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琴 龙汉武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南充 637000)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人称“船山先生”。他是我国17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与同时期的顾炎武、黄宗羲、方以智,合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家。虽然他一生历经坎坷,没有直接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但却提出了许多见解独特的教育思想。其著作现存《船山遗书》共72种258卷,其中涉及到哲学、教育的有《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几十部[1]。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王夫之的教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教育在人性变化中的作用,并提出“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理欲统一”、“自强不息”、“学思结合”、“身教自明”、“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责任重大。他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尤其在教师教学方面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高校的教师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所谓教师教学观,是指教师从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本质和教学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师的教学观一旦确定,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影响到他们对教学过程的具体看法,影响到他们在教学中的决策和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教师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主要影响源,其个人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而王夫之的教师教学观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唯物主义思想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一)王夫之的教师教学原则。王夫之对教师教学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材质特点而予以不同的教导原则。王夫之强调:“师必因材而授”,“苟非其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从终日”,施教者教学要从学生的“本心乐为”出发,顺应学生的个性,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培养。同时,施教者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即使在年龄相同的学生中,他们的才质或学习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他曾说:“君子之教因人而进之,有不齐之训焉。”他还特别指出,施教者的教学分量也应因人而异。做到“曲尽人才,知之悉也。……顺其所易,矫其所难,成其美,变其恶,教非一也,理一也,从人者异耳,才之偏,蒙也;养之者因而可施可受而使安习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人者异”,同时还要借“可受之机”。二是循序渐进原则。王夫之强调“教之序”。“时者,有序而不息之谓。”即教师教学要“施之有序”,循序渐进。因此,教师首先要“知序”,懂得用事物的规律来教学生,如此则难者可以使易。所以,他说:“有初学难而后易者,有初学易而后难者,因其序则皆使之易。”他还指出,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要教之有序,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教师教学就是要做到学不躐等,教不凌节[3]。他曾说:“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矣。……行无有不积,登无有不渐,迩积而远矣,卑渐不高矣,故积小者渐大也,积微者渐著也。”渊博的知识是日积月累而来,“其中无可间断之处,其极无可凌越之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施之有序”,循序渐进,以此,学生才能稳步前进。三是可受之机原则。王夫之强调教师教学要“启之有时,受之有机”。他曾说:“当告则告,不可告则不告,中道而立,使自得之。”对于本身有积极学习愿望的学生时,教师应当告以圣道,否则不告。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有心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启发亦有时机”。
(二)王夫之的教师教学法。王夫之不仅提出了教师教学的原则,同时他在教师教学法上也有一些自己的主张:一是“因机”、“因材”启发式教学法。王夫之认为,学生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材质不齐”,他们在性格、思维的敏捷程度、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个人品质以及已经掌握的知识程度都各不相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因此,他主张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即“从人者异”、“因机而授”、“因材施教”的启发式教学。他指出,不管针对哪一类学生,都要因材启发、适时启发,教育就是要适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情况,教师通过“因量善诱”才能真正做到“尽人之才”的教学。二是“施之有序”发展式教学法。王夫之认为,“物皆有之天序”,而人的认知程度和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所以教师的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施之有序”的发展式教学。他将此教学法分为五个步骤:“始教之以粗小之事,继教之以粗小之理,继教之以精大之事,继教之以精大之理,而终以大小精粗理之合一。”他认为这五个步骤是根据事、理和学生的心智发展教学,教师以此教学才能使学生做到学而不止,生生不息,从而自勉学问。三是“学思”、“博约”引导式教学法。王夫之认为,教师不仅自己要善于学习,同时还应该交给学生以正确的、适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学思结合”、“博约结合”。学思并重方能博学精深,博约并重才能有所突破和提高。
(一)王夫之教师教学观的哲学基础。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用以指导其教师教学观。首先,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决定了其教师教学观。他认为整个自然界都是“实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能够为人所感觉和认识。它们的规律性也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去认识其规律性来为自己服务。同时,他还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思想,提出了“二气之动”说,也就是所谓的动静相对论[4]。他以此为基础,遵循教育和学生发展特有的原则和规律,提出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机而授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其次,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其教师教学观的主要来源。他指出,“客观事物通过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可以被认识的,同时人们还可以将其加以利用。”[5](P707)他的教师教学观就是在他对教育、教学、教师、学生有了充分认识的前提下提出的,并在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第三,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对其教师教学观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对知行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看法,他主张“知行相资以为用”,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认识。而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他的教师教学观。
(二)我国当代高校教师教学观的哲学基础。杜威曾说:“哲学是教育的普通原理,教师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通原理而实施,而普通原理则须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教育是一种实践,哲学是思想,二者却有着天然的联系。杜威此言正道出了教育是需要哲学来指导的,哲学是教育的基础。我国当代高校的教师教学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础上得出并发展而来的。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对当代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观更是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更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了我国当代高校教师教学观。
(三)唯物主义——王夫之教师教学观与我国当代高校教师教学观共同的哲学基础。王夫之的教师教学观以朴素唯物主义为基础,承认教师、学生及其教育发展规律、学生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通过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通过遵循这些规律,在实践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完善。而当代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观是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承认教学规律的客观存在,并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以便更适合当下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当前社会的需要。所以,王夫之的教师教学观和当代我国高校的教师教学观在哲学基础上不谋而合,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是唯物主义。
正是由于王夫之教师教学观与我国当代高校教师教学观有共同的哲学基础,因此它对我国当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有重要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进行分层分类指导。王夫之“因材施教”的教师教学原则与方法告诉我们:一切要坚持从现实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分类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立足于我国高校当前运行和发展的实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人类的和谐发展观,高校教师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学正是秉持了这一哲学原理。所谓分层分类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在遵循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发展出发,力求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获得最佳的发展。高校教师应根据大学四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教学。大学一年级,教师的教学应重点放在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广博认识上,指导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二年级,教师的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精深挖掘;大学三年级,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加强;而大学四年级,教师应把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上,尽可能多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是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最现实也最直接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教师应根据目前的就业倾向,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出现了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进企业、自主择业和创业等就业倾向。面对他们的选择,教师不仅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循序渐进,遵循学生接受规律。王夫之教学十分重视循序渐进、施之有序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他的这些教学经验对我国当前的高校教师教学无不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有差距等。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就在于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高校教师要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基础上,抓住教育的时机和学生的可接受之机,承担起提高教育质量的需求。首先,高校教师要合理安排课程的结构和课程教学的顺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本身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循序。其次,教师还要做到适时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并落实在特定的时空才能产生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教师都要做到适时而教,以期促进学生的成长。第三,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要系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带新、以新固旧,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及时消化,以达到教学环节的衔接[6]。
(三)学思结合,强化实践育人。王夫之的教师教学观中坚持了“知行相知以为用”、“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行先知后”的实践认知观,而我国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模式改革同样要求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强化实践育人。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并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深入实践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这些充分体现了高校坚持学思结合、实践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见》还对高校如何推进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详细的统筹规划,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等等。此外,《意见》在经费投入、考核管理、研究交流、舆论引导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根据《意见》的指导,高校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秉持“学思结合、实践育人”的原则,要在教学中明白: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学广博精深的理论知识,更要懂得在实践中思考,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去开拓创新。当今社会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
[1]唐殿强.关于王夫之教育思想的全面评述[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2).
[2]【瑞士】Larson,S.Describing Teachers.Conceptions of Their Professional World;in Halkes,R.& Olson J.K.Teacher Think-ing:A New Perspective on Persisting Problems in Education;Proceeding of the First Symposium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Association on Teacher Thinking,Tilburg,1983.>
[3]陈本铭.评王夫之的教育教学思想[J].教育评论,1987,(6).
[4]陈世昭.浅谈王夫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5]丁尚武.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3).
[6]任 芳.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J].教学与管理,2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