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玉
自我价值感对个体的知、情、意、行产生迷漫性影响,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价值的实现。大学时代是个体自我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自我价值感的体现和拓展期,也是对他们进行自我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期。艺术设计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文化建设和进步的主力,对艺术设计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正在成为热点。与其他学科大学生相比,艺术设计生的自我价值感最为独特:他们的身体自我、人际自我比较突出,道德自我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分析不同等维度、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性别艺术设计生自我价值感特点,探讨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引导、培养、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1.时间。2012年9月~2013年5月。
2.研究对象。以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院、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设计生(主要为大一新生)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以其他学科大学生为参照对象,男生225名,女生239名。
3.量表。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等编制的《自我价值感量表》(青少年版),该量表分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部分,共有56道题。
4.样本。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700份,艺术类发出500份,回收问卷488份,有效问卷464份,有效回收率为92.8%;非艺术类发出200份,回收问卷175份,有效问卷155份,有效回收率为77.5%。
1.艺术设计生的自我价值感总体是肯定的、积极的。总体自我价值感均值为3.4946,与非艺术设计生差异性不大,而且男女生差异也不显著。通过对量表总体自我价值感各题答案的统计可知:84.3%的人选“总地来说,我对自己感到满意”;83.6%的人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69.6%的人觉得“我是一个有出息的人”;91.2%的人认为“我是一个有用的人”。由此可见,艺术设计生自我认可程度较高。但在不同类型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1),艺术设计生远远高于高职学生。一方面,可能受社会仍然比较偏重学历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一新生有关,大多高职新生刚刚带着高考受挫阴影走进大学,他们甚至会泛化这种挫折感。
2.艺术设计生的社会一般自我价值感总体良好,但高职生一般自我价值感较为低落。自我价值感一般分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个人取向指个人对自我价值进行主观评价时从自身角度出发,主要侧重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人感受;社会取向指个体对自我价值进行主观评价时,从社会、他人的角度出发,侧重个体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艺术设计生个体取向和社会取向均分分别为3.5694、3.6280,表明艺术设计生一般自我价值感表现突出,例如对“在班上我是个无足轻重的人”这一问题,78.7%的艺术设计生选择了否定回答。在随后的访谈中,艺术设计生表示,一般来说,他们在小学时就在艺术方面比较擅长,担任一些班级职务或者参加艺术方面的活动和比赛,为班级争得荣誉。而且艺术设计生虽然比较有个性,但他们比较直率、单纯,与一般同学的竞争相对少一些,所以他们在“别人都不太喜欢我”这一项目中,83.6%都做了否定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方面,高职艺术设计生要低于本科艺术设计生且差异显著(p<0.001)。高职艺术设计生在“在班上我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在众人眼里,我是成不了大器的”“别人都不太喜欢我”等问题上的正反得分均低于本科艺术设计生。也许大多数考上高职的同学在以往的求学经历中不是特别优秀和突出,他们的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与之相对应,但与本科艺术设计生差异没那么显著。可见,艺术设计生心理还是比较敏感的,社会上注重学历的观念和风气在他们自我价值观方面有很多的投射。
3.艺术设计生社会特殊自我价值方面突出,表现出强烈的发展愿望。生理自我价值感,指人们对自己的体质、体型是否满意;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艺术设计生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显著突出(p<0.001)。尤其在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和生理价值感方面差异显著(p<0.01,p<0.001),而男女生差异不显著。与1999年相比,艺术设计生道德价值感变化很大,以往他们往往追求独善其身,做好自己即可。我们的调查表明他们在“我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人们都愿意跟我相处”“我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从中使我感到快乐”等项目上得分均高于普通大学生。这可能与艺术设计生具有一技之长有关,而且他们相信自己的一技之长能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益处。
值得关注的是在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方面,艺术设计本科生远远高于高职生且差异显著(p<0.001),而在生理价值感方面却没有显著差异。这反映出高职艺术设计生自我认同程度仍有待加强。这与潘晓蕾等人2008年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我价值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业成绩的不同使学生对自我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成绩优良的学生自我价值感比成绩一般的学生高。他们获得更多发挥潜能和展示个性的机会,备受家人、老师、朋友的关注和认同,较为自信和活力。
4.艺术设计生在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方面,家庭和心理价值感突出。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也包括生理自我价值感、心理自我价值感、家庭自我价值感、人际自我价值感、道德自我价值感。1999年我们的研究表明,艺术设计生在人际自我价值感方面充满了矛盾和犹豫。如“喜欢主动与他人交往”的不到半数,但又否认“我不喜欢与周围的人交往”;37%的人选择“经常愿意独处,因为这样我感到自由”。这表明他们既希望扩大人际交往,又不太乐意或不太善于采取主动;既希望了解别人,又喜欢闭门独思,或者由于紧闭心扉而不得不体验孤独。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的研究发现,现在的艺术设计生在人际自我价值感方面高于普通大学生,他们乐于交往、善于交往。
在家庭自我价值感方面,有81.5%的艺术设计生认为“有的方面能让我顺其自然地发展”,而分别有78.9%、76.5%的艺术设计生对“父母总是让我去做一些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有的方面不能容忍我与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做了否定回答。作为艺术设计生,他们的投入往往比普通学生更高,而且就业方向不明确、生活不规律,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接受和支持的。很多学生在访谈中也谈到,要不是父母的支持自己很难走到今天。
艺术设计生的心理自我价值感也比较突出,分别有86.7%、71.8%、76.5%、64.7%的学生对“我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作为今后个人成功的动力”“我的性格使自己的长处等到了更好的发展”“我勇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有能力支配自己的生活”做了肯定回答。可以看出,艺术设计生心理弹性往往比普通大学生高。在访谈中,艺术设计生也往往表现出很淡定地面对成绩和失败,他们觉得自己会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别人的观点和建议他们会去听但保留自己的追求和想法。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艺术设计生的自我价值感总体来说是积极的、肯定的,但也表现出一些矛盾、冲突和不一致。他们积极的方面需要我们加以肯定、巩固和提升;而存在的矛盾和困惑、迷茫和挣扎,也需要我们加以教育、引导和纠正。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艺术设计生、家长以及学校管理者参考:
1.对艺术大学新生自我价值感教育尤为重要。对于艺术设计生来说可以通过专业认同、专业技能的提升或者通过高年级学生或者毕业生来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进行规划指导,辅助他们认同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生活并进行学习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名当代艺术设计生,需要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要过高也不可过低,同时积极、肯定地悦纳自我。
2.对艺术设计生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心理韧性。自我价值感方面艺术生非常积极、肯定,但也隐藏着一定的危机,即艺术设计生对挫折的想象不够或者认识不足。很多大学生在学业上一路走来顺风顺水,而且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很少遭受挫折,这样的成长经历以及建立在一帆风顺基础上的自信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对挫折、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不强。对艺术设计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有利于训练他们挫折应对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3.鼓励艺术设计生进行人际交往,不断提升人际自我价值感。艺术设计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表现为交往意愿强,但行为滞后。在网络盛行、虚拟世界发达、资讯传播路径膨胀的情况下,要扩大大学生的交往圈,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还是有一定挑战的。在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课程是有效途径之一。如苏州工艺美院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活动节期间举办各类人际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积极认知、情绪管理、有效沟通、解决问题、阳光心态等主题,采用引导、游戏、活动、分享、总结的形式快速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人际自我价值感。
4.营造尊重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持续稳定的社会支持。家庭是个体生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社会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微环境之一,影响着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艺术设计生,他们的成长与成才往往需要特殊的路径,需要更多的家庭支持和付出。所幸我们的研究和访谈发现,目前大多艺术设计生的家长热爱、关怀、尊重孩子,支持、鼓励、关爱艺术设计生的成长与成才,对艺术设计生自我价值感的发展十分有利。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家长支持孩子的心理成长,让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以及社会中是被接受、被支持、被肯定、被关爱、有价值的。
5.学校社会积极提供平台,促成艺术设计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的调查发现艺术设计生尤其是高职群体,他们对专业就业不是太有信心。作为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职业生涯大赛、专业介绍会、与用人单位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体系。如苏州工艺美院推进以“工作室制”为指导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素质育化、双证融通等渠道向第二课堂拓展,向课外延伸,构建了生态的学生素质育化体系。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就业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培养和提高。