是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开始如春风般吹进每所高等学校。
创新创业教育是上个世纪开始的创新教育新的发展阶段,是创新教育理念的全面化,是延伸性的创新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如何获得和提高自我生存能力,以满足于人类文明进步对劳动者的基本需求。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育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全球观和开创性技能的社会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开办自己的企业,成为企业的老板”,而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文化的升华,即使是在创业教育兴起的初期,也是被解释为“一个人开始经营一个小企业的过程”,重在对经营过程的体会、理解和全局观的培养,并非真的一个人开办一个小企业。
从特曼教授拿500美元开办的惠普公司开始,斯坦福大学的师生纷纷踏上了创业的道路,由此形成了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雏形,进而发展为产学研合作,成立行行种种的大学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等等模式。斯坦福教育的精髓是:鼓励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历练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敬业态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不应拘于一种模式,更不可能形成一种定式,应该具有各种鲜活的形式,保障人的个性张扬、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可见,创新教育要创新的不仅是教育行为,更应深入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教育文化。
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是个崭新的课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是什么?在没有准确答案的情况下,各高校或摸着石头过河,或亦步亦趋的跟风推进。有的从狭义上理解创业教育为“创办新的企业”,纷纷创办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创业场所,从政策、资金、场地等各方面给予扶持;有的从广义上理解创业教育为“开创新的事业“,为学生开设了创业技能、创业大赛、创业风险投资家论坛等创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但前者的创业教育的受众面很窄,大部分学生只是创业教育的观众,在目前高校创业实体支持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缺少一套完善的资助体系;后者的受众面虽宽,但只局限于纸上谈兵,黑板上创业,既缺少实训教学体系、全方位创业能力的实践,也很难换取学生的积极参。
创业教育的激情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这两种被广泛传播的做法,是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深入理解,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原因在于将创业教育作为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只为传统的教育方式平添了些修饰的色彩,或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而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隐性知识的传播,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其核心是岗位乐业、岗位立业、岗位创业,创办新企业、开拓新岗位只是其外在形式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专业教育理念的革新,专业教育文化价值观的重塑,是专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可以暂称为双创性专业教育。双创性专业教育将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造能力为核心,并塑造受教育者创业者的宏观意识、卓越的敬业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教育指向,以探索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以致用的实践培训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体化、更明确性、更具有操作性。
双创性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在创造性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个人的潜能,开拓性的学习,培养在社会中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及推动社会进步而工作的综合素质。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仍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内容,改变的只是教育的理念、传授的方法、教育的形式和受众面。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来体现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性,而这种方式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扼杀了学生受教育的公正性。在这里暂且不论及高等教育之前的中小学教育,甚至启蒙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深刻影响,单纯谈及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走入高等教育学府的大门便被分配到不同的专业,进行班级制管理,在入口处便被贴上出口时的标示,然后便开始了工厂化的教育模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落后于实践的教学内容,批量生产的模板样毕业生。所以,很多毕业生感叹“大学无用论”,自认为什么都没学着,什么都不会做,困惑于自己到底在社会上能做什么?走向职场后如醍醐灌顶,对职业的技能和知识开始如饥似渴的恶狼般鲸吞,产生课上不学课下学,校内不学校外学的怪现象。原因在于传统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方式存在弊端,教育的理念亟待更新,传统教育的重点在“学”,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重点在“用”,强调在“用中学、学中用”,而这种学以致用的教育观点,中国古代教育家早已著撰传世,“授人以渔,莫授人以鱼”的观点在权威教育的模式下被我们的授教者淡忘了,因此,造成了高等教育的“先学后用,不知所用,所学无用,用之再学,现学现用”窘境。
双创性专业教育要达到在高等教育阶段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目的,就仍然要以知识传播、技能培养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双创性专业教育既要有相当的受众面,又要有相当的时序性。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精英教育,一个大学生创业园、高校高新企业园区是完成不了所有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靠开办第二课堂式的几门课程也是无法完成敬业精神、开创意识等隐性知识传播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教育部高教司的工作要点指出: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双创性专业教育的根基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变革,应根植于我国教育理念的全方位变革,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而言,其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不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才培养的,高等教育不应是受教育者缺乏创造力、创业精神的唯一责任人,创新创业能力是典型的隐性知识,应该从娃娃抓起,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家庭文化是高等教育阶段双创性专业教育开花结果的沃土。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系统工程,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保障,是全社会的责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本文集中探讨高等教育子系统各教育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方式方法。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双创性专业教育课程设计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导向的专业课程和创业技能类课程设计同样重要,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学生在培养创业意识、开创精神的前提下掌握创业知识的技能性课程,而专业课程知识传递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两者统一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两类课程的设计均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学校办学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前瞻性、科学性的课程结构,在与时俱进的历史洪流中体现办学的个性化、教育的个性化,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技巧等诸多方面创新,不能搞模式化、一刀切。
首先,要结合国际形势、国情、校情,进行教育资源的深入分析,借助本校、本学科以及教师团队的教学优势和特色,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不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学校、同类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历史传统,这些特色和传统正事开展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石,要充分珍惜和有效利用这笔特殊的教育资源。在竞争较为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凸显特色、创新发展,转化为独特的课程艺术,形成较强的教育竞争力。
其次,个性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充分尊重了受课者的个体差异,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样化结果,因此,必须相应的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与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不同,以双创性专业教育课程是在教与学的双方个性化张扬激烈交锋中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方式不拘一格,学生的学习、理解、体会和运用千差万别,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是授课结果的真实反馈,以利于授课者的教学反思,推进课程本身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再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性课程,要面向未来、面向产业、面向专业。教育部学生工作司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指出:要把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各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和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可见,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必须要结合专业方向,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着眼于学生的岗位就业、岗位兴业和岗位创业。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与双创性专业教育师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工作,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评价和实施不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简单的授教与受教关系,其根本在于社会的认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施需要培育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师资培养与服务保障机制。本文将主要论述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师资的培养。
首先,培养、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弱,是否能将这种隐性知识传承于学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双创性专业教育实施的前提,也是教育质量的保障。高校应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鼓励广大的专业教师进行学习和深造,以提高创新创业教学水平。通过各种途径促使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意识,深入产业和生产一线体验创新创业过程,深入参与、了解本专业的产业化过程。可见,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意识并不复杂,只要学校通过政策引导、科学管理可以快速的付诸行动,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创业隐性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培养,教师自己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他们懂得如何传授给学生。因此,培养和提高专业教师的隐性知识授课技能是双创性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其次,双创性专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培养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增强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据统计,在很多高校开设两门创新创业教育类公共选修课情况下,师资就已经捉襟见肘了,根本无法保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况且在已经授课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中,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居多,这些师资多数都是思政专业,授课质量的提高难度较大。因此,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争取用最短的时间制定师资的引进与培养,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整体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是注重实践性的课程,教师既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因此,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在国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资质的创新创业培训师,建立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队伍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应该加强与各类培训机构、政府部门、产业界的合作,聘请企业家、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经理等专业人士,以及有过创新创业经历、经验的成功人士,甚至经受创新创业挫折而失败的社会人士,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门化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
3.建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管理文化
管理植根于文化之中,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理论,称为管理文化。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从教学过程、师资培养上升到文化层面,是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保障,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运行,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它的核心就是管理者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管理制度的形成要能够保障创新创业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要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高等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管理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的亚文化,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双创性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文化过程。教师的创新创业隐性知识的传播受到学校管理文化的影响,建立健康、积极的管理文化,可以激励教师,实施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有效管理。
办学指导思想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文化的核心。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着高等教育行为,虽然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教育行为各有不同,但要统一办学指导思想。创新创业性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内化为管理观念是教育管理文化基础。
制度建设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文化基础。制度本身是一种管理文化的象征,高校管理制度凝聚了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的思想、原则、方法和技巧。双创性专业教育管理包含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是指学校自身的行政管理,教育部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针,高等学校要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外部管理是指学校外部对学校教育工作行政干预和管理,要紧抓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宏观战略的良好契机,充分利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创造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社会氛围。
人本管理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文化着力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本管理是要体现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学习,发挥教师个性教学,体现教学优势、教学特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管理。从人本性出发,选择最适宜方式、方法,形成个人的模式和岗位,个性化的精神追求、信念与价值观。人本管理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发挥人的个性,结合人的个性进行多元化管理。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2]吴泽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05:18-22.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o Wei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163319, Chin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on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and students’ independent venture work opinions"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 of entrepreneurial base theory and second class is single, one-sided understanding, form the outsid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form.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history and connotatio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robes into the implementing form and process innov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G640
A
1000-9795(2014)04-0146-03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2-11
郭 伟(1977-),男,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201045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BD1211046)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