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弈论视角看鲁迅的翻译

2014-04-17 06:20:49韩燕琴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博弈论译者收益

韩燕琴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毕节 551700)

从博弈论视角看鲁迅的翻译

韩燕琴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毕节 551700)

鲁迅作为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鲁迅所坚守的博弈收益决定了他的翻译思想,同时,其翻译文本及翻译策略的抉择也皆以此为导向。鲁迅的翻译博弈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承载着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

鲁迅;翻译;博弈论

一、博弈论与鲁迅的翻译

博弈论(Game Theory)也称“游戏理论”,是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合作的策略理论。换句话说,博弈论就是研究棋手们“出棋”时进行一个个策略选择时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该理论是由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一个完整的博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参与人、行为、信息、策略、收益、结果和均衡。其中收益(payoff)是指参与人从博弈中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它是所有参与人策略或行为的函数,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范如国,韩民春,2006)博弈论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在翻译研究中亦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指出,语言的使用本质上等同于一个博弈过程,在这一博弈中,人们为了共同或单方面的利益而进行着协商。并首先将翻译过程与博弈活动进行类比,他把“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包括在一系列语言博弈的例子中(Wittgenstein,1953)。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Eugene A. Nida认为:“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理解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把语言看着一种博弈。”(Nida,2001)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各种协商与抉择,不仅必须与源语文本、源语文本作者、源语文化等进行协商,还得与自身的知识结构、社会文化背景、目标语读者及译者个体价值取向等进行协商,并据此进行翻译中的各种抉择,这一协商与抉择的过程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看,鲁迅却是从自己博弈方的博弈收益出发,在翻译博弈中以民族及时代的需求为己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博弈。鲁迅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最为突出、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鲁迅的一生翻译了十四个国家国近一百位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约三百多万字,在学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鲁迅在进行贯穿他人生始终的翻译实践的同时,对翻译理论问题也作了一系列精湛的论述,为中国译学理论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 对于鲁迅所坚持的“直译” 乃至“硬译”翻译手法, 却在学界引来了不少的异议。许多学术界名流诸如梁实秋、瞿秋白、赵景深、林语堂等都加入了对“硬译”的评论。梁实秋甚至在一九二九年发表的《鲁迅先生的“硬译“》中, 对鲁迅的翻译进行了严厉的指责,把鲁迅的“直译”手法称作“死译”。无论是其所选的翻译文本还是其所坚持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于鲁迅而言都是谋者用以博弈的棋子是战士用以博弈的刀剑。

二、从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来看鲁迅的翻译博弈

刘宓庆认为,翻译家对翻译之“道”经验的高度提升或者是高层次认知就是其“翻译思想”,通常表现为对译事的某种原则主张或基本理念。(刘宓庆,2005:2)而翻译策略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用的整体方法。翻译策略因视角不同而分类不一,有讨论最多的直译与意译,奈达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Nida,1964)和韦努提(Venuti 1995)的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等。对于任何译者来说,翻译思想决定着其翻译策略的选择,鲁迅亦不例外。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宁信而不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的概述。他说:“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所以,他选择直译或叫“硬译”的翻译策略,主张保持原文的洋味。他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罗新璋,1984:301)

在任何形式的博弈中,任何策略的选择和运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赢,下象棋者,将死对方为赢;下围棋者,目多为赢;翻译者,获得既定翻译收益为赢。那么,对鲁迅而言,他想获得的翻译博弈收益又是什么呢?

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巨大文化转型,已有几千年历史的文言文开始不断显现出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面临着想白话文的转变,而这种语言与文法的转变必定是不易的。鲁迅以其远见卓识,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翻译不仅在于为中国语文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更在于输入新的语言表现法,促进中国语言文法形式的转变以顺应历史与时代的要求。鲁迅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 鲁迅也曾在致许寿裳的信中指出:“汉文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鲁迅,1992)这里所说的“汉文”是当时诘屈聱牙的文言文。“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所以,我们看到,鲁迅以“医中国文或话的病”为其翻译博弈所要获得的收益。为此,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与时代的使命感使他不顾众议,在当时意译为主的翻译方式还弥漫一时时,以硬译的翻译策略作为他翻译博弈的武器,为民族与时代而博弈,为博弈收益的最大化一步步向前走。他反对照顾国人陈旧的思维方式,他要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他引洋文之优装入汉文之中以便据为己用以长己之不足。从《域外小说集》开始直到《死魂灵》,鲁迅一直采用“硬译”的翻译策略,积极致力于汲取异质域外文化与语言形式,以帮助建构符合现代潮流的进步的汉文形式和中国的新文化。

三、从鲁迅的翻译文本选择来看鲁迅的翻译博弈

在博弈过程中,博弈者的每一步棋都要以己方的翻译收益最大化为导向,并综合考虑对手对自己的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于深切感受到中国的黑暗,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直面鲜血的鲁迅来说,介绍外国进步文艺为我所用,救治中国人的痼疾,改造社会也是他所追求的翻译博弈收益。

在《出了象牙之塔》(日本)的译者后记中,鲁迅写道:我译这本书,并非想揭邻人的缺失,来聊博国人的快意……但当我旁观他鞭责自己时,仿佛痛楚到我的身子上,后来却又霍然,宛如服了一帖良药。生在陈腐的古国的人们……大抵总觉到一种肿痛,有如生着未破的疮……未尝生过疮的人,生而未尝割治的,大概都不会知道;否则就明白一割的创痛,比未割的肿痛要快活得多。这就是所谓“痛快”吧?我就是想借此先将那肿痛提醒,而后将这“痛快”分给同病的人们。鲁迅希望他选择翻译的文本如一把手术的刀,能割去陈腐的国人身上愚昧的疮,他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就是整个翻译博弈过程中一步实现博弈收益赢得博弈胜利的至关重要的棋。

因此,在选择翻译文本时,鲁迅很注重介绍俄国和其他弱小民族的文学成就,既出于对被压迫民族的伟大同情,也是植根于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因为那里也有压迫和被压迫,有与中国相似的东西,可以给中国带来“ 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在中国人的情感中注入仇恨和反抗,以抵抗列强的压迫,争取民族的平等和解放。例如,他所翻译的六部国外的童话,包括《爱罗先珂童话集》(俄)、《桃色的云》(俄)、《小彼得》(匈牙利)、《小约翰》、(荷兰)、《表》(苏联)、《俄罗斯的童话》(苏联),都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主题也很鲜明,那就是张扬“自由,平等,博爱”, 反对奴役和压迫(刘少勤 2005 )。同时,他还翻译了许多革命文学和革命文艺理论作品,如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等,以及其他一些短篇如《铁的静寂》、《工人》、《我要活》、《革命的英雄们》、《枯煤,人们和耐火砖》等。为治救治社会唤醒人民,鲁迅选择翻译的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黑暗的作品还有很多,如《一个青年的梦》、《为人类》、《俄国的豪杰》等。在《(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中,鲁迅很清楚地阐述道:“所以我以为这剧本也很可以医治许多中国旧思想上的痼疾,因此也很有翻译成中文的意义”。

四、结语

翻译过程是一个充斥着客观限定和主观裁决的博弈过程。而主观裁决的过程就是一个抉择的过程,在翻译博弈的过程中,翻译收益最大化是译者一切翻译抉择的出发点。凭着他深邃的思想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鲁迅以救治民族和中国“文与话”之“诟病”, 实现对现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其既定的翻译收益,选择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人民疾苦的文本进行翻译,以激起人们的战斗意识和斗争精神;同时,他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运用“硬译”的翻译策略,保持原文本的洋味,以医治中国文言文之症结。他运用文字与翻译进行的伟大博弈,使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1]Eugene A.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 Context in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范如国,韩民春.博弈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

[4]刘少勤.鲁迅的儿童观和他的童话翻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5]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01

[6]鲁迅.鲁迅散文(第 4集)[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08.

On Lu Xu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Han Yan-qin

(Biji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ijie Guizhou, 551700, China)

Lu Xun is a great revolutionary and writer in China as well as a great transl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the payoff that Lu Xun makes efforts to pursue determines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his choice of source text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u Xun's translation game is deeply engraved with the hallmarks of that era with his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national spirit.

Lu Xun; translation; Game theory

O225

A

1000-9795(2014)04-0116-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20

韩燕琴(1978-),女,贵州赫章人,讲师,从事外语教学与翻译方向的研究。

猜你喜欢
博弈论译者收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今日农业(2020年20期)2020-12-15 15:53:19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金色年华(2016年1期)2016-02-28 01:38:19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东芝惊爆会计丑闻 凭空捏造1518亿日元收益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8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博弈论视角下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