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英美国家概况”课程是大学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英语文化知识传输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内容庞杂、抽象、晦涩难懂,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既不能达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又有悖于语言教学培养学生交流交际能力的宗旨。因此,文章提出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英美国家概况”课程的多模态化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及教学观强调学习者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建构新的意义,而多模态化教学则能够刺激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使学生的认知不断变化,意义(认知到的新知识)在动态过程中的构建成为可能。
建构主义是以皮亚杰、卡茨、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维果斯基等为代表人物的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其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学科教学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强调知识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它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建构起来。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则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且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和学习的阐释,其教学理论分别从教和学的角度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位并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则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国内学者司显柱等把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顾曰国在《多媒体、多模态初步剖析》一文中把模态界定为“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张芸认为多模态化是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的混合体,同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号资源被调动起来,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李华兵指出:“多模态的出发点是把语言及其意义的社会阐释扩展到所有的呈现和交际模态——诸如图像、文字、手势、凝视、言语、姿态等。”根据以上学者对多模态及多模态化的阐释,笔者认为多模态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为平台,借助声音、语言、图像、动作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及触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知识,融合已有知识构建新的意义。
司显柱指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构建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的要旨是“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富有情境性、挑战性,具有信息差、推理差、观点差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地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理论基础和人文基础。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英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参加调研的学校基本上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而且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的形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多数高校建有自主学习室连接在校园网上,且自主学习平台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可以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软件、评估软件,以及可以监控学生学习情况的由教师控制的终端。信息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具备了技术基础。
多模态化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下有效的教学模式不是教师的单向式知识传授,而是教师创设和利用多种教学情境和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有利的学习环境和特设的学习情境中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新的知识。杜威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做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学生从做事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做中学”理论关注如何让学生通过活动任务获取宝贵经验,以创建活动场景为着眼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在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中建构,强调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些理论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十分契合。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个性张扬,自信自主,渴望新知,乐于表现,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课上乐于互助、合作、学习和借鉴,课下能进行自控式深度学习并获得个性的学习体验。他们视教师为良师、为益友、为伙伴、为助手,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性格。
多模态化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做中学”理论为依据,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模态,同时也有辅助模态。在各个教学阶段,不同模态之间相互补充和渗透,共同建构语篇的意义,并以考察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为主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估。
“英美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把语言教学从“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和效果,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并宏观调控学生学习的步骤。具体来说,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及作业完成几个阶段来进行。
以视觉模态为主模态的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通过QQ群公告、飞信或者微信通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视频材料,并与学生就所观看电影的背景、语言等进行讨论,学生可通过阅读教材寻找电影情节展开的背景并借助PPT等形式在班级做汇报或者讲解。这为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提供了发展空间,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以文字模态为主模态的课堂教学阶段是知识应用和内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任务的检查和评价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可借助PPT,以教材的文本资料为依托,适时穿插电影片段及学生的讲解(在预习阶段准备的相关内容),使教材上抽象、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起来,形象鲜活起来。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并推进教学,学生依据自己在预习阶段已获取的知识对课堂所讲内容进行甄别和接受,或记忆,或质疑,或发表见解。而记忆、质疑和发表见解的过程正是学习的过程,即意义构建的过程。
以听觉模态为主的课后复习及作业完成阶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已经以作业的形式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并建议他们通过观看电影、浏览网络课件、查找资料等形式进行初步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又随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的系统学习。因此,课后作业可以话题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短剧再现、口头报告或者简短讲解的方式完成并在下节课时向大家汇报,或者在完成一个学习单元后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汇报。
在多模态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从教学的主宰者转换成教学的主导者,以导师、伙伴、合作者及推动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学习的不同环节。同时,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换成信息加工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但是,师生角色转换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多模态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既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明确搜集和查阅资料的方向,又主导学习环节设计,为课堂学习的有效进行铺平道路;在课堂教学阶段,师生既可能是互助合作的伙伴,也可能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对手,还可能是辩论话题的仲裁者和权威发布者;在课后复习及作业完成阶段,学生通过预习和课堂学习发现一些有待求证的问题,继续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则积极评价学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习。
朱永生指出:“我们急需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应提倡‘建构主义’取代传统的‘训导主义’,引导学生不仅能在多模态环境下理解各种经历,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而且能在多模态环境下有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与多模态化教学相适应的考查评估方式应是以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做事能力为主的方式。“英美国家概况”课程应以学生平时表现和期末论文各占50%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业绩进行评估。学生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群内学习讨论参与情况等,期末论文的写作则考查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深度、独到见解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度,从而综合评估学生依托教材和已有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张德禄指出:“多模态教学方式给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指明了方向。”曾庆敏呼吁:“培养学生多模态交际能力、多元识读能力,并借助多模态教学理论及研究成果构建多模态化的教学模式是时代的需求,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宝宏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多模态的选择为话语交际提供多渠道表达方式,加深理解和记忆。”“英美国家概况”课程教学应有机结合视觉模态、文字模态、听觉模态等多种模态,创造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