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琳
(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 吉林长春 120032)
当代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与女性主义批评
马 琳
(吉林动画学院外语教学部 吉林长春 120032)
美国华裔女性小说大多以自传体式文本表达她们的诉求和心声。她们的小说强调族裔历史和经历变迁,具有极强的自传性。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主要探讨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关注女性被分裂的身份。女性主义批评以历史穿线和自传的方式来观照女性的种族、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演变过程。
自传体小说;女性主义批评;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自传体小说作为当代世界文学的重要文体之一,在美国文学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创作主潮。其中以华裔女性文学最为典型,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部分,华裔女性文学不仅因其自传体小说形式在美国文学界而闻名,更因其出色的自传性创作引领整个华裔文学潮流,立于美国经典文学之列。华裔女性作家对古代的和现代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本族文化和他者文化进行恰到好处地扬弃与整合,并在自身作品中充分展示着种族歧视和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在双重高压下的反抗意识,这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显示出来独特风采。“华裔女性作家在自身族裔文化传统和西方经典文学传统结合的特定历史境遇中,从华裔女性的切身经验出发而创作的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女性书写的文学体系。”
美国华裔文学的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就创办了自己的刊物,他们除了见闻和日志外,还常常刊载一些关于华裔历史、华裔传说故事、回忆录、传记等。
“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大多通过描述美国华人的家庭、处境或命运, 反映种族、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这些作家的主体特征来看, 她们都有一个文化的依母脐带 心中都有一个会讲故事的母亲 从那里汲取了丰富的中国营养, 延续了中国的文化精神。”。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折射出华裔妇女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积极寻求和构建华裔女性的社会身份,改变华裔女性文学的边缘化境遇。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作品便活跃于美国文学领域,并引起了学界的密切关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一直以来尊重差异,倡导多元性,鼓励少数族群文学具有独特性的表达。以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为例,作者的家族是其创作思想的来源,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全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和第四部分均由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为叙述主体,第二和第三部分则由浸染美国文化的女儿来讲述,体现了“自我”与“他者”的互为关系。面对传统观念和封建思想的同化与浸染,作品中的母亲们似乎都以“他者”身份代言着男权文化,而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传播者,她们又是“自我”的主体。与此同时,作者与读者共同探讨了母女两代人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思想观念上的矛盾,深层地分析与解答了处于双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问题。李雷诗的《苦甜》、伍慧明的《骨》、邝丽莎的《金山》和刘爱美的《云山》等作品都是以家族史为背景创作的小说,这些作品均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关注。长期以来,来自包括白人男性、白人女性和华人男性的政治压制和性别歧视,这种饱受白人主流社会中掺杂着的种族歧视、身份压迫、性别异端、文化隔离等在内的多重压迫都强加在华裔女性肩上,使华裔女性文学与学科显得独立自足。因此,对华裔女性生存与精神困境的讨论应从反性别歧视与反种族歧视入手。在中国与美国双重文化影响下和种族与性别的共同压迫下,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性作家重点关注探寻自身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她们将写作作为女性回击主流社会对其施加歧视的武器,解构传统写作中对女性形象生硬的描写,重新建构真正属于华裔女性的形象和身份。
女性主义的文学主张“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揭示她们的实际困难,帮助其发表作品及扩大影响;唤醒接受者的性别主体意识,倡导一种具有女性自觉性的阅读以重建女性的主体性,使广大妇女成为文化的积极创作者。”因此,华裔女性文学与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在文学创作中凭借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为基础对传统的文学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释;探索对传统女性文学的新理解,需注重对文学史进行重新建构;关注女性文学创作,对女性作家特有的写作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女性文学区别于男性写作的主题、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等;在对现代其他品牌理论的理念与方法广泛借鉴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其鲜明的性别意识介入到文学批评之中,并以解构和颠覆的姿态逐渐由边缘步入中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为流行的文学批评方法与研究焦点。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逐渐深入到妇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上升到对女性身份本质的探讨,并为妇女争取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权益。在追求全面思想解放,平等和自由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思想意识开始觉醒,并要求在社会中得到认可,需要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对性别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致力于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女性文学批评往往提倡妇女的作用,寻找妇女长期被压制的社会根源,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颠覆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女性主义批评强调女性的主体性,突出弱势群体的话语权,以消解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文化为目标,颠覆并改写主体与“他者”、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从而构建属于华裔女性她们自己的文学。
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使我们认识到,华裔女性文学将华裔女性自身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相结合,书写她们在双重文化背景下的种族压迫与性别歧视中的反抗与斗争,体现了对颠覆传统二元对立模式的尝试与努力。华裔女性文学具有西方女性文学从亲历的经验出发来表现女性对自身身份的索求与精神困惑这一传统共性,反映了华裔族群对白人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华人社区内霸权思想中的阶级压迫等多重反抗的觉醒意识,给予了美国华裔女性特有的文学追求与文化选择较高的肯定。当然,少数族裔的本土经历、西方的思想模式、东方的传奇、美国的寻根热等元素在美国文学多元化的背景下都成为作家创作关注的新视角,这些都满足了读者搜奇猎异的好奇和欲望。
应该看到的是,华裔女性小说作为华裔女性文学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文学创作体裁,它充分体现了华裔女性文学的书写特点与创作精神。艾迪丝·茂德·伊顿被誉为是美国华裔女性文学领域的第一人,她的作品多以华人的历史境遇和生活现状为写作题材,被公认为美国华裔文学的开山之作的短篇小说集《春香夫人》就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短篇集捍卫了华裔女性的平等权利、确立了身份认同感并突出了华裔文学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也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批评理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黄玉雪的《华人五女》(1945)讲述了作者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所遭遇的文化碰撞以及最终冲突后的文化融入、整合与新生。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华裔女性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曾被誉为“亚裔写作先驱”的汤婷婷于1976年发表的小说《女勇士》,被首次编入了美国大学文学课文之中,这是华裔作品的首次尝试,同时也是对《鲁宾逊漂流记》这类西方殖民主义作品的改写,彻底颠覆了西方殖民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这一时期,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在华裔女性文学发展中也表现出了自身独特魅力,因此这一时期的华裔女性小说极大地拓展了其作品背后的实际意义。正是《女勇士》这部作品运用东西方文化冲突主题将华裔女性文学尤其是华裔女性小说创作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并使这部小说步入美国文学经典作品之列。同样用中国古代传说、东方古老的历史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华裔女性作家还有程美兰和杨萱,她们的作品影响广泛并受到好评。同时,华裔女性作家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获取丰富的营养与启示,在延续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对美国文化进行整理与采纳,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互通与融合。对于美国华裔女性来说,华裔女性文学作品具有个性鲜明的主题特点——对女性身份认同感的探寻,这使她们具有少数族裔与女性这双重社会身份,由于美国社会的独特背景因素,导致女性在社会中处于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双重制约。因此女性自传体小说围绕“女性自我经验”的独特视野,展示了被双重文化背景所边缘化的女性,揭露了女性的艰难,即自我身份认同与双重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思想意识领域的冲突。通过自传体小说,华裔女性作家结合自身经历与思想感受以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写作,引导华裔女性探寻自我身份,解决文化冲突中的疑问,并将其真实的境遇带入到主流社会的视野当中。
综上所述,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从开始被忽视,到现在正式步入美国文坛,通过以自传的形式抒发自身的情感,讲述自己的经历,成功地将少数族裔女性的诉求与抗争展现在世人面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弱势性别话语为特征,探讨女性的身份认同、文化融合等生存与精神困境,为我们更好地解读女性文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如今,华裔女性的写作已经挣脱了过去主流社会塑造的刻板形象的藩篱,开辟出了新的创作空间与领域。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萌动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紧密契合,它促使华裔女性作家不断从新的角度审视女性的社会地位、文化角色,推动了不同族裔间的文学互动,丰富了各个族裔文学的内容和特点,同时促进了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的发展。
[1]王军,李艳红.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研究与现状[J].山东文学,2008(11):83.
[2]王军.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与后殖民主义批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56.
[3]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4]王裕秋.近二十年来美国华裔文学的崛起[J].外国文学研究,2000(1).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李艳红,刘慧.走出边缘的“她”写作——探寻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传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Autobiographical Novels
and Feminist Criticism
Ma L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Jilin Animation Institute, Changchun Jilin, 120032, China)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is a major literary form of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eation. Their novels emphasize ethnic history, experiences and changes, which are heavily autobiographic. Western feminist criticism mainly explores literary tradition of feminism, focusing on women’s split identities. Feminist criticism views the evolution of women’s race, class, gender and identity issues from historical and autobiographic perspectives.
autobiographical novel; Feminist Criticism; Chinese American Women's Literature
I106.4
A
1000-9795(2014)04-0087-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20
马 琳(1985-),女,吉林集安人,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