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张泽科,陈曦
【专题视角】
伴随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一种教师发展的创新形式——名师工作室悄然走上前沿,汇成一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景象。
打造骨干教师聚集地和未来名师孵化地,2012 年成都市启动了首批名师工作室。 作为一个典型个案,陈曦工作室一起步就找到了一种“神”的力量牵引,开启了一条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成长新路:从顶层设计、路径寻求、策略构建,到一系列创新性实践活动,唤起了工作室教师发展的自我觉醒与行为自觉。
观察名师工作室的思想创新与行为路径,相较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修形态,其显著优势在于:名师的思想、情怀、智力与技术引领,聚集与引领效应兼得;教师自主申报,跨校际整合优质资源,彰显教师研修的自主性……这些得天独厚的潜在优势变现,及其工作室引领教师攻坚教改难点的创新突破,带给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师道刷新、师力聚放、师魂升华。
伴行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和深水突围,一种教师发展的组织形式与路径创新——名师工作室,悄然走上前沿, 汇成一股刷新教师专业发展景象的新生力量。
正在经历阵痛的素质教育攻坚, 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专业发展挑战。学历主义的、行政主宰的、校本研修的、民间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延伸, 尚难有效适应多元化、 高诉求的教师发展需求:或过分强调行政意志而忽略教师内需主导,或过分强调教师自主而缺乏制度规范与机制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力量生成、路径开拓和空间拓展上,存在着阻遏前行的磕磕碰碰。
正是这样的背景呼唤,一定程度上克服前述短板,兼得诸家之长的名师工作室,刚起步就因多方呵护和内力涌动而大行其道。
顶层设计:开掘团队行走的精神引动力
基于自主发展的高度与质量诉求,基于语文教育真谛寻觅与课堂教学潜能唤醒, 一群不甘寂寞的语文教育寻梦者,汇聚陈曦名师工作室,开始了自觉而力量激发聚生的嬗变之旅。
“许是倦了,许是累了,从教十一年,已经没有了刚上讲台的那份激情,想奋进却总是原地踏步,想超越却又停滞不前。当我听说有机会加入陈曦工作室,我激动万分。因为陈曦是我仰慕的一位名师,我渴望近距离地接触,聆听她的教诲,为自己的成长加油。”
“没想到大学刚毕业的我就如此幸运,因为一堂公开课受到陈曦校长垂爱,破格进入陈曦工作室,让我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方向。 ”
走人职业倦怠期的教师需要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发展的方向引领,有理想追求的老师需要更好的发展平台, 区域教育需要名优教师集群聚生的辐射效应, 近年来成都市组建了一批以省市特级教师、 市级名优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
走出一条教学、研究、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创新之路。“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门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产生一批成果,使名师工作室成为名副其实的骨干教师聚集地和名师名家孵化地, 成为青年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成都市教育局对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诉求,既在导引工作室前行的方向,又着力点燃每个成员发展的内生动力。
名师工作室创新前行的根本动力, 源自领衔人及其成员的理想情怀与愿景牵引。 作为以名师学术与人格力量凝聚起来的非行政性组织, 名师工作室本质上是一个以名师引领、 学科研修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其魅力在于以先进的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团队发展软实力。
基于自我蜕变和团队共生的梦想集成, 凝聚学习型教师团队。 以“迷恋他人成长”的名师情怀,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领衔定位,引领团队成员快速成长。 2012 年,陈曦工作室一起步就找到了“神”的力量牵引。
作为拥有30 多名成员、颇具规模的成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 陈曦工作室聚集了一批成都市青优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还有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和刚跨出校门的优大生。 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区县和学校,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教育背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性,但都怀揣共同的教育梦想,汇聚到工作室这个异质创生的精神家园。
身兼省级特级教师、 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高新区西芯小学校长多重身份的陈曦,坚持“系统设计”和“个性成长”的原则,抓住师德、专业、发展等教师成长的本质元素, 一起步就引领工作室确立了“以师德铸魂,从经师走向仁师:善良之性、宽容之心、融和之行;以专业固本,从研修走向研究:终身学习力、教学实践力、学术研究力;以发展添翼,从共创走向共赢:互动、互补、互赢”的团队愿景,既凝练团队发展的方向, 又着力唤起每个成员的成长觉醒。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以“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指导思想、价值诉求与目标定位,明确了成员职责、行为守则与考评要求。 按照“打造优秀群体,产生名优效应”的价值定位,确立了“开展课题研究,适应自身发展” 的课程定位、“整合实践活动, 优化研训过程”的路径定位、“建立多元机制,体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定位、“任务驱动和自觉发展”的职责定位,建立了协同管理、过程量化、考核评价、奖惩激励等多元机制,试图实现团队成员优势互补、经验分享、思想交锋、智慧启迪。
这样的价值定位、系统规划和机制建设,既为团队发展建构了愿景,更让每个成员认知认同愿景,并在可行性愿景和良性机制牵引下,一起心向那“梦里花开”的地方。
团队成员的心声或许就能说明这一点:
“有幸加入陈曦工作室是一种荣誉,又是一个机遇,既是对自我提升的挑战,还是一种鞭策,促使我们不断激发前进的动力。 ”
“陈曦不仅是我们灵魂的导师,她更像邻家亲切和蔼的大姐,是我们知心的朋友;她如水一样淡泊宁静、婉约纯净……我愿永远追随在她身边,走进她上善若水的诗意人生。 ”
路径寻求:激扬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创生力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在激扬奋进的探索中,陈曦工作室成员从富于挑战性的实践研究中寻找光亮、动力、点位,开展合作研修,在主题沙龙、课例研究、学习交流等平台上,创享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智慧与情感力量。
课题联动,引领课堂转型
陈曦工作室选择了一条攻坚克难的发展道路。在新课改背景下, 每个语文教师都面临课堂教学转型和新型课堂建构的挑战。虽然课改已走过十几年,但目前能够呈现新课堂特质并让新课堂大行其道的教师还为数不多。
直面课改攻坚的核心任务, 寻求课堂创新的本源。陈曦工作室以《小学语文“三主”创新性课堂的实践研究》为发展主题,立项为成都市名师专项课题。课题以“三主”创新课堂探索的目标引领,凸显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三好”天性,强化自学点、创生点、拓展点的“三点”表现,达成新疑问、新发现、新变化的“三新”效果,着力开启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转型建构之路,聚力推升团队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主”课堂的探索旨在促进课堂转型、唤起课堂价值的人本回归:回归儿童、发现儿童、激发儿童、发展儿童,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潜能与活力,打造课堂高效能。虽然工作室成员所处地域分散,但因研究主题的开放性、 研究方式的灵活性、 研究途径的多样性,研究课题有机联动起校、区、市三维统整的课堂创生力。
2012 年11 月, 工作室成员齐聚成都高新区中和小学,首次课例研究便以探索“三主”创新性课堂为主题,展开同课异构。 同年12 月,全体成员参加“构建读写链策略研究”市级研讨活动,工作室成员陈娟、 钟倩与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同台献课, 展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特色。
2013 年春夏之交,工作室成员再聚西芯小学参加语文课例研修活动, 学习养成悉心观察、 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等研究品性。 6 月4 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和成都市的部分教育专家、 成都部分学校代表汇聚陈曦工作室, 展开“三主” 创新型课堂课例研究,研讨会以创新性、 高端性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学术引领、辐射作用,赢得同行关注。
2014 年 4 月,陈曦工作室与成都市李建荣工作室、 南充市高坪区工作室、 都江堰市安龙学校,联合开展题为“专题统领、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研讨活动。 6 月,以“课堂创新,团队质变” 为主题的陈曦工作室阶段回眸暨“三主”创新型课堂研讨会,在西芯小学举行。来自成都市教科院及各区县名师工作室成员走进“三主”创新课堂,分享陈曦工作室团队质变的成长历程。与会专家、领导认定“三主”创新性课堂,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引领作用。
资源统整,构筑智慧高地
“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借助专家指导,赢得智慧引领,名师工作室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发源地、 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陈曦工作室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汇聚了一批来自省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合力。
江苏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薛法根、 北京小学吉春亚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四川师大教授张伟和余虹教授、江苏扬州市教科院陈萍、四川省教科所《教育科学论坛》 副主编张泽科等先后成为工作室的指导专家。
多方力量介入,为工作室打开了国内前沿研究、专业发展的宽广视角, 构筑了一个导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高地。专家的人格魅力、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工作室成员发展提供了近距离可触摸的方向指针和力量引擎。
思想集成,见证团队成长
“2013 年暑假, 听说工作室要集成老师们的成长足迹和研究成果,大家都难以置信。 可冷静思考:我们为什么汇聚在一起, 究竟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最终要到哪里去?回望来路,蓦然发现,我们有太多的感触须一吐为快! ”
陈曦工作室决意以教师发展案例展开反思性研究,以“专著”形式从一般意义探视工作室发展的方向、内涵、动力和路径。
工作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陈曦工作室专著《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给出的回答是:“追新之梦,团队汇聚的动力之源; 求新之路,团队发展的必然路径;留新之痕,团队成长的坚实步履。 ”
工作室究竟开辟了怎样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专著”如是梳理:“课例研究: 提升教学核心能力”、“高端论坛:打造教学能力引擎”、“专家引领:唤醒教师成长觉醒”、“平台高度,筑起发展高度”、“教育‘沙龙’:聚生教育智慧”。
工作室究竟集成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 “专著”如是总结:“案例一撇”集“三主”经典课例、“借我慧眼”集精彩点评、“众说新语”集创新观点的分享、“逐新之旅”集真实的成长感悟。
2014 年3 月,《名师工作室思想集成与行为破题》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沾着泥土芬芳的教育专著,是迄今为止成都乃至四川第一本集中探索名师工作室发展思想、策略与行为技术的著作,既是团队激情实践、理性思考、提炼升华的集萃,更是团队教育生命成长的见证。
积淀、破冰、行走……一本书,一本朴素如莲的处女作,集成了团队成员本真纯粹的教学思想。一本书,一段静心沉淀的旅程,老师们用文字记录成长的点滴,用铅字见证团队的生长, 镌刻着团队成长的脚印——行为破题,永远行走的姿态。
纵深挺进:放大教师团队的发展聚生力
基于名师自主领衔与组织助力, 基于教师迫切发展的自主加盟与团队共攘, 基于专家学者宝贵的智力支持, 陈曦工作室唤起了团队自我觉醒与创新发展的力量。一批教师在这里经历了凤凰涅槃,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力量、 教学研究力量的快速优质成长。
两年铿锵行走,陈曦工作室在顶层设计、路径寻求、策略构建、实践行动和效益凸显方面,体现了对教育理想的追寻和专业精神的坚守, 以及教育智慧的路径生成和先锋责任的自觉承担。
观察工作室的思想创新与运行轨迹, 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组织,相较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等校本研修组织,更有其难能可贵的优势力量。
一是自觉自主的力量。 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教师的自主申报,实行“双向选择”,不依靠行政的安排和考核考试的力量, 老师们因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内需聚集起来, 有一种自觉自主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二是异质聚生的力量。 名师工作室拥有一个由再生性元素构成的优化结构,有专家型领衔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充满活力的大学生。这样一个跨校跨区域的教师集群, 老师们带着各自团队的文化特质和气息汇聚,更容易实现异质文化碰撞整合、融合聚生的教育教学创新突破。
三是人格影响的力量。 无论领衔人还是团队佼佼者,都在这里探索创造,依靠人文情怀、人格力量等软力量发挥聚集效应,产生了协同创新的力量。
四是学术引领的力量。与校本教研团队比较,名师工作室在制度规范、 考核激励等硬力量方面相对薄弱,其凝聚力、发展力、创造力决然离不开学术、专业的力量。 工作室存在、壮大的根本力量,是工作室首席带领团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攻关,并基于名师魅力聚集优质专家资源、 构筑智力高地、提升团队的发展高度。
五是精神感染的力量。名师工作室往往是一批具有教育本真追求和理想诉求的优质因子集合体,其深层次精神支撑力和聚合力则是团队成员的教育信仰, 以及拥有信仰的教育之人的相互感染、共同提升的精神生命的追求与提质。
六是强劲的组织支持力量。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组织, 名师工作室的组织支持力量应当是教育行政的热忱期待与倾情助力并存。
六种力量同时发酵, 使名师工作室容易产生智力与精神的融合发酵效应, 形成一股追寻教育真谛不可遏止的创新、辐射力量。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 名师工作室的发展具有系统性、创生性和持续性。推进工作室纵深发展,还需进一步拓展眼界和行动地带。
着力学科文化建设。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引领、教学创新为纽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研究视角不能停留于学科教学的表面, 仅仅开展一些常规性的听课、评课等研讨活动,而应深入学科教学本质,从课堂现象延伸到学科文化建设, 探索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文化特质,既生成智慧又创生思想,既提升团队研究力,又拓展学科文化内涵。
着力个性化教学探索。 名师工作室是有理想追求的骨干教师聚集地,又是实现智慧碰撞、优势互补的创新孵化园。 既有分散性,又有聚合性;既有开放性,又有流通性,有利于教师教学个性彰显和风格形成。工作室应充分利用异质文化的融合滋养,为成员搭建个性化发展平台,培育、催生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教学个性的名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