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月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战后德国两性地位研究
于 月
(江苏理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
直到20世纪下半页,在女权主义批判的影响下,德国同其它欧洲国家一样,意识到了社会性别不公平性,开始逐步改善,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过女性解放运动半个世纪的努力,德国社会已经朝着性别平等的方向努力。本文重点分析了性别歧视在工作、教育、政治和家庭领域的表现和产生原因,以及德国在这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性别歧视;不公平性;两性地位;战后德国;男女平等
从几何起女性挑战男性工作特权的声音逐渐显现,同时出台了保护女性工作利益的政策。自1945年以来出现“工作世界女性化”的潮流。十五六岁的女孩申请工作的比例从1950年的44.4%上升到1980年的52.9%,到2000年达到62%。已婚女性申请工作的比例从26.4%上升到48.3%。到1980年,仅女性职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就提高了250%,占所有女性工作者的56%。为了使工作和家庭达到一种平衡,38%的女性职业申请者选择从事兼职工作。
然而女性进入某些工作领域的机会受到限制,1990年前后,只有40%的女性能够找到一个学徒位置。同时,德国男女之间同工不同酬,工作条件、岗位保障、晋升机会也不同,这些做法都有悖于德国宪法规定。此外,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也加重了女性回归职业的难度。虽然近些年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减少,但是它还是不容小觑的。1990年女性职员平均工资是男性职员的71%,女工人是男工人的74%。1950年男工人每小时赚0.73马克,而女性只有0.44马克,到1990年男性10.82马克,女性7.93马克。1960年男职员每月收入370马克,女性207马克,到1990年男性2579马克,女性1968马克。通常在工业领域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在工业领域中有超过20%的男性收入超过了2600马克,而女性只有4%。
女性在职场上的另一个困境是90%的女性从事办公室行政人员、商场售货员、纺织女工、护士等职业。只有1.3%的女性能够进入传统的男性统治的行业,如卡车修理工、电子工程师、装配钳工等。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规定,工资的高低决定退休金高低。在这一点上,女性明显比男性吃亏。因为她们很少能够满足缴纳40年的保险义务。当80岁的时候,男职工每月可以拿到1459马克的退休金,而女职工只有688马克。男工人每月拿到1052马克工作,女工人377马克。没有退休金的寡妇只能拿到丈夫退休金的60%,尽管她们在丈夫去世后的支出只下降了27%。因此,领取社会救济金的人员中四分之一是超过60岁的女性。除了在收入和退休金方面男女出现落差外,女性比男性遭遇更为严重的失业威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性失业率比男性高出30%,女性、特别是单亲妈妈很容易陷入贫困。
性别不平等还表现在晋升机会上。在职场中有一个普遍的法则:职位越高,男性越占主导地位。在626个德国销售业绩最好的股份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层中,2286位领导中只有12位女性(0.5%)。德国高院中只有5%的女性法官,审判长和检察官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98年分别从11%上升到27%,10%上升到28%。在教育体系中女性也居于劣势地位,虽然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9%,但是女校长却只有3000人左右,占12.8%,在教育局中位于领导层的女性只有8.8%。
如果人们找寻出现这种不平等的原因,要从性别差异社会化开始。因为社会化促使性别特征的形成,不同的特征造就不同的等级观念。女性要摆脱社会工作中的性别歧视要从女性自我意识开始改变,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父权社会是造成工作领域性别歧视的另一个原因。男性怀疑女性的工作能力、承受力和领导力。但是事实上却呈现出另外一种场景,处在同一职位的男性和女性,女性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具有更好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她们是更好的规划者,能为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
尽管如此,但是如果女性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要付出比男性更高的代价,45%的女性领导者单身,是男性的12倍;80%的女性领导者没有孩子,女性领导者离婚率是男性领导者的3倍。为此很多人都在寻找解决女性事业和婚姻,家庭和孩子的平衡点。
自六十年代教育改革以来,由于政治的干预,男性在接受教育方面的特权最快被消除。1975年德国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39%,20年之后上升到49%,到2000年上升到55%,实科中学(Realschule)52%,普通中学(Hauptschule)45%。进入大学学习的女生人数也迈进了一大步,1965年女大学生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7%,到80年代末达到了40%,到了1994年已经超过男生达到52%。年轻的女性有接受专业教育的意愿,她们想获得大学文凭,并且能改善以后的收入水平。
然而,由于持续削减女教师和女研究员的数量,因此阻碍了女性追求高学历的进程。1988年在高校中进行统计,C-4级别的女教授只有2.6%,C-2和C-3级别7%,讲师9%。未婚女教授是未婚男教授的10倍,57%的女教授离婚,而男教授只有18%,一半的女教授决定不要孩子。只有26%的女性获得博士学位,自然科学中只有21%。德国大学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不协调。
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高校女教师的发展:养育子女、家庭劳动、大学教育。近些年来,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放弃了生养孩子,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德国社会的出生率。而在法国和北美洲等国家能够很好地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她们将孩子送到托管机构(托儿所、幼儿园、学校、课外托管班等),聘请家政人员来处理家务,这样妈妈就可以安心的学习或去外面工作。
教育的不公平性还表现在专业选择上。1989年学习工程技术科学专业的女生只有12%,数学和自然科学32%,法律和企业管理36%,语言学、人文科学、师范和心理学62%。因此,毕业后女性在较少的职业领域里工作,如办公室文员、售货员、教师、护士等。而这些领域往往收入不高。
在政治领域中也呈现出同样的性别歧视。所有党派中女性成员只有少数。1970年CSU女性成员10%,CDU13.6%,FDP15%,SPD29%;1990年这些比例有所改善, CSU17%,CDU和FPD25%,SPD29%,只有绿党中相对比例较高达到36%。此外,女性成员晋升到党派领导层的机会几乎没有。在工会中,尽管女性申请者的比例在增加,但是整体组织结构和党派人员构成比例极其相似,在那里只有25%的女性成员。在德国联邦议院和州议院中女性议员的人数很少,但是引人注意的是各大党派却极力召集女性拥护者。SPD拥有42%的女性拥护者,CDU28%。1990年女性在州议院中比例有所上升,达到27%。
在父权制社会的影响下,政治中也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二战后二十多年来没有一个积极有效的女权运动,尽管在1969年数百个协会一千万名会员联合起来加入到“德国妇女协会”中,但是这只是外表上令人敬畏的庞大组织进行的一次自鸣得意的政治行为。由女权主义批评者发起的“新妇女运动”在70年代才发挥作用。新女性运动的活动家们在许多城市建立了妇女中心,举办展览、活动和节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1977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第一次联邦妇女大会,会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次大会被看成是女权运动在政治上的举措。她们要求减轻兼职工作者的工作量,要求同工同酬,要求父母都应有产假,实现女性的独立自主。尽管这些抗争进展的很困难,但是自七十年代政治推动以来,到了2000年明显看出性别平等的趋势。这个成功不能忽视“新妇女运动”先驱们的推动作用。
二战后,德国在工作、教育和政治领域朝着有利于女性的方向发展,但是女性在家庭领域却打着明显的传统烙印。归根结底是家庭分工(教育子女和家务劳动)的原因。男性照顾孩子比较糟糕,并且只有20%的男性愿意分摊家务。传统的家庭分工无疑给女性在工作中加大了难度,而且如果女性想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家庭中必须要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助手。事业成功只会发生在“恰当的年纪”,往往孩子加大了事业成功的难道。如果男性出于工作的需要而改变住所,女性往往会舍弃自己的意愿而同意搬家。因为她们在以前就做好了准备,如果出现这样的矛盾,优先考虑自己的伴侣。
只有消除工作、教育、政治和家庭领域阻碍男女平等的障碍后,才有可能实现男女平等。
[1]Meyer,Thomas: Die Sozialstruktur Deutschlands-Zur gesell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mit einer Zwischenbilanz zur Vereinigung, Westdeutscher Verlag, 1996.
[2]Geißler: Eine ausfürlichere Darstellung der Entwicklung der geschlechtsspezifischen Bildungschancen in beiden deutschen Gesellschaften, 1990c.
[3]Hagemann, White: Allgemeine Literaturberichte zur geschlechtsspezifschen Sozialisation, 1984.
Study on the postwar German gender status
Yu Yue
(Jiangs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China)
Until twentieth Century next half a page, in the influence of feminist criticism, Germany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ware of gender inequity, begin to gradually improve, formulate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fter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efforts for half a century, the German society has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gender equality effor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field of work, education, politics and family behavior and reason, and efforts made in these areas in germany.
gender discrimination; unfairness; gender role; postwar Germany; gender equality
K516
A
1000-9795(2014)04-0466-02
[责任编辑:陈怀民]
2014-02-13
于 月(1985-),女,天津人,助教,从事语言学与跨文化研究。
本论文系王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德国经济,社会结构和阶级构成的变化研究”(批准号09BSS01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