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研究

2014-04-17 06:35张洪方朱明英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工作

张洪方 朱明英

就业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个以拓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始终秉承一种理念:就业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的工作,更是一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工程。因此,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工作新机制,进行以创建新时期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目标,提高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及就业指导服务的科学化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要通力配合,各院系单位要层层具体落实。建立一种“主要领导直接管,分管领导具体抓,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一把手工程”式就业工作运行体制,形成规范、完善、有效的规章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在学校、学院或系学生会设立就业创业部、社会实践部等,专门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与就业相关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就业工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作用。对于工科院校,教师中有的来自企业的“双职型”教师,也有的担任过企业的领导人,还有的在企业中有横向科研课题。充分发挥这部分教职工与企业联系较多的优势,动员他们以及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广泛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局面。结合毕业生毕业设计的小组分配,实行“就业导师制”。教师不仅给学生上课、指导实验,还指导学生就业和做人。教师既是专业导师,又是人生导师,尽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岗位。

二、注重过程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积极探索全过程就业指导新模式,把学生就业与学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相联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结构性就业困难,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根据用人单位对专业的需求,与时俱进,调整不同专业的招生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力支持和扶持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课题研究,实行大学生导师制,每位教师均担任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师,让更多的学生利用学院和学校现有的资源,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力支持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全省、全国的各种就业技能大赛或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高等院校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这些都会为毕业生成功就业增添筹码。

三、拓展就业市场,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良好的就业市场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保证。为开拓就业渠道,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应以“增加就业点”为主体,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战略。“走出去”即学校、学院组织专人到省内外走访企业,了解企业用人计划,寻找毕业生就业点,建立就业基地,搞好特色宣传与毕业生的“推销”工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增进校企交流,建立新型的岗位输送机制。“请进来”是通过主动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在学校召开专场招聘会、就业双选会,推动就业工作有效开展。启动“请进来”战略,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开拓就业渠道,拓展就业市场。

信息畅通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要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及时向毕业生传达就业信息。广泛收集毕业生招聘信息,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推介会、供需见面会和各种就业双选会。建立就业指导网站,建立用人单位数据库,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单位的用人信息。开通飞信、QQ、微信等网络业务,以短信形式及时有效地将招聘单位用人信息传达给每一位毕业生,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抓住每一次就业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培训,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成功求职、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积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向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及应聘技巧,提高毕业生求职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活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专题讲座、报告会、模拟面试等,为毕业生答疑解惑。邀请专家、教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讲解就业政策和职业生涯规划,传授求职面试礼仪和应聘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人生观,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就业能力。邀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为在校学生传授求职技巧、就业经验,用典范影响学生的就业观。

开展分层次、分年级、有侧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新生入学以后,就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逐步树立“入学即准备就业”的观念。二年级时侧重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指导。三年级时侧重学生的职业选择定向指导。四年级时侧重求职技巧指导和就业观指导。四个阶段有机衔接,互相贯通,形成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体系,全过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五、抓好升学工作,拓宽大学生毕业出路

升学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出路之一。在做好人才教育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对考研工作的指导,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考研、升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大幅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大三学生进行英语辅导、政治辅导、专业课辅导,提高学生的考试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考虑减少大四上学期的课程,以利于学生集中时间复习;开辟专用教室,为学生考研提供良好环境。研究生初试之后,给予复试和面试技巧指导,有针对性地开放实验室,安排指导教师给予指导,以提高学生在复试时的实验技能。为学生提供前几届考研校友的信息,让学生与学长们联系,提高复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研究生调剂阶段,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与高校联系,力争每个上线的学生都能被录取。

六、开创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化局面

做好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各类毕业生就业项目的宣传、动员、组织等工作,积极支持学生报考选调生、公务员,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等。加强对这些就业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工作,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报考选调生、公务员的技巧,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往届毕业生下基层的典型事迹,使他们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乐意到基层、到西部去工作。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开创毕业生考取选调生、公务员,到军队、到基层、到西部去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新局面。

七、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帮扶

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给予一对一的就业指导,特别是各项技能培训。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经济困难型。例如,贫困生、特困生。求职过程中的路费、培训费等相关费用,是他们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另外,因为经济压力,这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自卑、人际交往困难等特征,求职时表现为过低的自我评价、畏惧、不自信。二是学业困难型。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群体,这部分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顺利完成学业,求职技能培养显得力不从心。三是心理障碍型。包括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耐挫折能力差以及因恋爱受挫而心理亚健康的群体,还包括一部分网络迷恋型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遇到困难轻易放弃,求职过程亦是如此。积极开展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帮扶,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单独推荐和心理辅导,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为他们提供锻炼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给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发放政府资助金,学院和学校也可以专门划拨一部分经费,资助他们,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八、家校合力,共同破解就业难题

积极与家长联系,利用寒暑假“千名辅导员访千家”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想法,为他们答疑解惑,消除他们对就业的顾虑,争取家长的协助和支持,增强就业工作的合力。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学生,其家长对就业现状了解较少,对大学生就业实行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双向选择也不甚了解。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太高的期望,觉得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一定要让孩子去当公务员、当国家干部;或者要求孩子回到家乡,而不考虑家乡根本没有适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岗位。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生分配制度,国家或政府会把大学生分配到干部岗位、管理岗位的传统观念,在个别农村家庭依然存在。做好就业工作,不仅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还要下力气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九、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及用人单位回访活动

通过网络、电话、走访等方式积极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回访工作,通过对部分往届毕业生的回访,了解他们对学校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的意见与建议。对合理化的意见,积极采纳,以改进下一步的工作。对下届毕业生以及对在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促进就业指导工作再上新水平。

根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20岁到59岁年龄段人口将达到8.31亿。所以,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安国之策,促进就业是建设强大中国的内在要求。高校应秉承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工作新机制,努力提升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的科学化水平,破解就业难题,积极应对就业挑战。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工作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