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丽君 杜学元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0)
熊希龄家庭总部教育思想及其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
石丽君 杜学元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四川南充 637000)
熊希龄是近代杰出的教育家和慈善家。自幼深受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晚年致力于教育,尤为重视家庭教育,并创办了著名的家庭总部以践行其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总部教育宗旨在于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发展儿童的个性、促进了解家庭之道与社会之事,家庭总部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家政教育、礼节教育和个性教育。其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当今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仍然有不少启示: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倡导“小家庭制”;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素养;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重视儿童自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加强家校合作,定期组织家庭交流会。
熊希龄;教育家;慈善家;家庭总部教育思想;小家庭制;留守儿童教育
熊希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1870年出生在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自幼受父母家庭教育的影响,深知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基础。1921年,熊希龄创办了著名的慈幼机构——北京香山慈幼院,该院收录的大多为孤儿,为弥补这些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熊希龄在慈幼院内成立了家庭总部,对其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家庭总部在创办的十几年里,培育了一批批品行优良的人才,其成功的教育实践对我国当今留守儿童教育仍有诸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家庭总部的创办缘由
1917年9月,今河北、北京地区发生了百年难遇的严重水灾,涉及100多个县,19000余村,受灾百姓逾500万人,大多灾民因无力养育儿女,纷纷将儿女遗弃或标卖。此时,熊希龄正值负责水灾善后事宜,便决心在北京分设男女慈幼局各一所,收养这些孤儿。待水灾平息以后,慈幼局仍有二百多名孤儿无人领回。于是,熊希龄等人向民国政府提请将前满清皇帝的行宫——香山静宜园设为基址,成立北京香山慈幼院对这些灾童施以教育。在建院以来的十余年里,熊希龄对失去母爱或家庭温暖的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发现未受过家庭教育的儿童,其性格多孤僻、倔强,言行举止均不符合礼节,熊希龄深恐这些缺乏家教的孤贫儿童,长大以后会变得“无情感,无国家民族思想”[1](P116),故于1934年4月19日在慈幼院内创办家庭总部,对儿童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
(二)家庭总部的环境设置
家庭总部坐落在香山慈幼院内眼镜湖西侧的小山上,院内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香气袭人。总部分东西两村,每村有6套住宅,两宅相对而设。每套住宅内有客堂、卧室、饭厅、厨房、储藏室等十余个房间,由走廊相通。每一住宅分居一个小家庭,家中设家长一人,家庭成员则由十余名年龄不均的男童、女童组成。各宅的宅名由家庭中家长的姓氏而定,如“王宅”、“苏宅”等。儿童称家长为“娘”,家庭成员之间则以兄弟姐妹相称。家庭总部还题写了“慈孝堂”的牌匾,取“母慈子孝”之意。在家庭总部内,熊希龄也有自己的住宅,题匾是“慈范堂”,意为“模范家庭”[2]。此外,家庭总部还为儿童设置了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操场以及浴室、洗濯室等,以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一)家庭总部教育宗旨
1.保证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熊希龄认为,儿童的成长是以身体健全与精神快乐为基础的, 而精神的快乐则是身体健全之本。他曾在第二届全国慈幼大会上讲道:“凡属幼龄儿童,……更令其身心发育健全,建立于精神快乐基础之上,不仅使之无受冻馁困苦,尤宜使之精神愉快活泼,然后乃有健全可言。”[3](P461)可见,熊希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视程度。但家庭总部内的儿童大多是孤儿,自幼失去父母,未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更无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熊希龄旨在通过创办家庭总部,还儿童一个温馨的家庭,使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母亲的爱护、家庭的欢乐,使其情感有所寄托,心理得到正常发展。
2.发展儿童的个性。熊希龄认为: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长,父母应倾其所长,发展他们的个性。慈幼院内的孤贫儿童常年生活在这个大集体中,一名家务人员往往需管理三四十名儿童,难以了解儿童的需求和个性,而家庭总部恰能弥补这一不足,每位“家长”负责十数人,并与他们朝夕相处,熟悉他们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
3.了解家庭之道、社会之事。为使儿童进入社会谋生后不致迷茫,熊希龄创办家庭总部的另一宗旨则是使儿童在家庭中,由家长指导其学做家事,了解物价、社会人情等社会之事。因此,家庭总部中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切家事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均需指导孩子操作,即便男孩,亦是如此。另外,儿童还应熟悉日常食品、物品的价格,了解家庭的日常开支等。经过这些锻炼之后,儿童深知家庭之道、社会之事,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家庭总部教育内容
家庭总部的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家政教育、礼节教育和个性教育。
1.家政教育。家政教育主要包括烹饪、洗衣、记账、修理、缝补、栽种等。其中,烹饪是儿童必学的一门家务,一般由家长指导儿童操作,儿童一方面要学会做饭烧菜,另一方面则需掌握营养的搭配。年幼儿童如若不能单独完成,可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洗菜、摆桌椅、洗碗等。洗衣、缝补、修理、栽种则重在培养儿童手工劳动能力,男女儿童均需学会缝补衣袜、洗涤衣物、栽种植物。记账是家政教育中的重要一课。学校按月拨给每户家庭一定的费用作为开支,家长外出购置物品时,均带领儿童同行,使其了解物价。虽然每位儿童每月有用品保育费五角,儿童自己管理,但家庭或儿童支出的费用需家长指导年长儿童记账,若幼小儿童不会记载,则请兄长帮忙登记。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儿童善于管理经费,了解物价,熟知物力维艰,从而使他们“一切观感逐渐深刻,庶将来成人之后,造福社会,稍减寄生虫及分利之分子。”①
2.礼节教育。礼节教育是家庭总部教育的重点。熊希龄制定了习礼法、治家法,对儿童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家长须遵循这些法则,身体力行,并对儿童施以相应教育。礼节教育的内容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称呼、行路、言语、饮食,大至会客、社交等,各方面均有所规定,如“凡儿童遇见家长站立时,须俟家长过后始行”,“凡儿童之随同家长至亲友家中不得翻阅案上书籍、图书、信函以及一切陈设器物,碰、折、踏花草”②。接待他人时,家长需“教以正常姿态不可耸肩谄笑,对家长及他人不可以巧言取媚”③。熊希龄特别强调交际礼节。1935年,熊希龄致“香慈”家庭总部函中提到:“无论师友疾病、离别、节令,均须每家儿童联合邮电问候,甚至亲往,养成人生必须交际之礼节……”[3](P460)经过这些训导,儿童的言谈举止均能符合礼节。
3.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熊希龄最为重视的教育内容。熊希龄曾多次强调,教育儿童应以发挥其个性最为紧要。家庭总部设有一名精研社会学的社会服务员,对每个儿童都有详细的个案,包括其家庭背景、经济教育情形、生理、行为各方面以及其兴趣特长与缺点等,随时用心理原则指导家长及儿童个人发展儿童的个性④。为了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熊希龄根据男童、女童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在院内设置了各种工场,如木工场、照相馆、养蜂场、理发室、汽车公司等,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家长通过与孩子相处,熟知孩子的兴趣爱好,能即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发扬其所长。
(三)家庭总部教育方法
为了增进对儿童的教导,熊希龄规定家庭总部中每一家庭每周定期开展一次家庭会议,由家长与儿童互相讨论一周内家庭教育的得失。家庭总部则每周组织家长召开一次或两次家长讨论会,在会议中,家长就儿童的身体、心理、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及本周的工作内容进行报告,并相互交流经验。每月开展一次家校联席会,由家长与教师针对每个儿童的发展进行讨论,商讨教育儿童的方法,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儿童的发展。如:若儿童有不良嗜好或有一些过失,家长需对儿童实施个人训导。在与儿童独处时,用言语去矫正、开导和感化他,充分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切勿在公开场合训斥儿童。此外,家庭总部还定期为儿童或家长举办专题讲座或讲演,如1935年王汝华副主任每周为儿童讲演“爱的教育”,启发儿童情趣,促使儿童相互敬爱,奋发志趣。1936年王汝华每周为各村家长讲演“家庭教育”,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并进一步当好母亲④。通过上述各种教育方法,收效很大,儿童举止得体,行为适当,且养成谦虚礼让、团结友爱等良好品德。
(四)家庭总部家长的标准
家长是家庭总部中的重要成员,其思想、品行、个性等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故熊希龄对家庭总部中家长的选择十分慎重。一般均从香山慈幼院中的婴儿保教园保姆训练班的优异毕业生中挑选。在进入保姆训练班前,需对报考人员进行学识、性格和体格三个方面的严格考察。在学识上,以小学文化及以上程度为宜,性情需温和、细心,有耐心等。训练班对体格的要求较为严格,经医院检查,确定无任何疾病者方为合格。经过初次选择后需试习三个月,如在此期间不符合要求者,即可取消资格。
凡报考合格的女子必须进入保姆训练班学习一年,训练班对保姆的培训也是极为严格的。由于保姆的文化程度不高,训练班开设了国文、算术等基础课程加以补习。同时,还开设了专业课程,如儿童学、儿童疾病学、营养学、珠算、笔算、薄记、看护学、父母学、家政学、手工、图画、唱歌、故事游戏等[1](P115),以增长保姆科学育儿的理论知识。另外,保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姆训练班的重点。保姆将慈幼院内的婴儿作为实习对象,对婴儿的起居、饮食、衣服、睡眠、便溺、洗澡等,均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一一学习。经过这些严格的训练,凡性情温良、知书达理、勤苦耐劳、身体健康,且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医药常识,具备娴熟的保育法的毕业生方可选入家庭总部担任家长一职。
家庭总部创办之后,收效极大。家长各尽其职,儿童之间团结友爱,礼貌谦让,家长与儿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儿童身心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为推广家庭总部教育,熊希龄于1935年开始将每年的7月7日定为“回家节”,慈幼院的毕业生均可归“家”探亲。
虽然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一度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留守儿童教育仍然相对薄弱,亟需适宜的理论加以指导。虽然熊希龄的家庭总部教育思想已过去了八十年,但其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对当今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仍然有不少启示。
(一)加强寄宿学校建设,倡导“小家庭制”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而祖辈一代的教育观念颇为淡薄,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他们往往只注重给儿童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对其进行教育。寄宿制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学校的条件较差,如寝室条件简陋、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食堂伙食差等,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提倡儿童在学校寄宿。熊希龄家庭总部的环境创设可为寄宿学校建设提供参考。在加强校内绿化,保证空气清新的同时,寄宿制学校还应加强图书馆、操场、盥洗室、活动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音乐教室等建设,以丰富儿童的生活,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外,为弥补儿童父爱母爱的缺失,寄宿制学校可实行“小家庭制”,即教师与几名留守儿童组成一个小家庭,选取品性温良的教师代行母亲一职,在生活中给予关心,在学习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与留守儿童建立深厚的情感,从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的素养
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极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且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家长的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言行举止等直接影响子女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个性品质等。同时,儿童通过与父母朝夕相处,对父母形成依恋和爱戴,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系,使儿童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可见,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发展最为有利,故可提倡家长一人外出打工,另一人则在家中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地保持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避免给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另外,家长应自觉提高自身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一方面,家长应主动学习教育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家长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给孩子多一分鼓励和支持,少一分斥责和否定。寄宿制学校则可通过专业培训培养“代行家长”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设立结业考核制度,待教师完成课程之后,通过考核者方可担任“家长”一职。
(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因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其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认真观察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同时,学校还须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一方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游戏或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教会儿童调节情绪、释放压力、建立人际关系等;另一方面,心理教师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讲解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矫正措施。另外,心理教师还须定期为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及早矫正。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乡镇政府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如组建领导小组,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村落试行建立“爱心家园”[4]。政府领导可组织退休教师及志愿者组建一支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排解儿童的苦恼,给予更多的关爱,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重视儿童自理能力和个性的培养
由于多数祖辈家长曾经体验过贫苦生活的不易,因此不希望孙辈经受这种生活,便对孩子呵护备至,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和照顾。儿童日常生活的一切事情,均由其祖父母包办或代劳。这种过度的溺爱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未来步入社会之时难以立足。因此,家长应转变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还儿童一个自由的空间,鼓励儿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学校应与家庭同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儿童自理能力。如开设劳动课,教授儿童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定期组织儿童到野外种植或组织劳动技能大赛,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寄宿制也是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儿童在学校里需要自己洗涤衣物、打扫房间、管理零花钱等,日常生活多由自己料理,这些无疑能促进儿童自理能力的提高。另外,要注重留守儿童个性的培养。学校可以采取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的方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有效掌握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变化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对不同个体不同情况进行分析[5],了解儿童的个性特长,充分挖掘其潜能,为儿童创造条件,鼓励儿童用其所长,根据儿童的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五)加强家校合作,定期组织家庭交流会
很多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存在偏见,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只由学校努力即可,家长更多的应给予日常生活的照顾。然而,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实现其目标的。因此,学校和家长应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一方面,学校可定期组织家长开展家庭交流会。鼓励家长互相交流育儿经验,使家长之间互相学习,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同时,教师应广泛吸取和学习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建立家访制度。教师定期到儿童家庭中访问,通过与家长交流,了解儿童在家的表现情况,并给家长反映儿童在校的学习情况,解答家长或监护人在教育中的疑问。学校还可根据家长的需求定期为家长开展教育讲座,加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已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取得较大的进步和改善,而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教育资源匮乏、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生活环境不容乐观等等。熊希龄创办的家庭总部能为我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诸多参考价值。因此,学校和家庭应充分吸收和借鉴熊希龄家庭总部教育思想的精华,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注释:
①香山慈幼院第一校于1934年所编《香山慈幼院第一校家庭总部概况》中第1页。
②熊希龄《香山慈幼院儿童习礼法》中第5页,由北京香山慈幼院1933年印行。
③熊希龄《香山慈幼院儿童治家法》中第10页,由北京香山慈幼院1933年印行。
④北京市立新学校、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所编《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中第121页,由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1993年印行。
[1]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2]高 燕.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的家庭教育[J].北京档案,2012,(7):58-59.
[3]姚本辉,龙儒文.熊希龄家书诠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4]莫继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周 翠.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责任编辑:李文玉)
XIONG Xiling's Education Thought on Family Headquarter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y-at-home Children's Education
SHI Lijun DU Xueyuan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Sichuan of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XIONG Xiling is a distinguished educator and philanthropist in modern China.He deep exposed himself to his parents' family education and devoted the rest of his life to education,especially to family education. Then, he put forward his famous family headquarters education thoughts,and lived up to his family education practice.Family headquarters education thought aims to guarantee the health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develop children's diverse personalities and help peopl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and society. There is abundant content in family headquarters education thought,mainly including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etiquette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The perspectives and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in his thoughts are still of great meaning of enlightening for stay-at-home children's education in China.The construction of boarding school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small family system" should be advocated;a good family environ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arents should be improved;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teachers should be assigned he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the children should be emphasized;the good personality of children and their self-help skills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famili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o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sessions should be held at fixed periods to time.
XIONG Xiling;educator;philanthropist;family headquarters education thought;small family system;stay-at-home children's education
2014-07-29
石丽君(1990—),女,西华师范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杜学元(1964—),男,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和高等教育学。
G40-09
A
1674-6120(2014)10-0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