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盐的词汇和譬喻

2014-04-17 06:20:49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戒律愚人葫芦

肖 鹏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佛教中盐的词汇和譬喻

肖 鹏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盐,百味之祖,重要的调味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国之大宝”。在中国,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千百年来,不断演变,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盐文化。而在佛教经卷中,盐也时常被提及,产生了一些关于盐的佛教特有的词汇和譬喻,盐已是佛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将对佛教经典中的盐的作简单整理分析。

佛教;盐;词汇

在大藏经中查阅盐字一共出现了1188处,其中大多数经卷中是以盐的名词含义的形式出现的,还有一些是含有盐的佛教特有的词汇,在这里一一罗列解释。

一、佛之五盐

五盐在大正藏中有两种释义,一是食用之盐。“六师不听食五种盐。未审彼土五盐如何。若此土五盐。谓颗盐绿盐赤盐白盐印盐。盐有多类大略五耳”①。六师主张不食用五种盐类,颗盐绿盐赤盐白盐和印盐,这里的五盐便是作为日常食用的盐,这里的五盐主要体现于戒律修行。

另有五盐是作为药材功能而用。“经云五种盐者。案四分律。药犍度中有而五种盐。初五者。谓黑盐。丸盐。楼盐。摩盐。支头盐。(府移反)后五谓卤盐。灰盐。新陀婆盐。施遽盐。海盐。此等名或约色辨。或约处明。若此上五盐。谓颗盐。绿盐。赤盐。白盐。印盐。盐有多类。大略五耳。”②四分律为佛教戒律经典, 佛视一切食物皆为药。因此,在佛教典籍中,往往食药不分。表现在佛教戒律中,有关出家人饮食和药物的规定,是放在一起的,被称为“药犍度”。刚开始五盐是黑盐,丸盐,楼盐,摩盐和支头盐。后来五盐就演变为卤盐,灰盐,新陀婆盐,施遽盐和海盐。这些盐都是以颜色和产地而命名,这些盐类统称为药盐. 《十诵律》卷二十还提到只要应时而食,就会治疗身体痿黄、赢瘦憔悴、困乏无力等病。而我国古代中医也证实了这一点,《北史·李孝伯传》:“白盐食盐,主上自所食;黑盐疗腹胀气满,末之六铢,以酒而服。”可见盐确实可以作为药物用于解除患者病痛。

二、其它佛中之盐

(一)断盐。断盐即戒掉食盐。“提婆达多妄说五事为出离道。一者不应受用乳等。二者断肉。三者断盐四者应被不截衣服。五者应居聚落边寺众。” 提婆达多为释迦牟尼佛堂兄弟,佛侍者阿难罗汉的亲兄长, “四月七日食时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 ”、“大姓出家,聪明,有大神力,颜貌端正 ”。他先追随释迦摩尼出家,后来开始叛佛,毁佛,断盐一说便是提婆达多反对佛祖而提出的修行戒律,而佛祖并无断盐之说。

(二)盐香。盐味碱,并无香,那何为盐香?《成实论一切有无品》:“及世间事中,兔角、龟毛、蛇足、盐香、风色等,是名无。又经中佛说,虚空无辙迹,外道无沙门。”《万善同归集》卷下:“何起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这里的盐香便是喻指无中生有之事或荒诞不经之说。

(三)盐水佛。盐水佛,以达赖或高僧棺内渗出的盐水和黄土做成的小佛像。清朝许光世《西藏新志》记载“如达赖及尊贵之高僧圆寂,殓尸棺内,塞之以盐,盐水漏于棺底,则以黄土和之,作小佛像,名盐水佛,得之甚艰,若得之者,异常宝重,永传于家。”可见盐水佛是极为珍贵的佛教圣物,“得之者,宝藏于家,境中所在之寺院、浮屠及山林、湖水中俱有之。”

(四)盐天。盐天,梵语yawa,六欲天之一,又作焰天,炎天,夜摩,须夜摩,焰摩。译曰妙善,善时分。“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盐天,兜术天,不乐天,化应声天。”④故为欲界第三重天。“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⑤可见欲界天人的寿命是远远长于凡人。除此之外欲界天人的寿命还比凡人要相貌好和快乐多“如是名为诸天长寿。诸天端严。诸天快乐。人间所有。不可为喻。”⑥但欲界天人的寿命虽长,但也是无常,并非永恒,终究是要灭亡。“如是名为诸天长寿。诸天端严。诸天快乐。如是诸天。三种胜事。一切皆是。无常无恒。不可保信。变坏之法。死力所吞。系属于死。彼诸天众。”⑦

(五)盐心。何为盐心,即使思念之人更加思念之意,如同把食物置入盐水一般,盐,碱味浓重,所置之物无一不增盐味,人心亦如是,有此心者,想一事,再一物,再一人,如此码下去便是咸上加咸。

(六)盐事净。盐事净,十净事之一。十净事是佛教上座部诸律藏记载佛灭百年后毗舍离僧团所行的违背戒律规定的十件事情,又称十事非法、十非事、十事不合律制。而相关经文记载互有出入,《巴利律藏》为角盐净,《十诵律》为盐净,《四分律》为得与盐共宿,《五分律》为盐姜合共宿净。皆表达生存的时间,都可用盐,不禁非时。

三、佛中譬喻之盐

(一)愚人食盐喻。《百喻经》中有关于“盐”的一则故事,题为愚人食盐喻。“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於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故事梗概为:一愚笨之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便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来一大包的盐,一回到家中便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入口中。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二)刺血抄经。佛教历史上不乏有大德高僧和虔诚信众刺血抄经,千百年来不绝于耳。所谓刺血抄经便是取自己的血来抄写经文,以示对佛祖恭敬。这里的血一般是指血和舌血,而取法和如何抄写经文也有一定的讲究,印光大师开示:窃谓指血舌血,刺则不至太多。若臂则一刺或可接半碗血。与其久则臭而仍用,及晒干研而方用。似不若最初即用血合fff0bd作锭,晒干听用。为不虚耗血,又不以臭血污经,为两适其宜矣。然此锭既无胶,恐久则fff0bc落。研时宜用白芨再研,庶不至落。又将欲刺血,先几日即须减食盐,及大料调和等。若不先戒食此等,则其血腥臊。若先戒食此等,则血便无浊气。又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

由此可知取血之前几日便要断盐,否则血液中会有腥味,抄出的经文也会变色,这样便是亵渎了佛祖。

(三)葫芦化盐。从前,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禅师!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我想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麽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出葫芦和一块盐,给他说:“将葫芦装满水,再把盐倒进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会开悟了。”学僧遵照指示去做,没多久,跑回来说道:“我把盐块装进葫芦,可它老不化;葫芦口太小了,伸进筷子也搅不动。我还是无法开悟。”禅师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恍然间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大师的禅语故事是为了告诉世人世间事仅凭勤奋用功往往收效不大,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不能死读书,要活学活用,否则收益不大。需要留点时间给自己转身,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这样便不会忘却了平常心。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待人接物,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处理好各种事情。

盐在佛海中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饮食密不可分,所以关系到医学、戒律和修行。盐本身的盐性也使得其在佛教当中常用于比喻进而产生更为生动的含义来丰富佛教智慧。它构成了佛教,丰富了佛教,也一定程度成就了佛教。而了解佛教中盐的词汇和譬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佛教,更好的感受到佛教的博大和魅力。

注释:

①〖宋 希迪述〗五教章集成记(卷1卷)0999经号58册。

④〖吴 支谦译〗齐经(卷1卷)0087经号 01册。

⑤〖吴 支谦译〗齐经(卷1卷)0087经号 01册。

⑥〖唐 玄奘译〗本事经(卷7卷)。

⑦〖唐 玄奘译〗本事经(卷7卷)。

The vocabulary and metaphors of salt in Buddhism

Xiao P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China)

Salt, taste progenitor, important spic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 known as "a national treasure". In Chinese, salt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iest period of Three Emperors and Five Sovereign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evolving, form the colorful salt culture. And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salt is also often referred to, produce the words and metaphor about salt in Buddhist, salt has been a indispensable part of Buddhis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alt in Buddhist classics.

Buddhism; salt; vocabulary

B94

A

1000-9795(2014)04-0483-01

[责任编辑:陈怀民]

2014-02-16

肖 鹏(1986-),男,湖北襄阳人,从事历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戒律愚人葫芦
“葫芦镇”上喜事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写意葫芦
自觉遵守“十条禁令”、“十条戒律”承诺书
中国盐业(2018年13期)2018-10-26 01:12:42
谁是愚人?
宝葫芦
戒律和自由
公务员文萃(2016年9期)2016-09-20 19:28:43
愚人食盐
愚人=娱人?
论鼎湖山庆云寺的戒律学传统与地位
论鼎湖山庆云寺的戒律学传统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