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4-04-17 06:36曹可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成员创新能力考核

曹可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与项目管理处,江苏 徐州221140)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曹可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与项目管理处,江苏 徐州221140)

基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从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团队人才队伍、外部政策环境、团队文化氛围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优化团队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外部环境,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改革创新的文化氛围等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增强区域辐射力度,高职院校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培育工作,个别院校已经申请或已经拥有了更高级别的科技创新团队.但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规模发展的背后缺少“质”的变化,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阻碍了团队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1.1 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

我国拥有巨大的科技人力资源,但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中,存在着年龄、学科、职称等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是:1)只重视强强联合,团队中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失衡,忽视对年轻科技人才的吸纳,忽视后备科技力量的培养和储备.2)学科间的壁垒现象存在,团队依托专业方向组建,团队间相互独立研究,缺少资源共享,缺乏学术交流,合作精神缺失.3)闭门造车的现象严重,团队成员全部是校内人员,科研成果产出虽多,但实用性较差,与市场需求脱节,很难进行产业化.

1.2 缺少外部政策引导和扶持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政策倾斜,具体表现在:1)团队的科技创新活动缺少硬件支持,没有科研基地依托,团队倾向于理论研究,缺少实践环节,科研成果产出偏离市场需求,团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2)团队缺少与企业联系的载体和对接机会,缺少市场的导向,科技创新活动没有针对性,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受到制约,科研成果的产出与转化不成正比,科研成果的市场化风险加大.3)团队的科研经费紧张,许多高职院校采取“撒胡椒面”的形式,没有重点支持对象,没有明确的考核奖惩制度,每个团队的经费都一样,打击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无法激发团队的创新潜能[1].

1.3 缺乏创新的团队文化氛围

团队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团队精神,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文化氛围的缺乏,制约了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是:1)团队士气低落,缺少科研经费,缺少项目立项,没有研究目标,没有合理的考核指标,成员个人的价值无法体现,团队整体创新动力不足,无法激发团队的创新潜能.2)团队气氛不融洽,受职称评定、定岗定编等个人发展因素的影响,团队成员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缺少协同创新的精神,阻碍了整个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校企间的知识转移不顺畅,从而企业的合作意识下降,企业的技术人员无法真正融入团队,团队创新热情受到较大影响.

1.4 机制建设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团队不是为某个科研项目临时拼凑起来的课题组,而是根据研究方向,针对一系列科研技术难题,组成的固定的、长期的科研攻关队伍,有明确的科研任务、科研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是创新的主体之一.但是,高职院校的机制建设不健全,阻碍了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具体表现是:1)重视团队项目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不健全.没有重点支持对象,没有阶段性的考核制度,导致团队成果拼凑,团队建设流于形式,团队创新能力无法提升.2)忽视对团队成员的关注,缺少激励手段.奖励主要针对团队整体,没有顾及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度,“一碗水端平”的现状降低了团队的凝聚力,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无法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潜能.3)注重物质奖励,缺乏精神关怀.团队成员与非团队人员在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定岗定编及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无差别对待,降低了团队成员的荣誉感,挫伤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4].

2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育对策

2.1 优化团队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团队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工作是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举措有:1)协调老中青及高、中、初级职称科研人员的比例,重视对年轻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2)选拔团队带头人,不仅要重视科研水平的考察,还要重视管理能力的考察,同时要重视对团队带头人后备力量的挖掘和培养.3)培养团队骨干,加大对中、初级科研人员,尤其是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采取增加外出学习机会、优先支持项目立项等措施,提高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潜力.4)聘请行业企业或其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充实团队科研力量,完善团队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团队科研成果产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5)打破学科间的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鼓励跨专业、夸学科组建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

2.2 营造外部环境,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地方政府作为决策者,具有管理和协调的职能,应采取引导和扶持措施,以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工作.第一,优先支持工程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增加财政投入,解决高职院校科研经费不足、硬件条件差的困难,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平台.第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倡导协同创新的科技活动,引导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机会.第三,鼓励组建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团队,优先支持协同创新项目的立项,增加财政投入,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软环境.

高职院校作为管理者,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具体举措包括:1)优先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项目申报,尤其是依托科研平台的高级别项目的申报,充分利用校内硬件这一条件,支持团队进行科研活动.2)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载体,推动科技创新团队与中小企业的科技对接,提升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3)营造软环境,选择重点支持对象,增加经费投入,调动团队的科研积极性,促进团队创新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4)引入考核机制,合理制定考核指标,将获取科研项目和经费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对于考核优秀的团队,给予额外的经费资助,鼓励其后续科研活动的进行.

2.3 改革创新模式,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

应用性研究为主的高职院校,“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是其办学模式,产学研是其常规工作,在其创新体系中要引入市场机制,采用高职院校与企业“双主体”的创新模式.企业拥有灵敏的市场“嗅觉”,将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发挥科研创新优势,组织科技创新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根据市场需求,引导或协助企业进行创新性研发和技术创新,减少科研成果市场化的风险.

在双主体创新体系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重点之一就是营造良好的团队创新文化氛围,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合,即因才而用、合理奖惩、鼓励创新的团队创新文化氛围,并将团队文化建设贯穿于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校内科技人员了解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了科研成果产出的实用性和转化的成功率;另一方面,企业研发人员参与到创新性的科研活动中,掌握了新知识和新技能,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推动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团队的科研创新热情[5].

2.4 完善长效机制建设,激发团队创新潜能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良性发展,需要有长效机制的保障,包括运行机制建设和激励机制建设,才能激发团队的创新潜能,不断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

1)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有:(1)设立或指派相关部门,监督团队的有效运行,组织团队签订计划任务书,负责对团队及成员的考核.(2)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增强团队的稳定性,提高团队成员的凝聚力.(3)出台科研管理政策,扶持团队建设,保障团队创新性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2)激励机制建设是激发团队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必要手段,是提升团队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有:(1)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制度,既重视团队整体的考核,也注重成员个人的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成员个人给予额外津贴补助,对于考核优秀的团队给予额外的科研经费补助,并将科研成果按一定比例折算工作量,这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向心力.(2)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对于绩效突出的团队成员,除物质奖励之外,还应重视精神奖励,如在业绩考核、年终考核及各类评优争先中优先考虑,在各级别项目的申报、立项中优先支持等,这有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荣誉感.(3)进行适当的人事制度改革,对于校内科研人员,可以在职称评定、定岗定编中给予政策倾斜,这有助于提高校内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企业研发人员,可以聘为学校的客座教师,给与一定的津贴补助,这有助于提高企业人员的合作积极性.

3 结语

当前,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创新的主体之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中采用优化团队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外部环境,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改革创新模式,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长效机制建设,激发团队创新潜能等策略,可促进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团队的良性发展.

[1] 郝敬习.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组织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报,2009,23(5):99- 102.

[2] 袁红梅,郭莹,吴岚.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139-140.

[3] 谢志新,牛东红.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8):22,31.

[4] 余玉龙.地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困境、误区及其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1(6):105- 107.

[5] 黄韵雪.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策略[D].中南民族大学,2011:31- 37.

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mpro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O Ke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Research and Project,Xuzhou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40,China)

Based on influence factors of improv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from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innovation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xpands the problems including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polic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cultural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and mechanism construction,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optimizing team structure,enhancing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constructing external environment,strengthening policy guidance and support,and reforming cultural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am;innovative ability;influence factor;countermeasure

G 644

A

2095- 3550(2014)03- 0091- 03

2014- 07- 18

2014年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项目: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及培育策略研究 (XKQW054)

曹可,男,江苏徐州人,讲师.

77571187@qq.com

(责任编辑:梁赛平)

猜你喜欢
成员创新能力考核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