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蔚菁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柳州 545006)
反讽
——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
梁蔚菁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柳州 545006)
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苍蝇》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吸引了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解读和评论。本文从反讽的写作手法,对该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加深读者对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人物描述复杂性的理解。
《苍蝇》;反讽;文本分析
二十世纪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家之一。短篇小说《苍蝇》是她晚年的代表作,是她受争议较大,被解读较多的一篇作品。对于这篇仅两千多字的作品的主题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评论众说纷纭。《苍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都是围绕着小说的中心人物“老板”来展开的。它截取了老板普通一天生活中的一个片断: 一天,老板的老朋友老伍德菲尔德在退休并且中风后去拜访老板。在交谈过程中,老伍德菲尔德偶然提到了老板六年前死去的独子。在老伍德菲尔德离开后,老板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却发现自己滴泪未下。就在这时,一只苍蝇飞进了老板的墨水瓶,这引起了老板的注意。他先是救起苍蝇,继而将那只苍蝇反复折磨至死。
Robert认为《苍蝇》的主题就是“时间战胜一切悲伤”。(Robert 2000:201)Wills却认为苍蝇指的就是和肺结核搏斗并最终败给病魔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本人。(Wills 2000:202 ) Pauline则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死亡、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人类对死亡的抵抗”。(Pauline2000:207) 而 R.A.Copland则指出这篇小说讲的不是人的性格,而是人的危机。(R.A. Copland:2000:213) 因为该作品是曼斯菲尔德因患肺结核去世前几个月写的,因此一些批评家也认为苍蝇象征了重病无助的曼斯菲尔德。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小说,充分发掘该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
本文从反讽的写作手法,对该小说进行文本分析。“反讽”是一种修辞术,是指我们说话时真正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正好相反,也指事情的发展结果与我们原先的期望和预料截然不同。通常反讽有两种基本类型:言语反讽和情景反讽。前者涉及言词与其所表达的意思之间的不协调,后者则涉及行为和其结果之间的不协调。
作品是这样开头的:
“你在这里可真舒服啊。”伍德菲尔德老先生对他当老板的朋友尖声说。……老伍德菲尔德就坐在那儿,抽着烟卷,眼巴巴地盯着老板,瞧他坐在办公椅上转啊转的,身材矮胖,红光满面,虽然比自己还大五岁,可身子骨仍旧结结实实,仍旧掌着大权,看见他真叫人高兴。
那个苍老的声音里流露出不胜眼红的羡慕心情,又加了一句道: “哎呀,这儿可真舒服!”
“是啊! 真够舒服的,”老板同意说。他拿着裁纸刀翻动那份《金融时报》。事实上,他对自己的办公室是颇为得意的; 他喜欢人家称赞他的办公室,尤其是听老伍德菲尔德这么说。他坐镇在办公室中央,眼看着这个虚弱的老头子围着围脖儿,自己真正地、深深地感到心满意足了( a feeling of deep,solid satisfaction) 。
小说以老伍德菲尔德的感叹“你在这里可真舒服啊”开头,突出了他对老板的羡慕,这种羡慕在“眼巴巴”和“那个苍老的声音里流露出不胜眼红的羡慕心情”的叙述评论里得到进一步强调。然而这当中却不无讽刺。他和老板并非无话不谈的知己, 老板只不过是“喜欢人家称赞他的办公室”而已。老板的“ 心满意足”是因为老人“ 虚弱”接下来老板的赞同“是啊! 真够舒服的”表面上看,只是表达了老板的舒适感,但下面以“事实上”开始的叙述评论,则说明这是老板的自鸣得意,体现的是老板的虚荣心。因为虚荣心作祟,老板看到中了风的老朋友如此虚弱无助,不是感到同情,而是因能反衬出自己的强健而格外洋洋自得。曼斯菲尔德用了“deep”和“solid”来修饰老板这种自私的虚荣心,反讽性逐渐变得明显。伍先生的中风体弱,无所事事和老板自己的红光满面身子骨结结实实,还有个令人羡慕的办公室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反衬出老板内心的得意。老伍先生每周二都打扮整齐,进城访友,他家人以为他“一定惹朋友们讨厌了”。殊不知伍先生每周二来拜访老板,却受到老板的格外欢迎,因为伍先生的病弱特别能满足老板的虚荣心。老伍先生家人的猜想和事实的冲突与其说是对家人的戏剧反讽,倒不如说是对老板自私虚荣的反讽,老板把自己的得意建立在朋友的病弱之上。接下来老板一再向伍德菲尔德先生炫耀他的重新装修的办公室,逐一显摆自己的新物件——红地毯,书柜,铜炉等,小说继续对老板虚荣心的进行反讽。叙述评论“不知说过多少回了”、“几乎兴高采烈地”有力地加强了反讽的效果。办公室的物件都被老板介绍过很多遍了,却唯独没有向老伍先生提到他桌子上儿子的照片,这也为后面的反讽做了很好的铺垫。
接着,在喝了老板拿出的威士忌之后,中风比较健忘的老伍先生,想起了自己想告诉老板的事: 女儿去比利时给儿子上坟时,看到了老板儿子的坟。在老伍先生走后,老板吩咐谢客半小时,把门关上了。
老板伛着身子,双手捧着脸。他要,他存心想,他已经准备好要哭一场……“我的儿啊!”他呻吟道。可是没有眼泪淌下来。孩子死后,头几个月里,甚至过了几年后,他只要一说这几个字,就会万分悲痛,只有放声大哭一场,才能减轻他的痛苦。他当时说过,告诉过大家,时间并不会使他发生变化。
……大战前,孩子已经到办公室里学了一年业务。每天早上他们父子一起出来,晚上乘同一班火车回去。他这个做父亲的受到过多少人的祝贺! 这也难怪,孩子办起事来出色极了。谈到跟职员的人缘吧,上上下下包括老梅西在内,都对这孩子赞不绝口。
可是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都六年了……时间过得多快啊! 恍若昨天的事。老板放下掩着脸的双手; 他感到困惑。好像自己有点不对头。他感到心情不是原来想要感受的那样。他决定站起来看看孩子的照片。不过这张照片他并不中意;这孩子从来也没这样过。
在儿子刚刚阵亡时, 老板一提到儿子就老泪纵横, 不能自已。他不断向周围的人宣称“时光不会使他发生变化” 。可偏偏就是这个人,“由于种种原因”六年过去了他竟然不知道儿子的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当老伍德菲尔德旧话重提时,“他已经准备好要大哭一场”,结果却滴泪未下。这就对老板标榜自己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是多么的讽刺啊。小说把老板过去控制不住的悲伤痛哭和现在极力想哭都哭不出来进行对比,老板的预言(自己会悲伤一辈子)和现实(已经不再真正悲伤)之间也进行了对照。这一对照与另一对照暗暗呼应:“精神已经垮了,他这一辈子都毁了”跟作品开头展现的老板如今自鸣得意的精神面貌之间形成强烈反差。此外,照片上儿子的表情在老板眼里也意外地变得冰冷和严厉。这些对照具有反讽性和戏剧性。
老板以前和现在对于儿子在情感上的不同则暴露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商人的本来面目。儿子是老板唯一的继承人,小说里没有对他们之间的父子情描写。儿子在工作上的出色使老板受到了很多的赞誉和恭维,大大的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他对儿子的内在品质从来不感兴趣,他只在乎儿子从商的成就给他带来的自豪感。就像对比老伍德菲尔德的虚弱给老板带来优越感一样,儿子的优异表现也无非是满足了老板的虚荣心而已。尽管儿子已经没有了,但老板自己的事业依然不错,相较于老伍先生,老板还是过得非常潇洒得意的,这应该也是他欲哭而无泪的原因。准备大哭一场而没有泪下正是反讽了老板的虚荣心,把儿子当作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老板看到“照片上的表情不自然。脸色冷冰冰,甚至可说是面色严厉。”,照片是不会变化的,老板眼中儿子表情的变化反映的是老板自己心理的变化。作者采用“冷冰冰”来暗指父亲对儿子缺乏真正的爱。
接下来到了小说最后的部分,也是点睛的一部分——老板杀死苍蝇的过程。老板沉浸在对儿子的痛苦回忆被一只苍蝇意外打断。这只苍蝇不巧跌进了他面前的大墨水壶中并挣扎着想爬出来。老板于是把苍蝇挑出来放在吸墨纸上并开始折磨这只苍蝇,直至用墨滴将这只苍
蝇淹死。对于这个情节,很多评论都是控诉老板对一只求生意志强烈的苍蝇的残忍施虐。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老板一边折磨苍蝇,却又一边竭力鼓励可怜的小家伙走出困境、战胜死亡。苍蝇在那里苦苦挣扎,被弄得昏头转向,竟然怀着侥幸摆脱厄运的幻想。它的天真无知使人颇觉可怜、可叹。尤其讽刺的是,折磨苍蝇至死的老板偏又显得那样诚心诚意、温情脉脉。苍蝇经过数次挣扎最后还是没法逃生,这与老板滴最后一滴墨水时的愿望暗暗形成对照,产生了反讽的效果。老板曾经把自己的虚荣自傲放到儿子身上,儿子死后,他就整个垮了。此时,他又把自己的虚荣自傲放到苍蝇身上,苍蝇死后,他“心里突然感到一种难熬的痛苦,不禁害怕起来”,然后通过“严厉”的喝声命令下属来满足他的虚荣。他把下属梅西看做是一只“老狗”。对于办公室职员梅西的描写“头发灰白”,“躲躲闪闪”,“像一条狗希望主人带它出去溜溜一样”更是为了突出老板的虚荣心。
曼斯菲尔德的细节描写无处不流露出讽刺的意味。老板在苍蝇“疲于奔命”之际再给它滴上“最后一滴墨水”。尽管老板“不由从心里对这只苍蝇的胆量感到佩服”,一再鼓励苍蝇“千万不要悲观”,为苍蝇“捏一把冷汗”,甚至“对苍蝇吹两口气。帮它身子快干呢”,他之所以要这样残酷地“考验”苍蝇,是因为老板这时对苍蝇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表达了老板内心的想法---“对付事情就要这个样子,就是需要这种精神。”老板由于丧子之痛变得“糊涂了”,这是他在潜意识支配下表现出的思想和感情。曼斯菲尔德通过这一细节进入人物内心深处,“将其最肮脏的角剥落出来。”细节的讽刺意义还在于老板给无辜生命带来了厄运,他却那么真诚和充满善意。尽管老板在苍蝇死后,“不料心里感到一阵难熬的痛苦,自己不禁害怕起来”,但他很快又开始“纳闷”,对刚才发生的事变得“他有生以来第一回记不得了。”
纵观整篇小说,把老板对老伍先生的同情,对儿子生前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所带来的期望,还有对下属的轻视和老板对苍蝇的的反复折腾直至弄死,却又显得那么的诚心希望苍蝇能逃生联系起来,曼斯菲尔德寄托的深刻含义就很让人深思了,反讽的意味也力透纸背。小说通过前部分对人的细微的情感通过各种暗示表达出来,再结合后半部分老板对苍蝇的心态的细腻描述,把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巧妙的传送给读者,最后给读者留下一片思考的空间。
[1] Pauline P. Bel.l Mansfeld. s- The Fly. [ A ]. Anja Barnard, ed., Short Story Criticism ( Vo .l 38 ) [ C ] . Gale Group, 2000.
[2] R. A. Cop land. Katherine Mansfield. s- The Fly. [ A]. Anja Barnard, ed., Short Story Critic ism (Vo.l38) [ C]. Gale Group, 2000.
[3] Robert Wooster Stallman. Mansfield. s- The Fly. [ A]. Anja Barnard, ed., Short Story Critic ism ( Vo .l 38) [ C]. Gale Group, 2000.
[4] W ills D. Jacobs. Mansfeld. s- The Fly. [ A ]. Anja Barnard, ed., Short Story Criticism ( Vo .l 38 ) [ C ]. Gale Group, 2000.
[5]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M].陈良廷,郑启吟.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6]申丹.叙事动力被忽略的另一面—以《苍蝇》中的“隐形进程”为例[J].外国文学评论,2012,2:119-137.
[7]杨岸青.老板的形象之惑——《苍蝇》的叙述视角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5:69-75.
Irony -- on Mansfield's "fly"
Liang Wei-j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China)
The British writer Catherine Mansfield's short story "flies" is one of her representative works, has attracted many critics interpret and comment on it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paper from the irony of writing, to give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novel.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reader description complexity of the theme and characters.
"fly"; irony; text analysis
I106
A
1000-9795(2014)04-0078-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2-10
梁蔚菁(1979-),女,广西桂平人,讲师,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